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海德格尔现象学

发布时间:2019-06-17 04:01:26 影响了: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有意义的“决定性的因素”已经由胡塞尔提出来了:现象不是感性的对象,而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当你面对一个似乎是自在的认知对象时,其实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假想对象的被建构性,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发现“对象”本身是如何显现为对面站立的东西的。任何成为对象的东西必生成于一种“一定的看”,这个能看到本身就是被建构的,因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由于你已经在关于这一事物的一定的实际存在中熟悉和了解它。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学会真正的倾听和思考,要把其中真正的可能性开放出来,而并非将其变成一种死去的理论和学问。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22-05
  张一兵(1956-),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江苏南京 210093)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H011)的阶段性成果。
  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做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Hermeneutih der Fa ktizitat)的学术讲座,并留下了这一讲座的手稿。在这一手稿的第14页上,海德格尔标注了一个插入部分,即关于现象与现象学的讨论。但是后来没有在海德格尔手稿中找到这一插入部分,不过,从学生的听课笔记来看,海德格尔似乎的确讲过这一部分内容,所以,编辑者找到两份听课笔记,以替代遗失的讲稿内容。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部分内容并不直接是海德格尔的文本,只是关于海德格尔课堂教学的记录文字,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但是,这部分内容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海德格尔要讨论对他影响巨大的现象学。在他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根据课堂笔记,海德格尔说,在本讲座前面的讨论中,虽然他已经多次在现象学的语境中强调性地使用过现象(>>Phanomen>phtnomenal<<)词语,然而,要真正理解现象学本身,还是必须对其进行先行的意义史的考察。这恰恰是现象学的做法。
  海德格尔在课堂上说,现象一词源于古希腊文中palvouvov,一词,该词又派生于aivoal,即自己显现,所以,现象最初的意义语境为“作为自显现的东西显示自身者”。它不是一个东西以“某种怎样(irgendwie)在场”或处于间接的观察之中,当然也不是以“某种怎样重构(irgendwie rekonstruiert)”的东西。请注意,这个irgendwie很有意思。Irgend是指随便什么、任意一种,wie是与“什么(Was)”不同的怎样,这是说,现象一开始就不是建构性的怎样,所以它也不能被重新建构。基于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现象是事物的对象性突现。课堂笔记中的这样一段话:
  “现象”是某物的对象存在(Gegenstandlichsein)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突现的方式:一个来自于其自身的对象的当下存在。所以,这首先根本没有规定有关事情的内涵,这里也没有任何规定事情领域的指示,“现象”的意思是对象-存在(Gegenstand-sein)的突现方式(ausgezei chnete Weise)。
  现象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这其实很难理解。对象性已经是在对面的站立,它是“什么(Was)”东西(对象物)的基础,可是,现象作为一种建构性的突现,这又打破了简单的实体性。我觉得,海德格尔这里的现象已经是一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概念了。现象,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经是反实物本体论的视域了。再比如贝克莱所说,存在(者)就是被感知,或马赫所说,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这都是否定实体物的主观显象的当下建构和突现。由此,海德格尔才说,这种表现方式已经包含着一种“防御非本真的(niehteigentliehen)、但可能而且实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者(Seiendem)的对象存在方式”。真够复杂的。这个所谓“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者(Seiendem)的对象存在方式”,其实就是旧唯物主义的感性实物本体论。
  根据笔记,我们可以得知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突现的现象观在科学史上也发挥了作用,最终也代表着19世纪整个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即以存在者的方式显示自己,“而且只是就其自身显示的那样,所以它并不思考不可见的特性和隐蔽的力量(隐秘的质qualitates occultae)”。直接说,即不思考存在。所以,可以肯定地判断,这种对象性的突现恰恰是一条遗忘存在的道路。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以后的精神科学和哲学都是以此为定位的,哲学越来越多地导向逻辑学,认识论则变形为意识论,心理学干脆从自然科学那里接受了实证的方法,用感知“要素”去“建构实际生活”。甚至连扎根于历史性和神学的狄尔泰也模仿康德把精神科学指认为“历史理性批判”,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不过是狄尔泰开始的这种研究的一个分支。显然,海德格尔对整个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都是极为不满的。
  海德格尔在课堂上特别指出,与那种对象性的现象认知不同,布伦塔洛第一个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一书中采取了“真正的拟仿道路(Weg der echten Nachahmung)”。这里所谓的拟仿,就是要还原被遗忘的“对象”被生成的过程。所以,布伦塔洛提出要研究心理现象本身的构成问题,在他那里,心理学的对象不能像自然科学的方法那样,通过某种先在的自然科学范畴,“自上而下地、建构性地确立起来”,而必须“从事情本身,即从它们如其显现自身的研究中获取”。这是后来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真正缘起。所以,在19世纪的最后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为逻辑学和认识论提供前提的意识科学。“意识现象表现为体验,而体验的关联与境(zusammenhang)则表现为生命。”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胡塞尔的研究是对布伦塔洛思考的再深入,所以,被指认为现象学的意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描述心理学(deskriptive Psychologie)”。在这种新的追问中,逻辑学的现成性内容被追问:“对象性的东西在哪里存在以及怎样在那里存在(wo und wie ist das Gegenst~indliche da)。”这是来自于布伦塔洛的描述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