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再析《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民航强国纲要
 

[再析《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民航强国纲要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7:21 影响了:

  科技篇   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基石。要切实将科技新优势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科技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率。正在深化和发生广泛影响的新科技革命对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有难以预料的风险。机遇在于一旦掌握了高新技术,就会大幅提高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把握住全球经济分工新定位的主动权;风险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往往对传统技术带来破坏性效应,而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进步的路径基本处于技术追赶型、技术引进型发展方式,有相当多企业虽然采用了世界一流的装备技术,但产品创新价值并不高。
  正是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与人类自由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并将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质量推向新高度。当前,中国纺织工业适应国际分工新定位的紧迫性正是推进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
  目标:
  科技贡献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科技强国。掌握一批高技术纤维基础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以及具有领先水平的工艺技术,扩大新产品的设计及研发生产在产业规模中的比重,实现信息化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掌握现代化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措施:
  第一,高技术并非以往技术的沿袭,而是以高科学含量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发展革命性新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纺织工业创造科学技术新优势必须特别重视基础性研究,以基础研究的深化为纺织材料、装备、工艺技术、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供重要源泉;
  第二,技术创新体系是纺织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业性基础研究以大学研究院所为主体,也要推进产学研结合,还要促进跨行业结合、军民结合,组织广泛集成创新;
  第三,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方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特点,更要善于运用知识流和网络资源,组织创新战略同盟,自主开发,共赢合作;
  第四,要求真务实,突破行业科技瓶颈。重点围绕突破新型纤维材料技术瓶颈,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瓶颈,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品质与功能升级的瓶颈,大力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升级,提高全行业运行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行业性服务平台,加强在全行业范围内推广科研产业化成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及时退出。
  推进服装、家纺产品制造技术升级
  以提高服装、家纺企业生产效率、快速反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信息化集成制作、高档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加工等现代制作技术。重点研发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大规模定制技术,高端的服装原辅料及制造产业化技术、家纺专用原料加工应用技术等。到2020年,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大规模定制技术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档产品研发及加工能力明显提升,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家纺品牌企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品牌篇
  背景:
  在“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化学纤维材料生产、纱线、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织机械等产业链各环节创建自主品牌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服装、家纺、针织、面料等产品品牌发展日趋成熟,在建立市场信誉、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纺织工业从加工制造向自主品牌创建提升,是在新时期把握国际分工新定位、创造新优势的重点工程之一。作为世界纺织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的中国纺织工业,总体说品牌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而且在实践中存在众多薄弱环节,按照国际分工新定位的要求,我国与世界品牌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创建品牌新优势,第一,要把自主品牌建设摆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着力创建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品牌新优势。第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全球化生产方式条件下,品牌价值不仅产生于品牌供应链各环节创造价值的系统集成,而且形成于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过程,遵循着市场公认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由四大核心因素构成,即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第三,创建品牌新优势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竞争为主要形成机制。第四,创建自主品牌优势必然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中国纺织工业以数十万户中小企业为主体,创造行业品牌价值急需要经过市场检验的知名品牌企业作为骨干,并以知名品牌价值为纽带将众多小企业按社会化分工纳入品牌供应链系统,以品牌的集中度带动产业的集中度。第五,提升品牌价值要靠提高社会化生产力来实现。纺织工业创建品牌价值不仅要靠知名产品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知名区域品牌来带动,而且需要代表现代共同活动方式的知名公共服务品牌带动,如知名品牌协会,知名品牌中介组织,知名品牌展览、信息、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目标:
  品牌价值大幅提升,知名品牌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0%的领军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利润总额占50%以上,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成倍提高。
  措施:
  第一,促进纺织产业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提升。树立纺织产业自主品牌价值体系:坚持以质量为品牌生命、以创新为品牌灵魂、以快速反应为品牌活力、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品牌社会价值准则。
  第二,营造良性品牌生态。营造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打造知名品牌。推进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区域品牌、知名国际品牌的成长,提升知名品牌的集中度。推进这一强国建设工程,将分别在不同阶段分析比较,对知名区域品牌前100个,知名企业品牌中的前1000个,对走上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总结,宣传他们的成就、经验,发挥对产业升级的领军作用。
  纺织工业设计创意提升工程
  1.加大产业链前端细分行业的创新,推动面向最终消费者和中间投入目的的品牌建设;
  2.开展提升设计创意水平的“名师”工程。积极推动品牌孵化,尤其是培育服装和家纺等终端消费产品的设计师、面料设计师的“名师”工程;
  3.推动纺织服装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认定。继续推动纺织服装领域的服装设计师、打版师、面料设计师、色彩搭配师等职业,在国家职业资格序列中的认定;
  4.大力提升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5.中国纺织工业色彩应用体系研究推广。鼓励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应用,驱动原创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的融合;
  6.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产品开发的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积极推动机遇中国文化和社会特色的流行趋势研究,加强流行趋势的展示和定期发布。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进行流行趋势解读、生活方式主题发布、先锋品牌发布、先锋设计发布、商业渠道对接等系统性活动、强化公共品牌形象,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
  可持续发展篇
  背景: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纺织工业单纯向自然索取以满足人们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需要,这种发展方式已无路可走。人类已经感受到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恶果,转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大小上升为国际竞争中市场价值量化的重要尺度,成为社会价值的评价准则。因此,严肃对待可持续发展,正确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准则。
  中国纺织工业作为世界生产大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51%,中国有世界总人口1/5的人口,也是消费大国,中国出口额占世界1/3,因此落实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循环经济纺织,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又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
  目标:
  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 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 年下降10%”。“十三五”期间各项指标将进一步下降。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同时提高再利用纤维的附加值。
  措施:
  在新时期,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第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排放、碳排放,发展循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
  第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业发展、生活提高过程对环境危害和资源消耗的代价最低;
  第三,要通过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行业管理,形成价值共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
  第四,纺织行业针对新时期的主要约束,脚踏实地解决以下几个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加快解决开拓新型纤维资源的问题,大力开发高技术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大力开发超仿真化学纤维,节约农业纤维用耕地,发掘天然纤维潜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纤维循环技术,缓解棉纤维、合成纤维原料不足的压力;二是把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产业链全过程,实现减排和节约用水的大目标;三是加强从教育、科研、生产、营销直到消费全方位倡导可持续生产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方式。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纺织品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纺织品消费模式。建立纺织品服装碳排放标识体系,推广“低碳标签”吊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创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促进将单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倡导环境导向型的产品设计理念,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内对环境、能源和资源的影响,从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挥手、再利用等全流程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作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所联合,建设绿色产业链联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协同创新,形成在节能、减排、节水、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共性技术,构建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价值链。
  人才篇
  背景:
  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纺织行业现有职工200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职工116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8%。从2000年到2010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9万户增长到5.6万户,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应大幅增加,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领军人物、技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优秀服装、纺织、家居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师,国家和省市级重点试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的科研骨干。
  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纺织人才强国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加快纺织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提高纺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建立能够培养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更好地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纺织人才队伍。
  目标:
  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6%。
  ——到2015年,形成市场认同的纺织企业领军人物150人,知名设计大师100人,高校学科带头人100人。到2020年,各项人才分别翻一番;
  ——到2015年,培训优秀设计师2500人、卓越工程师3000人、综合业务人才2500人。到2020年,各项人才分别翻一番;
  ——到2015年,每年本科生由15000人提高到25000人,到2020年,提高到30000人。研究生培养方面,到2015年,由每年2500人提高到4000人,到2020年,提高到6000人;
  ——到2015年,拥有纺织类专业设置的高职院校由目前每年培养3.8万人提高到5.8万人,到2020年,提到到7.6万人;到2015年,拥有纺织类专业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由目前的10万人提高到15万人,到2020年,提高到20万人;
  ——规模以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以目前的9.8%为基础,到2015年提高到15%,到2020年提高到20%;全行业2015年提高到12%-13%,到2020年提高到17-18%。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结构比例达到10:40:50;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争取从目前的24%达到25%,到2020年达到26%。
  措施:
  第一,通过强化第一资源,优化人才结构。造就行业领军人才;造就大批行业高端创新人才和营销人才;造就结构优化、实力雄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造就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改革完善人才成长体制机制。依托教育功能,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在职人才培训基地;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产业人才群成长环境;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和合作。
  第三,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才投入机制发展;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纺织强国人才培养重点
  1.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利用重大科研项目、优秀教师和科技人员评选、精品课程选拔等重大活动选拔优秀人才重点培养。
  2.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选定若干学校进行试点,同企业共同培养工程师和设计师,争取国家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名额。
  3.加强学历、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工作。
  4.加强纺织服装应用基础理论的课题工作。
  5.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改招工为招生,建立并制定优秀工人到培训示范基地进行培训的选拔办法和机制。
  6.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结合国家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加快学科建设改革步伐,将纺织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设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并设法增设纺织材料、纺织高分子材料、印染与整理等二级学科。
  7.完善纺织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建设工作,建设完整的教材体系。
  8.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纺织、服装杰出人才;加强国内纺织院校的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在岗培养教师。利用国际资源加速培养学术带头人。
  9.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以在国内一些大型纺织企业挂牌建立大学生毕业实习基地,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1至2个月,使大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企业也在大学生实习中考查其表现,双方可实行“双向选择”。
  10.建立长期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
  11.完善教育科学改革项目。中纺联启动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最终确定199个教改项目。
  12.利用TRIP技术,探索管理创新。TRIP是专门处理非规范数据研发的软件系统,具有存储方便,检索快捷,运行条件低特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