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学法部队 [叶剑英与郭兴福教学法]
 

教学法部队 [叶剑英与郭兴福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9-06-24 03:59:45 影响了:

  20世纪50年代反教条主义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的教育训练受到极大挫折。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军顾问撤走,人民解放军的教育训练更是无所适从。为改变教育训练处于低谷的状态,中央军委強调要“以我为主”,继承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但是,具体做起来,哪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怎样继承,苏军的方法又有哪些不能用,全军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部队训练五花八门,处于重新探索改革的试验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南京军区产生了郭兴福教学法。经过主管军事教育训练工作的叶剑英的大力倡导,郭兴福教学法迅速发展成为全军性的练兵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德生发现了郭兴福
  郭兴福,1930年3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乡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几个月书就辍学了。1942年,他到国民党军一个保安团当了勤务兵。1948年9月,他在济南战役中掉转枪口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后改称解放军第三十一军)的战斗连队当战士。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漳厦金战役等。因作战勇敢,他荣立过三等功,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2月,21岁的班长郭兴福,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步兵学校学习深造。在步兵学校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时,他所学的战术、射击、军事地形学等18门课程,13门优秀,5门良好,毕业成绩被学校定为“上等”。
  1955年,郭兴福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军士教导营任排长。这是一个培养班长的训练机构。在军士教导营工作的四年里,郭兴福把小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摸了个透熟,这为他后来形成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5月,因为有国民党军队经历的“历史污点”而郁郁不得志的郭兴福,命运出现重大转机,被调到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第二连当排长。一年后,郭兴福升任副连长。
  1961年初,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带着军事训练中的问题,率军、师、团联合工作组,到该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第二连蹲点,搞第一手材料,以便“对症下药”,研究解决办法。
  第二连是陆军第十二军的训练先行连。李德生来到第二连训练场,只见队列前站着一个一点八米出头、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他面孔黝黑,腰间挂着手枪、插着一面小红旗,手持**,声若洪钟地说:“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要‘勇’‘猛’‘准’的要领,现在讲‘狠’字……”
  这就是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第二连副连长郭兴福给李德生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李德生被郭兴福所具有的军事教练员的良好形象和素质所吸引,感到这个人在未来能成为一面旗帜。他与军、师工作组成员研究后,决定在第二连进行单兵、小组和班的战术训练改革试验。
  1961年5月,陆军第十二军召开营以上军事主官参加的军事训练现场会。这次会议很特别,军里的领导没有出来讲话,而是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第二连全副武装的12个班上场,分别进行班战术、小组战术、单兵战术演练。大家公认,这三个课目各有特长,打破了已往训练中的形式化、公式化、走过场,走出了训练的新路子。在大家提出的100多条建议的基础上,李德生集中大家的意见,决定由郭兴福担任试点教练员,进一步总结提高。这次军事训练现场会,为后来形成郭兴福教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郭兴福教学法形成
  郭兴福被赋予新的使命后,集中精力进行军事训练中最基本的单兵战术训练改革。陆军第十二军抽调四个参谋帮助郭兴福,对训练教学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进行认真研究推敲。最初,郭兴福对教战士拼**时怎样体现战术思想不是很明确。该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当过战士、排长、连长,同敌人拼过**。他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给郭兴福边做边讲。他端起枪,挺起胸膛,瞪起虎眼,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人”。他结合这个动作说:“对敌人要狠,这个狠字就要体现在精神状态上,体现在子弹头上,体现在**尖上。狭路相逢勇者胜,精神士气上要先压倒和战胜敌人。”郭兴福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练,并把教学中的方法、语言记录整理成教学笔记。
  然后,郭兴福对照“教学笔记”进行千百次的训练,力争把训练动作演活,把训练理论讲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郭兴福练出了一套过硬的本领。
  1961年7月,李德生特意找来十多个新战士、十多个老战士、十多个连排长,试用“教学笔记”,验收郭兴福的教学法。李德生还不放心和满意,与军里其他领导决定采用这样一种做法:让郭兴福的教学法深入到各连队去,让广大官兵去检验它、推敲它。如果不被接受,那就推倒它,这时就会有更好的方法出来代替它。
  李德生带着郭兴福和小分队在十二军部队中转开了。郭兴福教学法到一个连队一表演,就立即获得好评。有人对此不服气,认为是排练好的,老一套。但是,连着看过十多次表演后,他们发现同样的课目,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表演是场场不同,这才服气。郭兴福走到哪里,哪里就立即出现训练热潮。郭兴福也很谦虚,每到一地,每表演一场,都要征求意见,求教取经。他把别人的意见、经验吸取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陆军第十二军,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曾出现过闻名全军的带兵模范王克勤。1946年,王克勤在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某部班长时,细致地开展政治思想互助活动,耐心地传授作战经验,使全班思想过硬、作风扎实、战术技术优良,成为全纵队的先进单位。在当年10月的巨野战役中,王克勤成为著名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的带兵事迹传遍全纵队、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全军,掀起了“王克勤运动”。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以打仗勇猛著称。李德生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领导部队刻苦练兵,积极地开展了“王克勤运动”。短短时间,第十七旅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副师长武效贤,当年任王克勤所在营的教导员,有丰富的基层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经验,李德生就指定由他抓郭兴福教学法改革试验。郭兴福教学法出现后,第十二军官兵发扬“王克勤运动”的光荣传统,练兵热情很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