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论体育课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中学生心理障碍
 

[论体育课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中学生心理障碍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1:37 影响了:

  摘要: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强弱,已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时运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的的实施。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体育 学生 心理障碍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 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 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挫折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挫折是:“目的性反应遭受阻碍时的伴随状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指出:“挫折就是指干扰和阻碍达到目的”。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即为挫折”。综上,虽然对挫折概念理解众说不一,但人们在两点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首先,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其次,它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2.恐惧障碍
  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既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会因被拦架绊倒而产生对拦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等。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即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而产生持续焦虑。假若原有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加团体活动,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3.体育学习焦虑
  体育学习焦虑是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所学的知识、技能对自尊心有潜在的威胁的情景下,产生的担忧倾向。在体育学习中,由于学生以往的学习挫折、教学集体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某些体育学习内容具有的难度和危险性及因怕脏、怕累、害羞、神秘感等原因,学生常常在心理上出现不安、忧虑、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
  4.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 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5.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 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 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三、体育课程中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要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就应经常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其明白健康是最重要的。人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尊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加某一种活动,并使之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证明自己做人的价值。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集体项目使他们在集体中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在表现出优点从而获得自信最终消除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应结合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勇敢顽强果断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 结合适宜的教学手段适当地加以保护帮助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适当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可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训练。这样能 帮助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如自我暗示,当学生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信心不足时,就可利用其思维和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与鼓励,并调整心情和情绪,从而逐步消除不良心理障碍。又如采用表象训练时,在练习技术动作的前后,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象训练,要求他们对良好的运动技术表象进行回忆,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一致,以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增强学习的信心。
  3.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 应引导他们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为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经常分析检查自己了解自身的缺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要求。此外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身体素质好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可难度高一点,要求高一点,对于身体素质稍差,基础薄弱的同学则应降低难度和要求,这样让所有同学都能体验到完成目标的快乐,从而实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皋丽珍.谈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控制学生的情绪与调节[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
  [2]周春霞.浅谈体育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第03期
  [3]罗世明.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1卷第9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