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会考复习资料
 

会考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9-08-02 09:36:14 影响了:

津开发区一中2012-2013年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必修一 第1章 走进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 病毒有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单细胞生物通过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单细胞植物:衣藻

3.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应激性、免疫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水绵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相同 同种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种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最基本的)

+无机环境 最大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细胞学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与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内容相比,只增加了“新细胞

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的要点。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20多种

1.大量元素:、 H、O、、P、S、K、Ca、Mg 最基本元素 生命元素 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Zn、Fe、B、Cu、Mo 、Mn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进而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科学史)中认识细胞的统一性。

1.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

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另外,临时装片的制作也是难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等等。

(4)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长或宽的放大倍数) 成倒像(中心对称)

取镜---安装----对光----低倍镜(粗准焦螺旋)----高倍镜(细准焦螺旋)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

一.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很高),元素组成:C、H、O、N 二.蛋白质(多聚体)的基本单位(单体)-----氨基酸:(20种)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这个氨基和这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不同的氨基酸有不同的R基(20种) 2.

氨基酸的种类必需氨基酸:8种 非必需氨基酸:12种 三.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空间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

(肽链)

脱水缩合

肽键表示:-NH-CO- 要求必会

结论:①

肽键数

= 脱水数 = 氨基酸数 - 肽链数

②1条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多的在R基中(含N、O的个数分析)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氨基酸个数-18*脱去水分子个数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四.蛋白质的功能:

1.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肌蛋白 2. 功催化作用,如酶 运输载体功能,如血红蛋白、载体 能信息传递作用(调节功能),如蛋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

C、H、O、N、:核糖核酸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主)细胞核,(少)线粒体、叶绿体 (主)拟核

主)细胞质 (主)细胞质 大多数生物细胞中有2种核酸,其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 病毒只有1种核酸,其遗传信息储存在 DNA中----噬菌体

或 RNA中----HIV、SARS、烟草花叶病毒 三.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生物大分子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彻底水解成分) 核酸种类 1 2 2 碱基种类 4 5 5 核苷酸种类 4 8 8

四.核酸的功能:

遗传信息:指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极少数生物(如某些病毒HIV、SARS病毒等)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疫功能,如抗体 白

血红蛋白、催化酶(水解酶)不需要分泌出去,其它的是分泌蛋白,消化酶都是蛋白质。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C、H、O (H:O=2:1)又叫“碳水化合物”

(一)糖类的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肪:储能物质 ATP:直接能源 光: 最终能源 (二)糖类的种类: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半乳糖 五碳糖:核糖C5H10O5、、脱氧核糖C5

H10O4

2.二糖:能水解成两个单糖 C12H22O11

植物:蔗糖、麦芽糖 动物:乳糖

3.多糖:能水解成多个单糖 (C6H10O5)n 淀粉----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动物:糖原 肝糖原 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肌糖原

二.细胞中的脂质:C、H、O

(一)脂质的化学元素:C、H、O、(N、P) (二)脂质的种类:

1.脂肪:只含C、H、O,但氧原子数较少 脂肪的功能 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保温作用 缓冲和减压

2.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3.固醇:

(1)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3)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蛋白质 核 酸 生物大分子 基本单位

氨基酸

多 糖 (多聚体) 核苷酸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单糖 一.细胞中的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存在形式结合水(4.5%):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良好溶剂

自由水(95.5% 参与生化反应 液体环境

运输营养和废物 自由水/结合水越大,代谢越快;反之越慢。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多)离子 如Na+,K+,Ca+,Mg+,Fe2+,Fe3+,Cl-,SO42-,PO43-,HCO3- 2.含量:很少 3.作用:(1)是细胞内更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镁---叶绿素,铁--血红蛋白

(2)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有重要作用,如缺钙----抽搐,缺碘----“大脖子病”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离子平衡、渗透压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脂质(以磷脂为主):50%

蛋白质:40% 主

糖类:2%--10% --- 少量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选择透过性膜(功能特性);结构特点:流动性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物质传递、接触传递、通道传递 三.植物细胞壁:

1.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2.作用:支持和保护。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 线粒体:动、植物细胞中,双层膜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较多。 2. 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中,双层膜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 内质网:动、植物细胞中,单层膜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 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中,单层膜

动: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植: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5. 核糖体:动、植物细胞中,无膜 将氨基酸合成肽链的场所

6. 溶酶体:动、植物细胞中,单层膜 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 7. 液泡:植物细胞中,单层膜 内有细胞液

8. 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无膜

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器 (主要区别各自功能和膜的特点)

细胞质基质:代谢场所 (呼吸作用产物:丙酮酸或乳酸、酒精)

和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区别(反应产物的不同) 光合作用产物:(CH2O))(有氧呼吸产物:CO2)

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同位素示踪法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信息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 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 染色质:

(1)概念: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化学成分:DNA和蛋白质,DNA上贮存着遗传信息。

(3)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高度螺旋化 染色质 染色体

(细丝状) 解螺旋 (圆柱状、杆状)

(分裂间期、末期) (分裂前、中、后期)

不分裂时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渗透作用: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 → 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 → 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

→ 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水由多→少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 → 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无机盐离子: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运输,且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小结: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双层磷脂分子做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布其中(3种位置)结构特点:流动性

化学成分分析:(主)脂质、蛋白质(少)糖类 “三明治”模型

具有流动性

结构 特点

流动镶嵌模型

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运输 1.自由扩散: 2. 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内因 载体的种类、数量 外因 氧气含量(耗能)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无机催化剂

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灵活应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

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 2.

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书上曲线图

高温、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导致失活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A P

腺 苷 三 磷酸基团 二.ATP的结构通式:A-P∽P∽P

高能磷酸键 三.ATP的水解: 酶 A-P∽P∽A-P∽P + Pi + 能量 (ATP) (ADP二磷酸腺苷)

来自:ATP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四.ATP的合成: 酶

ADP + Pi + ATP

来自动物-呼吸作用 用于:合成ATP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五.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

ADP + Pi + 能量 另一种酶

物质变化可逆,能量变化不可逆 六.ATP的利用:

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主动运输、细胞分裂、生物发电发光、肌细胞收缩、大脑思考、细胞中各种吸能反应等。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氧化分解

有机物 CO2或其他产物 + 能量 (ATP)

(细胞)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1.线粒体:

有许多种与有氧 呼吸有关的酶

2.有氧呼吸全过程: 酶

第一阶段:C6H12O6 2C3H4O3(丙酮酸CH3COCOOH)+4[H]+能量(少量,2ATP) 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 C3H4O3 + 6H2O 2 + 20[H]+ 能量(少量,2ATP) 场所: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 + 能量(大量,34ATP) 场所:线粒体内膜

3.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 6CO + 12HO + 能量(大量,38ATP)

总结:①三个阶段都产生ATP,第三个阶段产生的ATP最多;

②一、二阶段都产生[H],第二阶段产生的最多; ③CO2在第二阶段产生 ④O2在第三阶段被利用

⑤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

1.无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酶

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量,2ATP)

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酶

2C3H4O3 +4[H 2C2H5OH(酒精)+2CO2

场所:细胞质基质 2C3H6O3(乳酸) 2.无氧呼吸总反应式:

(1)C酶

6H12O6 2C2H5OH(酒精)+2CO2 + 能量(少量,2ATP) 例:酵母菌无氧呼吸(酒精发酵)、高等植物长时间被水淹

(2)C酶

6H12O6 2C3H6O3(乳酸) + 能量(少量,2ATP) 例:乳酸菌无氧呼吸(乳酸发酵)、高等动物剧烈运动、

玉米胚、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捉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捕捉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色素带上顺序 上→下

绿叶中的色素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2 + H2O (CH2O) + O2

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变化:无机物 → 有机物 + O2

能量变化:光能 → 有机物稳定的化学能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书P103图表 一定掌握 (一)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1.物质变化:

(1)水在光下分解(水的光解) 光

H22 (2)ATP的合成

ADP + Pi + 光能2.能量变化:光能中活跃的化学能

(二)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 1.物质变化: 酶

(1)CO2的固定:CO2 + C5 3 (2)CO2的还原: ATP(供能)、酶 C3 (CH20)+ C5 [H](供还原剂)

2.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C的转移途径:CO2 → C3 →(CH20)

提升:若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物质变化:C3含量上升, C5含量下降

若减少(停止)CO2供给,短时间内物质变化:C3含量下降, C5含量上升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有机物积累=光合作用产量-呼吸作用消耗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3.适当提高温度,提高酶的活性(增大昼夜温差)

五.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无机物→有机物 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硝化细菌、铁、硫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异养:有机物→有机物 如动物(包括人)、真菌、绝大多数细菌 硝化细菌:

NH3 + O

HNO2 + 能量 HNO2 + O3 + 能量 化学能

CO2 + H22O) + 02 化能合成作用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原因:1. 细胞越大,表面积/体积(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细胞表面积/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 (真核细胞)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一)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与植物细胞比较 1.相同点:染色体和DNA分子的行为变化相同 2.

不同点间期:中心体复制

前期:中心体 → 星射线 → 纺锤体

末期: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特点:

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间期) (前中后末) (四)有丝分裂的意义:

保持了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四.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 如蛙的红细胞

有丝分裂 小结

一.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

1.染色体.DNA 姐妹染色单体 (1)复制在 间 期 1)复制在 间 期(1)形成在 间 期 (2)出现在 前 期 2)数目增倍在 间 期(2)出现在 前 期 (3)消失在 末 期 3)比染色体数目多一倍的时期(3)消失在 后 期 (4)形态最清晰在 中 期有 前 中 期(4)不存在时期 (5)数目增倍在 后 期 4)与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时期为 后 末 期 (6)其数目取决于着丝点的数目有 后 末 期

5)当染色体中不存在染色单体时,DNA数= 染色体 数 (6)当染色体中存在染色单体 时,DNA数= 姐妹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 数╳ 2

4.核膜、核仁消失在 前 期,出现在 末 期 5.纺锤体出现在 前 期,消失在 末 期

6.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时期是 前 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的时期是 末 期。 7.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8.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用以判断) 9.DNA:染色体=1:1 在分裂期后期、末期;

DNA:染色体=2:1 在分裂间期、分裂期前、中期

10.DNA:染色单体=1:1 在分裂间期、分裂期前、中期

11.赤道板是用以形容一个平面位置,并不真正存在;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是

细胞板和细胞壁。

12.同源染色体:指的就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 二.填表

1.若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2对)染色体,请完成下表。

2.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有46条(23对)染色体,请写成下表。

3.若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有2N条染色体,请完成下表。

三.若一个体细胞中含4条染色体,请在下图中画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遗传物质并不改变)

2.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3.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细胞分化的原因: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具有整套遗传物质) 例: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

细胞全能性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受精卵、干细胞的全能性最易表达。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必修2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单细胞生物:个体衰老 = 细胞衰老 1.孟德尔的实验材料、方法: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提示:小麦也是自花传粉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 ≠ 细胞衰老

书P2-3 ;孟德尔成功启示—书P13(本章小结) 玉米是异花传粉 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基本概念:相对性状、纯合子、杂合子、性状分离、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

3.遗传定律: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一定掌握分离定律的结论:F1是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 2.酶的活性会降低。

F2表现型比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3.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F2基因型比 显性纯合子:显性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F1测交比 显性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 1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运用分离定律进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结论:F1是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 三.细胞凋亡(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保持细胞数目平衡,自我保护的措施) F2表现型比 双显性状:显隐:隐显:双隐性状==9:3:3:1;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F2中4种表现型中各有1份是纯合子(会在育种中应用) 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主动性死亡(正常)

F1测交比 ==1:1:1:1

细胞坏死:被动性死亡

学会2个定律的应用判断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4. 孟德尔遗传定律题的关键:判断显隐性

一.什么是癌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①概念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

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②杂交法:根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5.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判断:“无中生有”既是隐性基因决定的。

1.无限增殖,“不死的细胞”;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变态的细胞”;

1.掌握减数过程及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3.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扩散转移,“扩散的细胞”。

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三.引起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外因)------致癌因子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化学致癌因子 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b.过程

四.引起细胞癌变的内因-------原癌(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初级次级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减Ⅰ与有丝分裂区别在:减Ⅰ前期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有丝分裂没有联会;减Ⅱ与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一致,但是在减Ⅱ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2.图像识别:假设是同一种动物细胞进行分裂 (推导出本物种体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将活的R型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后经艾弗里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用P标记DNA,用S标记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是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其DNA,噬菌体繁殖所用模板是噬菌体的DNA,原料(脱氧核苷酸、氨基酸)都是来自细菌。 3.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以上实验证明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4.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模板) 主要特点:由2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G-C (碱基中文名称要会)(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碱基数量特点:在一个DNA分子中,A=T,G=C,所以 (A+G)/(T+C)=1 5.DNA分子的复制: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 基模板(母链):亲代DNA分子的2条链 本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4种) 条能量

件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结果:半保留复制 过程:边解旋变复制 6.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2

35

减数Ⅰ 前期 此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 四分体 时期)此时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2对同源染色体 初级 精(卵)母细胞 8条染色单体

8个DNA分子

减数Ⅰ 中期 减数Ⅱ 中期 有丝 中期 初级 精(卵)母细胞 次级 精(卵)母细胞 体 细胞

是DNA的主要载体

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减数Ⅰ后期 减数Ⅱ后期 有丝分裂后期

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3.精卵形成过程的区别: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两极不均分 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精子)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5.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伴性遗传:“无中生有,生女患病”为常隐,以此排除

判断: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 ---女患父必患,母患子必患

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子患母必患,父患女必患

特异性 每个DNA上含有许多个基因

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单位

每个基因含有许多个 脱氧核苷酸

的排列顺序蕴藏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6n个

DNA的遗传信息

转录 (3n个

核苷酸

mRNA的遗传信息 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是1翻译 (

n个 氨基酸

蛋白质(体现)

计算结合脱水缩合(肽键数=

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2.

3.1967年全部破译密码子 书P65

2个起始密码子,3个终止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 4.中心法则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蛋白质(性状)

中心法则实质蕴涵着_核酸_和__蛋白质_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5.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① 基因通过控制_酶的_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间接 控制生物体的_性状_

②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_结构_,_直接_控制生物体的_性状_

6.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见后面第5章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

错综复杂而又繁而有序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7.细胞质基因

DNA(基因)分布主要在细胞核染色体上

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 (半自主遗传)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变异根本来源)

指发生在基因水平上的变异,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例子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基因突变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性 ③稀有性 ④有害性:(打破对环境的适应性) ⑤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多个密码子决定同一氨基酸)2.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可形成新的基因型。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②基因的互换: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局部互换.

结构变异 :缺失 (例 :猫叫综合征) ,增加,颠倒,移接。

数 个别增减 (例:21号三体综合征、21单体综合征) 目 成 染色体组(含个体发育全部基因的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变 倍 二倍体

异 增 多倍体 (例:无籽西瓜、香蕉、小麦。)(诱导:秋水仙素、低温)

减 单倍体 (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花药离体培养法

例:雄蜂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花药离体培养法 单倍体一定是纯合体

4.人类遗传病:(监测预防措施: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单基因遗传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X显:抗VD佝偻病

常隐: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X隐:血友病、红绿色盲、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常:21三体综合征、21单体综合征

X:XO型(Turner综合征)

5.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测序。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常见育种方式比较 方法 原理

原 因 实 例 优 点 无性 有丝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无核蜜桔

保持优良性状

繁殖 分裂

杂交

基因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抗倒伏抗组合优良性状

育种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锈病小麦 诱变 基因 人工使DNA复制过程发生青霉素育种 突变 差错

高提高变异频率,产菌株

出现新性状 单倍体 染色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 小麦新品缩短育种进程,育种

体变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 种 得到纯合体 多倍体

染色体 秋水仙素(低温)处理萌发无籽西瓜 器官大,营养成育种变异

的种子或幼苗

香蕉 分含量高 基因 DNA拼 将不同物种的基因定向拼抗虫棉

目的性强,打破工程

接技术

接在一起

物种界限

2.基因工程

工具:剪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针线 DNA连接酶 ,

运载体 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

基本步骤: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显著有利变异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地理 自然 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决定生物进化 的方向

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实质

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2.

必修三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组成:

_细胞内液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

体液 _血浆_

___

__ (2)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淋巴 血浆 毛细血管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 ___水、蛋白质_____(约90%) _______

血浆 ________ 10%) ___代谢产物等___

(2_____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渗透压_._酸碱度_和_温度_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__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渗透压的关系:__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___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_中性_,PH为_7.35-7.45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HCO-、2-_等离子有关。

:一般维持在_37℃__左右。

4.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__物质__由外环境提供,同时产生的_代谢产物__又必须排出体外,但细胞并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内环境的中介作用。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神经-体液-免疫调节__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反射_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__反射弧__

(3)反射弧的组成:__感受器__、__传入神经_、_神经中枢_、_传出神经_和_效应器_。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方式、特点:__以电信号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__ (2)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__突触__

(2)神经递质作用:__兴奋或抑制___

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_以化学信号形式单向传递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包括____ ○

它们含有大量的_神经元_,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_神经中枢_,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5.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大脑表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__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__以及控制机体的_○

射活动_外,还具有_语言_、_学习_、_记忆_和_思维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2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的发现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是指: 2.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来源和去向

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_胰岛素、胰高血糖素_ 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___反馈调节____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器官:__甲状腺__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见右图

3.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__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__

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

(3)特异性免疫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_ 3.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疫苗、人工标记抗体、免疫抑制剂__

2.人体的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_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_

人体热量的散出:_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排便等_

(2)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3.人体的水盐调节

(1)水盐调节的方式:_神经—激素调节__。参与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2)水盐调节的机制: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的机制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

实验材料:单侧光;胚芽鞘(课本47页“相关信息”);锡箔(遮光)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

条件:单侧光下条件:去掉尖端条件:锡箔罩上条件:锡箔罩上

尖端尖端下面

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现象:胚芽鞘

_弯向光源生长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_

实验结论:_单侧光__尖端_产生某种_刺激_会造成_背光_ 面比_向光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_尖端__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_。

2.4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__ ○2___ ○3__(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2)免疫细胞包括_吞噬细胞_和__淋巴细胞_,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_T细胞_和_B细胞_,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__非特异性免疫__;第三道防线是:_特异性免疫__ (2)抗原:_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__

抗体:_外分泌液中。__

(3)1914年 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相反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分布不均匀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 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弯向对侧生长_;B_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_ 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生长素___,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_吲哚乙酸_。

(5)向光性产生的解释:_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造成向光弯曲。

(6)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产生部位_运送到_作用部位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_幼嫩的芽、叶和_发育中的种子_,由_色氨酸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注:成熟的叶片和根尖虽然也产生生长素,但是数量很少。 (2)生长素的运输

极性运输:_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是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__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___

(3)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 分生组织、 形成层 、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____

标志重捕法其公式是N=M.n/m,(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作用机制:_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调节代谢 的信息。 (2)生长素作用特性:_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_

(3)顶端优势:原因:__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②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_生长 。(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解除方法:__摘除顶芽___

注意:植物的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因都是促进) 2.尝试运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波动中_,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急剧下降甚至消亡__

4.3 群落的结构

1.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2)研究的问题:如图

(3)群落的定义:_群落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

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4.1 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在内生物的。

基本特征:等。

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_有_差别。 (2)丰富度: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种间关系包括:_生(根瘤菌和豆科植物)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

4.4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 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长。如从裸岩开始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湖泊→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极)。(从无到有)

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经历的时间较短。(从有到有)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__水__ 、__空气_和无机盐 能量:热能、阳光

生产者主要代表:_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某些细菌)_ 作用:_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_

消费者主要代表:动物

作用:_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__

分解者主要代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_

作用:_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必不可少) 2)营养结构

食物链:①概念:__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_

②实例:草→鼠→蛇→鹰。

食物网:①概念:__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作用:_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_③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_____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生物种类越少,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模式图如下:

从图可知: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全部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 ②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上一个营养级。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

含义:__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__生物圈__是地球上的_全部生物_及其_无机环境_的总和。

④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部分暂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

⑤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光能→化学能→热能。

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20%)。 ⑦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_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_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曲线图(自己画)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_生态系统_的 干扰 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_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物质、能量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结构与功能_的协调。

5.3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 _全球性、循环性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

(1)存在形式:_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2)循环形式:__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形式。_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光合 作用或_化能合成_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含碳有机物_的形式通过_食物链_或_食物网_传递。

(4)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作为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6.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1982年,我国将_计划生育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____

现状: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__明显下降。 (2)前景: 由于_人口基数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要控制在__13.3亿__以内。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__14亿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接近16亿)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然料需求增加 ②人均耕地减少 ③植被破坏 ④环境污染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5.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CO2引起的;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CFCl3和CF2Cl2)制冷剂;酸雨主要是由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引起的。

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其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间接使用(生态)价值(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潜在使用价值。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