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四篇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四篇

发布时间:2021-10-08 13:53:07 影响了:
  司⻢迁是中国的史学之⽗。《史记》就是他花了毕⽣精⼒写成的史学巨著,也是中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四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1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朽、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2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使照尘寰”,司马迁一部《史记》为我们诉说着古今的变迁,讲述着英雄的史诗。读罢《史记》,内心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疑惑“何人可谓英雄”。
  
  或许有人说:“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谓英雄。”我认为秦始皇不可。原因有三:其一、秦始皇虽扫六合,但统治极其腐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求取仙丹,耗费国力。其二、秦始皇教子不当,其子胡亥同李斯、吕不韦谋权篡位。其三、秦始皇自认功劳胜过三皇五帝,过于骄傲。
  
  再有人说:“西楚霸王项羽可谓英雄。”项羽此人优点极多——懂得爱民,英勇无比,破釜沉舟打败章邯。但项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亚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虽在战场上扬言愿与刘邦决一雌雄,最终兵败自刎未能统一天下。假如项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刘邦未必能称帝。不懂得用人,项羽不能谓之英雄。
  
  “汉高祖刘邦可谓之英雄?”我认为不可,汉高祖此人虽在破秦之时善于用人,但自从建汉后便开始大肆杀戮良臣,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开国功臣先后以“谋反罪”被杀,但还好有张良、曹参、萧何三人帮助,不然早就亡国了。
  
  文种、伍子胥、苏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时隐逸归田,而偏偏去与君王同喜同忧,结果只落得自杀归天,也不能谓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虽为秦始皇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被胡亥所杀,而蒙恬却怪罪于修长城,岂不荒唐!更不能谓之英雄。
  
  至于那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也是各有短处,不能称之为英雄。
  
  我认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可以当选为英雄。因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过,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辅佐,故能称霸一方。
  
  专诸报恩刺杀王僚,虽成但身死;豫让报智伯之恩二刺赵襄子,临死斩空衣报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王未成被杀身亡……一生舍己为国,“义”字当先,个个可谓英雄!
  
  读史记,尝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义士忠义英勇,历史的星空因有了一个个的英雄才不会黯淡。
  
  星光闪闪,愿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义士事迹流传万年。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3
  
  中国⽂学家鲁迅以前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我近期荣幸拜读,期待将 读后的体会与⼤伙⼉共享。史记勾勒了从⻩帝时期⾄汉武帝年⾥的历史与本⼈的所有喜怒哀乐,以⼈物传记的⽅式 去勾勒⼀个个新鲜的⼈物品牌形象。
  
  其对远古时代传说故事的记述与对奴⾪制社会的描绘, 是古往今来史籍的独⼀⽆⼆的记述,因此其历史调查价值是⽆穷⽆尽。但⽼百姓为什么要读 它呢?因为它⽆以伦⽐的⽂学类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出⾊经典作品,史记能与它 ⼀概⽽论,是⼀种荣幸,从这当中能够看得出史记的⽂学类价值是⽆以伦⽐的,这也是史记 深受古往今来社会各界⼈物⻘睐的缘故所属。
  
  吕不⻙为了更好地帮⼦楚⽽游说秦国,⼦楚同意:要是他游说取得成功,便与他共享资 源秦国。因此吕不⻙拿五百⾦赠给⼦楚,有那五百⾦游说秦国。我觉得⼦楚⼗分贤能,是个 候选⼈。因此,华阳夫⼈与皇太⼦安国君决策将⼦楚做为继承者。吕不⻙调了好多个婢⼥与他同居⽣活,⼦楚要他们,吕不⻙给了他,但瞒报了在其中有⼀个早已孕期的实情,之后, 这⼀⼥⼈⽣下了嬴政。这时候,安国君继位,没多久,⼦楚继位,之后,嬴政继位,吕不⻙ 获重赏。
  
  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发⽣了更改:⼀开始我觉得历史是⼀种可望不可及⽽不 能侵害的⾃尊,是史学家才会科学研究的东⻄,史记离⼤家凡⼈很漫⻓;读过它以后,我认为 历史与⼤家的间距近在眼前,⽽并并不是那麼漫⻓,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千家万 户家了。
  
  例如从项⽻的的身上,⼤家就能看得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性,正是如此他才击败了秦王 朝;还可以看得出他不尊重属下,急于求成的特性,这也使他最后迈向衰落。史记中的每⼀个 ⼈物全是那样,有优势也是有缺陷,他遭受器重到衰落都是有他⾃⼰的缘故,从这当中能够 看得出⼈⽣道路昌盛之道,这也是⼀种与众不同的⻛采。总⽽⾔之,以史为镜,能够知盛 衰,综合性到现在是:以史为镜,能够知⽅位。
  
  因此,史记是⼀部的的确确的好书,⼀部古代典籍,⼀部造型艺术佳品!
  
  七年级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4
  
  在看完《史记》中弥⼦瑕与卫君的故事后,我的⼼中涌起⼀股悲切之感。⼈⽣在事,都 脱离不了“捧与弃”这两种形态。可如何使⾃身不迷失在他⼈的影响中,清醒地活出⾃我呢?
  
  我认为,当本分⾏事,对赞与恶都做好⾃⼰的本分,便可处之泰然。君王本分,应理⼤于情,公正严明。⾃古以来,“王⼦犯法与庶⺠同罪”,“法律⾯前⼈⼈ 平等”,都向我们充分彰显了公平公正对治国的重要。卫君,不应以⼰情爱,对弥⼦瑕徇私。周幽王烽⽕戏诸侯被灭国、商纣王宠爱妲⼰被灭国。对于君王⽽⾔,身上承担的,是国家、 是⼦⺠。卫君未遵守⾃⼰本分,此乃其错。⾂⼦本分,应严守规矩,切忌逢迎。宋荣⼦“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之⽽不加沮”正 是对誉⾮的良好态度。弥⼦瑕不该倚仗君王宠爱,不顾尊卑秩序飘飘然。“伴君如伴⻁”,⾂ ⼦的本分是协理君王治理天下,⽽⾮阿谀奉承谋取利益。弥⼦瑕未守其职,此乃其错。
  
  君⾂和谐相处,更加为君为⾂之本分。唐太宗李世⺠与他的⾂⼦魏征是流传千古的君⾂ 典例。魏征辞世,唐太宗⾔:“征逝,吾失臂膀。”弥⼦瑕,在卫君过分宠爱他时,并未劝谏 卫君,反⽽失了本分;卫君,在容貌优异的⾂⼦⾯前未树⽴出君王威严。君不君,⾂不⾂,此 乃国之弊也。为⼆⼈之错。万事纷纷扰扰,荣辱循环不定。没有哪⼀个⼈的⼀⽣全是⼀帆⻛顺的,也没有哪⼀个⼈ 的⼀⽣全是荆棘满地的。
  
  事物前进是发展性与曲折性的统⼀。即使道路坎坷,也要相信,未来光芒四射,希望充盈于⽣活。因此,⼀定不要在别⼈给予的快乐中迷失掉⾃我,只有坚守 住⾃⼰,明⽩⾃身本分,才可以万事处之泰然。“命⾥有时终须有,命⾥⽆时莫强求。”现今社会,多的是“卫君”和"弥⼦瑕”。⽆数因反 腐落⻢的"⼈⺠官"、偷息逃税的企业家、还有吸毒害⼈害⼰的“⼤明星”。他们迷失在欲望深 渊中,被⼼性控制住了⾃⼰。由此可⻅,本分⾏事,才是平安度过⽣命的最好⽅法。
  
  ⼈⽣路漫漫。希望每个⼈都能恪守本分,对⽣活中的福祸,泰然处之。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