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鲁院第九届高研班学员研讨――当下文学批评现状与应对策略_第九届财新峰会
 

鲁院第九届高研班学员研讨――当下文学批评现状与应对策略_第九届财新峰会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2:50 影响了:

  10月10日,鲁迅文学院第九届高级研讨班学员就“当下文学批评现状与应对策略”展开研讨。大家围绕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学批评标准,基础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创新之间的关系,学术批评和媒体评论的优劣得失与相互关系,是否需要增进文学评论的通俗性和大众化,如何提高文学理论与评论家的素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本的技巧、类型和创新问题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
  建构作品、作者和评论者之间健康的“对话关系”
  吕益都提出,从文学批评状况中可以发现与提炼一个重要的批评尺度,即批评要与文本、文本作者,以及批评者自身心灵之间,建立起一种坦诚的、富有深度和良知的“对话关系”。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文学批评现状,无疑是不够尽如人意的。她说,目前最为常见也往往令人觉得“声音”比较突出的批评言说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大声地附和。这种夸大其词的批评很难表达出应有的真知灼见,既遮蔽了作品本身的缺点,也使真正具有光彩的作品难以赢得受众真正的尊重。一种是不负责任的棒喝。由大众传媒制造的“酷评”、娱乐化“时评”,往往先声夺人,虽具反应迅速的特征,但往往缺乏学理性、专业化评说的视角。还有一种是众声的喧哗。由于大众传媒过度地曝光,负面的或花边式“读解”,使文本或文本的作者无法得到正常的学术评价。一些健康正常的学术论争也会被媒体“放大”或“炒热”为某个“事件”。由事件化到娱乐化,由学术价值最终降格为娱乐价值,真正清醒的、理性的、知性的、健康的批评话语,往往被淹没了。
  吕益都认为,要建立起健康的富于建设性的文学批评的“对话关系”,批评者面对文本要作出及时反应,对作者要有创作初衷与创作体验的探求,避免批评空间与批评话语旁落于反应迅速的网络、娱乐性报刊等大众媒介,使得具有知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批评不能及时为受众所接触了解;其次,批评者要改变浮躁匆忙的心态,通过敞开心扉的诚意和有一定技巧的沟通方式,使对话有充分展开的可能;与此同时,加强与改进大众传媒的文化导向作用,无疑也是亟需的。
  冯希哲也提出,当下文学批评要建构起一种基于审美多元背景下以批评主流为主导、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话与交流的平和秩序。“学术批评在保持本色本质的前提下面向大众,应当追求真理的同时使自身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并非平浅化,通俗化也并非庸俗化。学术批评虽然难以最终走向大众化,因为这要受制于国民的审美经验与水平的制约,但是走出高阁,追求更为广泛的接受群体,当为批评的责任。虽然系统性的理论建构使学术批评本身具有封闭的特征,但是远离或者无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和生动的文学创作实践,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批评真正的目的相违背。”
  评论者不能只做文学市场化过程中的“广告代言人”
  王雪瑛说,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对评论家的独立意识是一种考验。评论家不能仅仅充当文学市场化过程中的“广告代言人”。他们尤其需要发现问题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思想能力和理论素养。“拥有独立的精神向度的评论家在整个社会浓郁的务实气氛中,如何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分析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发出批评独立的声音,对评论家来说是一个重要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批评家要应对我们时代的复杂经验,要理解正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经验,认识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问题。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批评家要如何来剖析作家对丰富的生活形态的捕捉与展现呢?”
  周景雷强调,批评家要有创造意识。批评家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对文本的阐释和分析。好的批评家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所面对的文本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冲动,来阐释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并将这种主体性和文本甚至是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结合。在古今中外很多著述中,作者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这不仅使他们的批评和研究鲜活起来,而且还使这种文字本身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它一样有想像、有情节、有故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个人深刻的思考,是个人意识和文本意识的双向流动和交流。
  唐翰存则概括出心中优秀文学理论家或批评家共有的品格与素质,即有思想、有锐气、有眼光和有才情。他说:“在我看来,最优秀的评论家,应该具有史家的眼光、社会学家的见识、哲学家的高度,同时又具备文体家和语言学家的严谨和准确,既高屋建瓴,又丝丝入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大文章、好文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