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论点摘编】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论点摘编】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发布时间:2018-12-28 04:51:07 影响了:

     青藏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温军发表在《中国藏学》2002年第一期上的文章,通过分析高原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认为高原要保护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经济繁荣发展,应加快促进高原农业生产可持续建设,农业经济可持续建设、农业生态可持续建设,促使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实现自给型、生存型、初级型、粗放型向生态化、产业化、特色化农业的转变,推动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文章认为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是,1、传统农业持久稳固,农业发展相对迟缓,现代农业发育水平依然很低;2、畜牧业生产原始落后,草场资源牲畜品种退化,生产能力不断下降;3、食物安全压力较大,食物资源产出水平有限,交通财政经济负担沉重;4、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社会特色浓重,农村经济发展贫困程度日趋强化;5、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生物资源破坏加剧,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文章说,青藏高原以大量消耗能源、粗放经营为发展特征的传统农业,虽然已将雪域高原的历史文明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由于高原特定的人文环境发展起来的传统农业受多重因素制约影响,使其未来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概括起来,高原农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1、地理位置偏远封闭,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农业发展停滞于自然馈赠型经济;2、创新变革风险高,农业启动资金匮乏,农牧民收益依赖于土地价值简单实现;3、依赖政府心态浓重,农业计划经济色彩深厚,进一步发展创新变革困难重重;4、民族文化交织复杂,文化高度渗透扩散,深刻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5、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新生事物接纳反映能力迟缓。
  青藏高原农业虽然总体看困难因素多,发展局限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纯净的生态环境资源,它们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堤条件,更是推动促进其生长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实情,决定了高原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选择非传统化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分阶段渐进式的农业发展战略。1、加快农业生产可持续建设:注重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增加农业投入,努力培植农业生产增长点;2、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建设: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政策;3、加快农业生态可持续建设:重视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注重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定期补偿高原环保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注重研究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视区域间协作治理。
  
  西藏噶厦时期的差乌拉制度研究
  
  差乌拉是旧西藏领主庄园的经济支柱,也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反映了旧西藏领主同农牧民的政治经济关系、地方政府同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关系。朱文莉、毛阳海发表在《中国藏学》2002年第一期的文章从财税角度考察了差乌拉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差”和“乌拉”词语频繁出现于元代,当时官方文件中这两个词专指赋税和徭役(含畜役)。明初西藏的庄园制出现税收与差役积于庄园主一身,差乌拉逐渐成为一个混合用语。五世达赖时期,全面推行庄园制作为管理领地的基层组织,并由宗政府负责组织赋税的摊派和征收。当时的第巴政府为征收赋税,颁布了度量衡制度,并进行土地、物产调查,将各地应纳赋税编入《收入簿》,加盖达赖印章,作为每年赋税的法律依据,至此差乌拉已有法规特征,差乌拉制度(专指外差)初步形成的。差乌拉的分类,按征收主体分,可以分为领主内差和政府外差;按差民支差的形式,可分为手奉差(用手拿出去的实物和货币)和劳役差;按税源分,有庄园差和商业差。
  差乌拉制度发展到清代,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进行了三次大的整改,除遵循西藏习俗和旧规,又以全国统一税制作参考,降低农牧民的负担,严格控制对寺庙和贵族税收的减免。第一次大的整改从1751年到1793年,是削减贵族上层特权和帮派力量,抑制地方政府官员和大寺庙堪布的**,是西藏政治经济全面整顿的一部分。第二次整改在1829年,并于1830年将核定应因税土地面积及税额汇编成《铁虎清册》,使之成为噶厦政府税赋征纳的基本依据。第三次是1906年张荫堂推行新政的一部分,主内精神是革除扰民之苛政,鼓励开荒三年免税,三年后按收入10%征收实物。
  差乌拉的基本特征为:1、土地国有制下的封赐政策是差乌拉制度存在的基础;2、领主庄园制是差民支差繁重的根本原因;3、官员、寺庙、领主参与税额分割;4、乌拉繁多,积弊难返;5、差税取之于民,用之于领主。
  西藏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差乌拉制度农牧民分得了土地和牲畜,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在此后的20年里,人民政府实行轻税政策,从1980年开始,西藏农牧业完全免税。到2000年,中央财政和全国支援西藏累计资金达500多亿元。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特点
  
  华热・多吉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上的文章,通过部落刑律与古代法、现代法及各部落法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藏族部落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演变出来的地方法和区域性法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部落中起过调解作用的习惯法和成文法,从狭义上说,只是指民主改革前适用于藏族各部落的一种规范,表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主要惩治杀人、偷盗,以命价、赔偿为主要制裁手段,自成一体。作为一种民主改革前的部落习惯法,不论同古代法比,还是现代法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在论述中说,第一,部落刑律脱胎古代法,又区别于古代法,这主要表现在部落刑律在法律体系上深受古代法的影响,其刑律在内容上变化小而承袭大,在法律精神上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与古代法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上,部落刑律大都表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在体例上也不够系统完善,在文字表述上不规范。第二,部落法既是各部落的内部法,又是一定历史时期,法的一种存在形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藏族法的一种存在形式,部落法有许多共同一致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古代法的继承和延续;2、表现形式一样,都是不成文的习惯法;3、法律体例一样,都是诸法合体。其不同处在于详略程度不同,刑罚轻重不同,涉及领域不同。第三,部落法中孕育着现代法,现代法是部落法质的飞跃。其反映在1、法律体例不同,部落法诸法合体,现代法诸法分立;2、法律渊源不同,部落法以习惯法为主,现代法以成文法为主;3、刑罚手段各有侧重,部落法以命价为主,现代刑法以自由刑为主;4、立法宗旨不同,部落法以维护封建特权为主,现代法以维护民权为己任。
  
  藏传佛教对元代经济的影响
  
  王启龙发表在《中国藏学》2002年第一期上的文章认为,藏传佛教对于元代政治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蒙藏联盟,一是促进藏族地区纳入元朝的统治下,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元一代对藏传佛教崇奉有加,使之处于唯我独尊的特殊地位,从而不但对元代政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而且对元代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作用。使元代国力日渐衰退。
  文章说,中国历代王朝,以元王朝崇佛为最,建元之前,忽必烈王室成员就皈依佛门,拜八思巴为师,并受佛戒;建元之后封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天下释教,佛教立为国教,由于其毫无节制地崇佛,致使元代国家经济受到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1、佛事之多,耗资巨大。元廷崇佛之盛况,可谓空前,史书记载元朝君王即位之先,就要受戒九次,王后亦然,并颁诏天下臣民齐受佛戒。元史上记载,佛事最多的大德七年达500余种,凡大婚、出行,凡百兴作,无不受戒,凡祈雨、祈风、镇雷、荣星、修疫、超度,均须番僧佛事祈祷,凡帝后驾崩,佛事斋僧既竣,乃奉祀御容于喇嘛寺,塑曩堂为祀。以至到了大德十年,不得不“以中书省言国用浩穰,民贫岁歉,诏宣政院并省佛事”。2、建寺写经,劳民伤财。入元以来,随帝师制度建立,兴建佛寺蔚然成风,仅大都一地,史载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就有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大永安寺、大承天护圣寺、大崇恩福元寺、寿安寺、大承华普庆寺、大崇国寺、兴国寺等,连宫廷内也有佛寺。于是泥金写经,塑造佛像、佛塔,金银铀铜贵重金属耗用惊人。3、赏赐无度,舍本逐末。在藏文史籍中,对于元王室给予佛教僧人赏赐,颇带渲染色彩,但真实性不容置疑。从元史中可以看出其赏赐名号、土地、民户及财物之大要。文章列表可见名号爵位之多,品秩之乱,令人目不暇接。而土地、民户及财物更是无以计数。4、偷税漏税,僧人之最。佛教徒和佛教寺院虽然拥有大量土地,但元代屡有僧寺免税免赋之诏令,他们不但不交纳租税,还包庇平民。为逃避租税,老百姓争相施田质地,剃发为僧,以求荫护。文章最后说,今天我们在审视藏传佛教在元代的历史作用时,不能只看到元代崇佛政策对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的统治,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正面影响,也应该思考一下这一政策走向极致后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热贡藏戏艺术发微
  
  星全成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上的文章认为,随着藏戏研究的深入,人们总体上对藏戏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藏戏的各种支派尚缺乏了解,流传在青海东部热贡藏戏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藏戏支派。对这支藏戏的称谓有安多藏戏说,青海藏戏说,黄南藏戏说,隆务藏戏说,作者认为这四种说法都不对,因为历史上,隆务河流域、尖扎及循化等地都被统称为热贡;而热贡藏戏的传播也一直没有超出过热贡这一区域;热贡地区流传的藏戏均源自隆务寺;与其他地区相比,热贡藏戏从演出风格、演出习俗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认为将这一地区流传的藏戏称之为热贡藏戏,更准确和易于被人接受。热贡藏戏源于隆务寺。隆务寺始建于公元1342年,17世纪改宗格鲁派,成为热贡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改宗后隆务寺曾派出一批批僧人去拉萨学法,这些人成为隆务寺藏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寺庙一年一度的“雅什顿”活动中有了歌舞、藏戏,后相沿成俗。19世纪初中后期和20世纪初是隆务藏戏发展的重要时期,六世夏日仓活佛不仅为隆务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把隆务寺藏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隆务藏戏进入成熟阶段。1958年以后藏戏开始进入民间,80年代黄南州先后主办藏戏调演和会演,1998年青海省藏戏团成立,在国内许多省市和香港演出,得到普遍好评。文章还对热贡藏戏的的演出程式和音乐进行了介绍。热贡藏戏一般在广场演出,80年代后虽然有了舞台演出,但仅仅是少数专业剧团,民间藏戏仍在广场表演,演出时三面观众一面墙。由于演出团体不同演出时间长短不一,隆务寺一般持续两天,第一天演出诺桑王子的前半部,从渔夫救出神龙开始到诺桑王子与引超拉姆成亲;第二天演出该剧后半部分,引超拉姆飞天,诺桑追上天界,与拉姆团圆,重返人间。音乐较多地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素材,其音乐主要分为唱腔音乐、舞蹈音乐和器乐,相比之下器乐曲比较单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