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若干教育建议]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议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若干教育建议]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0:35 影响了:

   [摘要] 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性、战略性因素,可以通过实施如下教育发展建议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造就创新型教师;营造创新教育文化环境。
  [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 教育创新体系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七大重申,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立足国情、面向未来,做出的事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努力建设并建成创新型国家,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把“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性、战略性因素,因此要通过调整教育发展策略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
  在教育公平呼声如此高涨的今天,重视大众教育无可厚非,也不难理解,但为何还要提倡精英教育呢?两者矛盾吗?其实,精英教育就是英才教育、超常教育,就是旨在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如果说大众教育是着力培养常规人才的话,那么精英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如果说大众教育是着力培养一般创新人才的话,那么精英教育就是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无论是培养一般创新人才,还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所必须的,尤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胡锦涛在这里所说的“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就是指拔尖创新人才。2002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协作组第十届年会上也指出:“当前超常教育要确立其体系和地位,要有紧迫感。中国教育既面临普及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新世纪、新科技的挑战,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人才才是我们的目标。”这里所说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人才”决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人才,而是拔尖创新人才。
  事实上,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精英教育,都在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注重“英才教育”,为此还专门开设了“英才实验学校”。美国也于1972年成立“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都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和机构,便拨专款用于这项开支。而且美国现在有137所大学对天才学生进行专门培养。英国也于1974年成立了“天才儿童国家协会”,并在全国设立了34个分会。德国政府在2005年启动了“精英大学”计划,遴选出10所大学进行重点建设。俄罗斯也于2006年3月启动创新型大学申报和竞争评选工作,计划对30所一流大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此外,韩国、法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乃至印度、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都在发展超常教育,并设有相应的组织和学校。而我国虽然在1978年在中国科大创办了少年班,但时至今日有人还在质疑这一做法。大众教育,我们做的还不够,精英教育,我们做的更不够。要知道,精英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领军人物。我们真正缺的正是这种领军人物,这种精英人才、杰出人才,这种大师,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透漏,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且十分令人尴尬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家还没有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项代表世界科技最高成就的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精英匮乏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瓶颈与障碍,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重大战略。
  二、构建教育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载体。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在教育领域内的细化与具体化,国家创新体系统领、决定着教育创新体系,教育创新体系服从、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二者是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
  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旨在进一步明确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同时,构建教育创新体系也是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与重要对策。
  根据1998年中科院向国家递交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之表格,拟定了相应的教育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与主要功能之表格。如下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育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技术应用系统。在知识传播系统中,高等教育系统是其核心部分,承担着传播创新知识、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人才等主要功能。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研究型大学与教学科研型大学是其核心部分,承担着生产科学知识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的主要功能。在技术创新系统及知识、技术应用系统中,高校科技企业、大学科技园都是其核心部分,分别承担着创新创造技术、知识技术的实际应用等功能。当然,这里所谈的教育创新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自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复杂的体系,它与企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第一要素。能否及时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而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实施了创新行为且取得了创新成果的人才。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最重要的是重建新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即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目的观;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人才质量观;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观;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观;适应创新人才差异发展的教育教学实施观;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制度观。
  四、造就创新型教师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拥有一大批创新型教师,加之创新型教师尤其是高校创新型教师还承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转化科技成果等责任,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先造就一大批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性教育观念、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能够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我国学者把创新型教师的一般特征概括为以下9条:(1)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2)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3)具有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4)具有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5)具有创新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6)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7)具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8)具有高超民主的教学艺术、管理艺术;(9)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造就创新型教师的策略:(1)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的首要条件是创新人才,因此必须先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以便为造就创新型教师打好“创新人才”基础。(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业标准等。不可否认,当前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与时代对创新型教师的迫切需要,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业标准还有待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业标准,才能真正吸引那些创新人才与那些既热爱教育事业又有创新潜质的好学生苗子投身教育事业。(3)改善教师教育。当前的教师教育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培育准创新型教师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需要从理念目标到课程教材再到方法策略以及评价考试等方面加以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加强教师培训。采用集中培训辅导与持续系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做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老教师的在职培训,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并尽快成长为创新型教师,使老教师能紧跟时代步伐,永葆创新活力。(5)构建创新型教师成长的激励体制机制。这是源源不断地造就创新型教师的重要保障,这种体制机制旨在鼓励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不断超越。(6)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氛围。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创新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鼎力支持,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注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敢于创新以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五、营造创新教育文化环境
  教育文化是指学校教育领域中部分成员甚至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文化即指那些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创新教育文化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创新教育文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撑与保障,一种忽视张扬学生个性、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教育文化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与创新型教师,即使偶尔出现了几个甚至一些,那也只是“漏网之鱼”,恰恰是因为少受甚至没受这种教育文化影响的结果。(2)创新教育文化有助于创新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传承与普及,有助于民族创新能力、民族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文化是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因崇尚创新而重视学习掌握创新知识与科学知识,整个民族也因崇尚创新而注重自身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提高。(3)创新教育文化有益于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教育文化由于自身的先导性、示范性、创新性等特征,可以通过人才流、知识流、传播流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引领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发展,使社会创新环境得以改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营造创新教育文化的策略:(1)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为此就要确立生命意识、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是“人”的创新,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前提是人,关键在人,人又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创新教育文化的营造要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2)确立基于创新的教育价值取向。由教育价值观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引领教育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教育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因此营造创新教育文化就要以创新为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3)培育师生的主体性。只有培育师生的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充分挖掘全体师生的创新潜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4)张扬师生的个性。创新与个性有着高度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创新能力强、创新素质高的人都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似乎总是与个性孪生,因此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文化,就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张扬,不是炫耀,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生命的舒展、自然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3.
  [2]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困惑及改革[EB/OL].
  [3]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5-76.
  [4]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4.
  [5]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8.
  [6]刘德海.从选秀活动看教育文化重构[J].班主任之友,2007,(4):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