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科学课教师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小学科学课有哪些内容
 

[科学课教师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小学科学课有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7:34 影响了:

  在科学课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引发问题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有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超乎学生研究能力;或本节课没有条件解决。遇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回答,有的教师便采取回避策略,躲着走。既不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又不与之沟通、交流问题所在。到底如何处理这种情形呢?本文就此提出一点建议。
  在教学导入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出现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研究能力或不适宜学生操作。
  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有一个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给你一块糖和一杯水,怎样加快糖的溶解?学生们依据教师的提问,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搅拌、把糖弄碎、加热水,也有一个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加硫酸,硫酸可以使糖加快溶解。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置可否,既没问孩子为什么要用这一方法,了解一下孩子是怎样想的,也没有对他的回答做出回应,只是简单的选取了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方法。这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突发事件缺乏心理准备,缺乏相应的应答策略,缺乏敏感性和重组能力,脑子里想的仍是按照自己心里想的那个教学设计去教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是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琢磨“我怎样讲,怎么能够讲得漂亮、到位”,而不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虑。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是简单地挂在口头上说说就行的,必须真正地在教学实践中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时,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商量,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怎样用“水”加快物体的溶解。此时教师完全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全体学生说清楚,关于硫酸,由于我们年龄小使用起来不安全,所以我们不用它。
  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讲明教学要求比不讲要好得多,你让学生想办法,学生提了之后,教师又不理睬,显然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不明白自己想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时的“解惑”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看重的是实质,不是表面现象,不是简单的让他们回答问题,还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因此,教师对问题的引领作用应在具体教学中有所为。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准备或现有条件不具备。
  科学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科学教师有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太感兴趣,却对你没想到或是没准备的问题很偏爱。
  如:《小车的运动》一课,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这段距离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与空气的阻力有关;与斜坡的坡度有关;与引力有关;与车的重量有关等等。从学生们的问题来看,他们对影响小车冲出去距离的因素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段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让各小组认定研究课题时,教师采取这样的策略:因时间关系,每组做一个实验,你们想研究哪一个?“我们组研究空气阻力对小车的影响”(许多小组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老师东西带的不全,我们只研究这几个问题好吗?”对于这样的处理,如果是一个初教科学课的教师也未尝不可。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准备实验器材,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课题。切记承诺要兑现,不要把它当作一种“金蝉脱壳”的计谋而失信于学生。面对学生的选择,如果您有能力,完全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放手让孩子们进行研究,对于大家都想做的实验,教师进行协调,让每个小组只做一个实验,实验后各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实验现象、数据及研究成果,供全体同学分享,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也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现有的条件,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行研究。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一节非常精彩,充满创造力的课。学生们会在相互启发,相互鼓励中进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生生互动,生发出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教学新理念。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3.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筛选。
  在科学课堂上,有时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开放度比较大的问题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呢?
  ①引导学生研讨、筛选出基础问题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老师提问: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我想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里的?为什么有噪音、乐音?声音有几种?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
  教师: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
  学生:声音的产生。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声音没有产生,就听不到声音,其他也就不存在,也就没有噪音、乐音。
  学生:因为没有声音,下面问题都研究不了。
  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己会筛选出基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
  ②筛选出在课堂上可以研究的问题
  如:《认识液体》一课,教师这样提问:你们想研究有关液体的哪些问题?
  生:我想研究液体中含有什么?我想研究液体的重量?液体有什么特点?液体流动的快慢?液体是怎样形成的?两种液体哪个更重哪个更轻?两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结果?
  显然,有的问题在课堂上无法研究,同时学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在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梳理、筛选出课堂条件下可以做的实验。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既是学生提出来的,又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来;既按照教学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不可武断地进行否定,更不可随波逐流。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我就来个“你提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科学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亦不能信马由缰,失去了控制。面对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和学生对话、沟通,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是怎样想的?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己调控教学的能力,从而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
  
  (责任编辑 李雪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