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任务驱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任务驱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4-20 04:22:17 影响了:

  在教学中,学生具有强劲学习力是教师的美好愿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显著标志。学习力是指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知识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关键,其中设计挑战性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因为挑战性任务是一种创造力强、探究度大、信息量足、应用味浓的知识资源,其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心,从而带动学生展开有目标、有价值、有方法、有能力的有意义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式教学常见于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和生活联系更紧密,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思辨性和探究性更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学最需要任务驱动。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解决一个数学任务为目的指向,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任务,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任务,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任务,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课堂任务设计时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性,体现任务的目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凸显数学的生活化。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设计合适的任务成为教学的关键,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反应原则。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二是交际原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三是复杂原则。任务要有难度,有一定的复杂性。具体而言,任务大体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教材“分类统计”一课,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构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素材,而并非提供了一种学习的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按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
  2.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成为自觉的学习追求者。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使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教材“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只能称为知识问题,还不能称为知识任务,它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要求“原来”多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
  那么,怎样的问题可以设计成任务?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是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实例,例如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应该最迟在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的。
  3.适切性
  任务除了具有真实性,还应该具有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例如苏教版教材“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为数学而数学,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彩票问题”作为情景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生活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任务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还不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比较远。
  4.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问题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它具有以下特征:(1)非常规性。学生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引发认知冲突。面临现象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解答或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效利用数学方法作推理、探索等才能解决;(4)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5)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