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中国房价现状原因及对策以贵阳为例 贵阳“校漂族”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国房价现状原因及对策以贵阳为例 贵阳“校漂族”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6:09 影响了: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对贵阳高校附近的“校漂族”的实地调查为依据,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字:校漂族;贵阳;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5-02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快速增长,根据教育部以及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仅在贵州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8.9万人,比上年增加9600人,增幅约1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校漂族”就是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校漂族指的是指大学毕业后因考研或者未找到理想的工作等原因而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他们生活在曾经熟悉的环境中,经常到学校里听课、上自习或者到图书馆借书、查找资料,同时积极关注各种就业信息。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数量快速上升的“校漂族”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2011年6月、7月及8月,作者在贵阳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周围与部分“校漂族”进行了三次访谈调查,同时发放问卷420份。除了访谈中获得了一手资料外,也回收了有效问卷378份。
  1.概况。在接受调查的“校漂族”中,92.6﹪以上选择居住在高校附近,经常出入学校图书馆、食堂、体育场等公共场所,他们不上课,也不经常出去玩,最经常在的地方就是聚居地,除开工作看书就是大家一起谈天说地。对于为何选择居住高校附近,大多数“校漂族”的回答是,选择居住在高校附近是因为房租便宜并且生活设施齐全,生活成本较低,是过渡阶段的良好选择。另外也可以随时关注校园招聘、讲座等有助于就业和复习的信息。部分人表示对校园是生活节奏还有依赖。87.3%的“校漂族”是来自县份城市或农村家庭,89.4%已经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访谈发现,他们大多数对城市生活向往,无法割舍一些恋旧情结,往往对同伴和母校表现出依赖。
  2.类型。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校漂族”大致可以分为“考研型”、“曲线求职型”、“依恋校园型”、“无为潇洒型”和“等待签证型”五种类型。在贵阳地区的“校漂族”主要有“考研型”、“曲线求职型”两种类型,而“考研型”是“校漂族”的主力军,占53.7%。这一类“校漂族”有明确的目标,意志坚强,把考研作为改变命运的重要砝码,当成自己奋斗的唯一目标,并为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有些人为此竟有多年的“校漂”经历。“曲线就职型”的数量占29.9%,他们主要是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没有谋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又不愿意放低要求就业,回家又自觉无颜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于是选择留在学校等待机会以谋求发展。“依恋校园型”和其他类型都只占有“校漂族”的一小部分,当别人都在准备踏入职场时,他们常常表现出对自己没有自信,对社会存在抱怨,他们选择暂时逃避,为的是多感受一年大学生活。他们只是觉得在校园这个熟悉的环境里,心里没有就业的压力,感觉舒服和充实,在学校内寻求暂时的平静。值得关注的是,45.8%的“校漂族”没有可行的职业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对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合适的定位。13.2%有过反复短时间就业,但是很快下岗的经历。他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技能不够突出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失去竞争力,表示反复求职失败会使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造成恶性循环。
  3.消费情况。90.7%的“校漂族”的月均消费在600~800元以内,主要收入来源是靠父母供给(49.7%)、兼职(41%)、借贷或其他。部分毕业生依赖心理严重,不能独立,完全寄希望于家长。调查发现,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这对本来就收入低微的“校漂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只有极少部分居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校漂族”表示生活水平有稍许富余。
  4.薪资要求。“校漂族”所能接受的月薪,只有13.8%选择1500元/月以下,33%选择1500~2500元/月,50.5%要求2500~4000元/月,更有甚者期望5000元/月。访谈发现大多数“校漂族”也很想早日结束“漂”的生活,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现实的期望过高,甚至不切实际,此外,少部分“校漂族”缺乏求职的自主意识,消极等待,完全寄希望于学校,这段过渡期将会越来越长。
  5.心理压力。从心理层面上看,“校漂族”的行为大致是出于安全需要、依赖心理以及逃避心理。调查发现,80%以上的“校漂族”觉得现在压力特别大,而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自己本身(31.7%)、家庭(36.2%)和社会(32.1%)。他们羡慕在校大学生,看到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时心里也会非常有压力。此外,他们也非常害怕世人在得知他们是“校漂族”时报以嘲笑的眼光。
  二、对策
  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感知到部分“校漂族”人生态度很积极,特别是部分考研一族,他们选择漂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类“校漂族”于学校及他们自身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很多毕业生“漂”就是为了逃避现实和责任,这类“校漂族”数量并不少,对高校的管理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校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同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也是不小的负担。如何加强“校漂族”的指导和管理,如何避免“校漂族”的壮大,这需要高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1.社会与家庭减轻压力,促使“校漂族”走出困境。一方面,社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漂族”的人文关怀,形成一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为“校漂族”选择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认同。另一方面,家庭不应当给“校漂族”太多压力,应充分认识到“校漂”的弊端,要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如何有利于“校漂族”独立自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父母既要教育子女吃苦耐劳、奋斗拼搏,还要培养他们独立个性和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就业和创业。
  2.“校漂族”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早日融入社会。“校漂族”应该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心理预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目前政府为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在各大高校选派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比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以及每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基层选调考试等,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校漂族”应该抓住机遇,尽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此外,身处“校漂族”的年轻人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积极开朗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还不够,那就找适合自己的品牌培训机构继续提升自己。
  总之,只有通过高校、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校漂族”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班锦,刘瑞娜.反思大学“校漂”现象[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2010.
  [3]饶志华.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路径选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1).
  [4]王廷.宁波“校漂族”现状、启示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5]曹琳.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多元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6]饶志华.当代“校漂族”形成的原因及其教育路径选择[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5).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ZC026)
  作者简介:陈品冬(1982-),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讲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