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 高处的散文 关于春天的散文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 高处的散文 关于春天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24 17:57:01 影响了:

高处的散文

优美的散文片段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

散文精选、美文

邮箱? 川端康成《初秋》 在比平常稍凉的水中游过泳,腿脚会显得略洁白些。

莫非蓝色的海底有一种又白又冰凉的东西在流动?因此,我觉得秋天是从海中来的. 人们在庭园的草坪上放焰火。

少女们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寻觅秋虫。

焰火的响声夹杂着虫鸣,连火焰的音响也让人产生一种像留恋夏天般的寂寞情绪。

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进发出来的。

与七月不同的,就是夜间只有月光,海风吹拂,女子就悄悄地紧掩心扉。

我觉得秋天是从天而降的。

海边的市镇上又新增加许多出租房子的牌子。

恰似新的秋天的日历页码。

秋天也是从脚心的颜色、趾甲的光泽中出来的。

入夏之前,让我赤着脚吧。

秋天到来之前,把赤脚藏起来吧。

夏天把趾甲修剪干净吧。

初秋让趾甲留点肮脏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为枕,胳膊肘都晒黑了。

假使入秋食欲不旺盛,就有点空得慌了。

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

纪念大地震已成为初秋的东京一年之中的例行活动。

今年九月一日上午,也有十五万人到被服厂遗址参拜,全市还举行应急消防演习。

抽水机的警笛声,同上野美术馆的汽笛声一起也传到我的家里来了。

我去看被服厂遭劫的惨状,是在九月几号呢? 前天或是大前天,露天火葬已经开始了,尸体还是堆积如山。

这是入秋之后残暑酷热的一天。

傍晚下了一场骤雨。

在燃烧着的一片原野上,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乱跑之中成了落汤鸡。

仔细一看,白色的衣服上沾满一点点灰色的污点。

那是烧尸的烟使雨滴变成了灰色。

我目睹死人太多,反而变得神经麻木了。

沐浴在这灰色的雨里,肌肤冷飕飕的,我顿时感受到已是秋天了。

能够比谁都先听到秋声,有这种特性的人也是可悲吧! 这是啄木鸟的一首诗歌,无疑事实就是那样。

我家里有五六只狗,其中一只对音乐比一般人对音乐更加敏感,它听到欢快的音乐就高兴,听到悲哀的音乐就悲伤,它不仅会跟着留声机吠叫,还会像跳舞一样扭动着身躯,然而它一 点也感受不到初秋的寂寞。

动物虽然感受到季节的冷暖.但它们并不太感受到季节的感情。

事实上。

草木、野兽本能随着季节的推移而生活着,惟独人才逆着季节的变迁而生活,诸如夏天吃冰,冬天烤火。

尽管如此。

人反而更多地被季节的感情所左右。

回想起来,所谓人的季节感情,人工的东西太多了吧。

我不禁惊愕不已。

据说,南洋群岛全年气候基本相同,看星辰就知道是什么季节。

夏季可以看到夏季的星星,秋季可以看到秋季的星星。

若是能把身边的季节忘却到那种程度,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健康啊。

也没有像美术季节那样的人工季节。

美洲之夜 弗.勒.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梭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

代表作有《墓中回忆录》等。

一天傍晚,我在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的森林中迷了路;转瞬间,太阳在我周围熄灭,我欣赏了新大陆荒原美丽的夜景。

日落后一小时,月亮在对面天空出现。

夜空皇后从东方带来的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

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

云彩揭开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地上的情景也同样令人陶醉: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

我脚下流淌的小河有时消失在树木间,有时重新出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

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几棵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纹丝不动的光海里形成几处飘浮的影子的岛屿。

如果没有树叶的坠落、乍起的阵风、灰林鹗的哀鸣,周围本来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远处不时传来尼亚加拉瀑布低沉的咆哮,那咆哮声在寂静的夜空越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这幅图画的宏伟和令人惊悸的凄清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与此相比,欧洲最美的夜景毫无共同之点。

试图在耕耘过的田野上扩展我们的想像是徒劳的,它不能超越四面的村庄,但在这蛮荒的原野,我们的灵魂乐于进入林海的深处,在瀑布深渊的上空翱翔,在湖畔和河边沉思,并且可以说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

大海日出 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即起身打开房门。

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

凌晨四时过后,海上仍然一片昏黑。

只有澎湃的涛声。

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

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仿佛在镇守东瀛。

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

岬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

一会儿,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

夜幕从东方次第揭开。

微明的晨光,踏着青白的波涛由远而近。

海浪拍击着黑色的矶岸,越来越清晰可辨。

举目仰望,那晓月不知何时由一弯金弓化为一弯银弓。

蒙蒙东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黄色。

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

夜梦犹在海上徘徊.而东边的天空已睁开眼睫。

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

《情在高处》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情节发展

1情节的发展:发现岩鹰——看岩鹰喂食——下山回家. (2)感情的变化:狂喜激动——难过失望——感动欣赏.2或者是:.面对两代鹰所演绎的动人一幕,作者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依次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奇怪→(懊悔)→(失望)→(眼睛开始潮湿)→(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

一篇优美的散文。

再读《四季华章》春、夏、秋、冬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走过了十二三个春夏秋冬,你是否感受到了它们的美丽?是否被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所陶醉?是否体会到了作者笔下四季的色彩斑斓?语文书中的第三单元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早春的确如此,大地睁开腥松的睡眼,太阳也变得红润了,这一切都仿佛是一个刚落地的娃娃娇嫩可爱。

有一年早春,我同父母去游玩,空闲之时,偶见一株小草,在潮软的土地上生长。

它的草叶已经细到极点,但却绿的耀眼。

它极力舒展那细短的嫩叶,好像在以最美的笑脸来迎接春天。

然而它的伙伴们,如今在何处?我不得不为我眼前这株顽强的小苗而惊叹。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

”在我所居住的地区,春天是很少下雨的,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

倘若下一场春雨,大地定然会焕然一新。

我向往那绵绵春雨的诗意景致,向往朱自清爷爷为我们描绘的春景,再现“草色遥看近却无,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静谧与安详。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一提到夏季,首先给人的是一股逼人的热气,其次则是满身的淋漓大汗,缺少一种安静的美。

而在作者笔下却洋溢着满腔的热情。

农民在夏天劳作,起早贪黑,为的是秋的收成。

这也应了一句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轻巧的语言,谱写了一曲“夏律”——紧张、热烈、急促。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短短的两句诗歌,把我们引到了清晨,带到了寂静的山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又是两句,把我们带进了秋天,带到了硕果累累的季节。

本文《秋天》虽短,但使人沉静到一处包含诗意的画面。

秋天,就像何其芳爷爷的这首小诗一样,充满深情的絮语,缀满饱满瓜果,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梦寐在牧羊女的眼中。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冬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在冬天,雪花中携带着欢乐,雪地上布满了欢欣,雪人的脸上洋溢着欢笑。

大雪是我所期待的。

然而老舍描绘的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致,舒适而淡雅。

《济南的冬天》中,一直以亲切的口吻讲述着,似乎讲了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中有令人向往的冬天和“温暖”的雪花。

当初,在刚开学时,我捧到崭新的语文书,除了第三单元外,我都很感兴趣。

原因是四季为我们最熟悉的事物,每个人都经历着相同的春、夏、秋、冬,写出的文章也可称“千篇一律”,这些早已对我失去了吸引力。

我粗略的将它们读了一遍,感受不深。

当老师带着我们仔细研读时,我才渐渐发现它们的无穷魅力,开始进行细致的分析。

后来,在写作方面我也受益匪浅,我学会了运用“引用”这种修辞方法,同时,对比喻和拟人的感触也有所加深,我这才醒悟过来,深爱上了这几篇文章。

春好比是活力的象征,夏体现了磅礴的气势,秋意味着新的收获,冬在酝酿新的生机,四季的华章,四季的赞歌。

这是原创,我上初一时老师留的半命题作文,再读……,要填文章名;不知何不合适,不过在当时当范文读了~~给我加分哦~~谢谢

有没有人记得是什么诗或散文?我只记得一句:你看着窗外的风景,而...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0月(1935年) 作者: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笔名季陵。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2000年12月2日去世。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优美有深度的散文

乌镇剪影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诗化的江南水乡——乌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是抛却了万般奢华之后的一个古朴简约的梦境。

水是乌镇的灵魂,一切景致皆应水而生。

沿河人家的木楼多半都悬在水上,当地人把这样的木楼叫做“水阁”。

水阁上三面有窗,凭窗可尽览市河的风光:对面的廊棚和廊檐下悬挂的灯笼;不远处的古桥和映在河面的桥影;悠悠摇过的乌篷船和船棹泛起的柔波……廊棚是江南水乡独有的风景,乌镇的廊棚尤其别致。

在北方,廊棚只在园林中才见,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造景,呆呆板板地矗着,毫无生趣,更无情调。

在江南,廊棚之下是春、夏、秋、冬似水的年华,是一日三餐、喜怒哀乐,是百味的生活。

乌镇的廊棚顺河而走,蜿蜒曲折,绵延不断。

在乌镇,河有多长,廊棚就有多长,无论你走到哪里,横竖都有廊棚为你遮挡,在廊棚下徜徉,赏略乌镇的晨昏,最有味道。

倘若是阴雨的日子,单是廊檐滴水的声音就能让人心醉,让人心生眷恋,流连忘返。

这个时候,哪里也不须去,就懒懒地倚坐在廊下的“美人靠”上凭栏望水。

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滞了,让这样的宁静荡涤浮生的尘埃,于是心情也如在水中洗过。

一岸的廊棚对着的常常是隔岸人家的水阁,清早人家把窗户打开,你便成了人家窗格里的风景,人家温馨的微笑也会向你投来,这样的风景却又框在了你的心里。

偶或对面也会有一段长廊,人和人隔水相望,你来我往声息想闻却不能触手相接,这样看起来似乎是彼此隔绝了,于是便有了桥。

桥的出现让人倍感亲切,踏上桥,眼前的路又开阔起来,心境也开朗了许多,目光又可以伸展得更远一些了。

桥的样式也丰富,有平桥,有拱桥,有廊桥,有单拱虹跨,有双拱连理,据史记载古时的乌镇百步一桥,最多时有124座,而今已多半毁去,单是剩下的仍还有49座,浮澜桥、通济桥、仁济桥、逢源桥……数亦不胜,每一座桥都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只是它们更惯于沉默罢了。

桥是乌镇交通的纽带,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河渠,连接着高门幽巷,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乌镇因为有了桥,而无一处不通,无一处不透,桥让乌镇有了玲珑之感。

桥的年岁久了,像老人一样,用布满苍苔的面孔向世人述说着小镇的历史。

乌镇的名人太多,千百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乌镇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甚至每一座桥,每一登台阶。

后人踩着前人的足迹,将小镇的历史推进,将文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乌镇几乎每一面墙,每一条砖,每一块石头都浸透了文化。

追溯乌镇的历史,这里的第一位名人该是南朝的昭明太子,在他短短三十年的青春里,他并没有将生命投注到政治,而是将三十卷《昭明文选》留给了后人。

在以后宋、元、明、清的一千年里乌镇出了200百名举人、进士,乌镇是个爱慕人才的的地方,至若谢灵运、沈约、裴休、陈与义、范成大、茅坤这些人等,亦都倾慕这水乡秀色而寓居与此。

他们或生于斯长于斯,或游学旅居,总之他们为乌镇所拥有。

再至后来竟也将洪升那样的大文豪留了下来,倘若只是在修真观前的戏楼上排演一出荡气回肠的《长生殿》也就罢了,无料却在一场酒后,让他永远地与这里的碧水、古桥、廊棚相依相伴。

留下他,也许是天意。

乌镇,是一个可以产生诗一样幻想的地方,就连清晨河上缥缈的袅袅水汽里,也有能让人嗅出诗的味道。

乌镇方圆百里内的后辈才子们就是喝了这样的水长大的,所以他们的笔头才那样丰润。

无论是矛盾小说,还是丰子恺的画,乌镇的影子都在其中若隐若现。

因为现代交用运输的发达,乌镇的市河不再繁忙热闹,没有了往来穿梭的运输船只,也没有了叫买叫卖的人世喧嚣,千年古镇人赖以生存的车溪沉睡了,那样宁静安详,偶尔也会有捣衣声或是一两只游船细腻的波水声传来,或者老酒坊浓浓的窖香,近邻水阁人家的杭白菊的清香都会随水而来,如是便越发得让人感觉安静了。

黄昏的乌镇夕阳在河道的那头,你在河道的这头的任何一座桥上,一丛竹影,几株树影,高楼幽巷,乌镇的全景尽收眼底,暮色垂临,这里再次成为一幅水墨丹青。

余秋雨的散文的摘抄

余秋雨 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

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

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

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中国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

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

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

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

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

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

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

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洞庭一角》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狼山脚下》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书海茫茫》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乡关何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

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

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笔记·小引》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

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

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灯下回信》人生不要光做加法。

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灯下回信》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收藏昨天》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

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

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流浪的本义》就人生而言,应...

关于写人的散文

我想,现在馋嘴的本事是从小时候被培养起来的。

外祖母的样子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外祖母给我买的零食我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

在我印象中,外祖母最疼的孙子就是我了。

每次过来看我都给我带一大包的零嘴。

妈妈说,我四岁的时候是外祖母看护我的。

后来外祖母死了才让爷爷看管我。

那时侯,家里穷,爸爸妈妈一天到晚为三餐而奔波。

那时侯,有点小冰糖块吮吮已经是一件值得小伙伴们羡慕的事情。

而外祖母给我带来的零嘴,不单有小冰糖块而且还有杏肉,杨梅干,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果脯。

每次带来得都足够我吃上两三天。

值得遗憾的事,外祖母死之前,我只会远远地看着她而不敢靠近她,妈妈说,那时侯,外祖母最想的就是牵一下我的小手。

而我,因为那时年少对死亡的恐惧始终没有实现外祖母的这个愿望。

外祖母留下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给我的那块玉佩。

每当看见那块玉佩,我就会想起她,想起她对年幼的我的疼爱。

爷爷是外祖母死后才接着看管我的。

到那时候爸爸妈妈依然很忙。

而家里依然很穷。

爷爷是我们镇上有名的老中医,他在人民医院退休后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诊所,那时侯,爷爷是个比较富有的人。

爷爷喜欢给我买糖吃还有那甜甜的萨其马。

以至后来街上的人都叫他糖爷爷。

那时侯能够吃上一包白云牌方便面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而我几乎每天都可以吃上。

只要我乖的话。

我小的时候很会讨人喜欢,我会帮爷爷包药,所以爷爷一到晚上的时候就会给我买一包白云牌方便面。

我现在还记得那包方便面的样子,红色的包装袋,袋的正面有一碗很大的面,面上放着两块切开的鸡蛋,还有葱花,还有煎好的三块猪肉。

而袋的背面呢,就是三幅教你怎样泡面的指示图。

图画上的小人是留着披头四样式发型的小男孩,看他吃面的样子就迫不及待地想吃。

后来,家里有钱了,方便面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吃了这么多还是怀念那只有麻油和香料包的白云牌方便面。

爷爷也很喜欢吃方便面,但现在他老了,爸爸说方便面很热气,不让他吃。

爷爷现在只喜欢吃素,我想,等我工作了,赚到钱一定要好好带爷爷去吃那上好的素菜。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搬到新房子里去了。

那时候,换成妈妈接送我上学。

每次考试的那天早上,我都会到学校正门的那条芒果街的一间小店去吃油条送白粥。

每次吃完考试都会去的双百。

我还经常光顾那间小店隔壁的面包店,我喜欢吃它那里的两块面包中间夹着奶油的东东,现在才知道那叫三文治。

除了这些我有时放学还会吃上一两个碗仔糕再回家。

后来,我改路线上学了,改从学校后门那条路走,妈妈说,那比较快。

后来,我就成了学校后门那间猪肠粉店的常客。

现在回想起来,那间店的猪肠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

再后来我上中学的时候,那间店已经换老板了,那味道当然不如从前。

现在,走过那条街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停停看看。

寻找一些我小时侯生活的轨迹。

每当迷惘的时候,想想从前,尽管小时侯年少无知,但是烦恼却比现在少的多。

上中学的时候,我上的中学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

那时候,我比较早起,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吧。

学校太早没有开门,我就会到学校旁的拐弯角的一间早餐店吃早餐。

那里最出名的是牛腩粉,好多人都挤在那里吃。

因为我来得比较早,人很少,老板总是在我那碗上放上多几块的牛腩。

他把我看成勤奋的学生,确实,我上初中的时候是比较勤奋的。

每天从一大早就抓紧时间看书,所以,初三毕业的时候我考上我这所母校——全镇最好的中学。

如果当初我能坚持勤奋的话,或许,高考就不会失利。

勤能补拙。

古人的话是经过实践证明的。

毕竟世界上不看书不学习就能取得大成就的天才为数是很少的。

现在,上大学了,很少机会能再次去小店那光顾,偶尔的,接弟弟回家的时候会和他一块去小店尝尝那里的牛腩粉。

上大学了,每当吃早餐的时候,我都会怀念家乡的那些小店,甚至家里的一顿豆豉鱼干送白粥。

出来已经一年了,思乡之情不言于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名副其实的馋猫,我觉得吃是最能让人寄予浓浓的感情的。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

给我推荐一篇精美的散文,描写的是情感方面的.最好唯美

夜深了,我刚写完一篇稿件,舒了舒口气,静坐于书房写字台前,片刻,我随意扭响搁在台上的收音机,随着舒适的音律,我的手不由地拉开了抽屉,翻出一张淡黄的生日卡,卡上所写着的一首熟悉的手抄诗迅速映入我的眼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我的初恋情人雯在热恋时所赠于我的生日贺卡,卡片的下端还注释着一行文字:爱过今生今世认为最值得爱的人后,其他的人在相形之下便成了平凡之辈,不值一顾。

读着想着,我的心海击起层层的涟漪…… 与雯的相识,是在数年前朋友聚会的一次偶然之缘,属于那种一同钟情的莫名亲热感。

记得雯第一次踏进我那平常少有异性朋友光临的居室时,是抱着吉它说要教我弹奏,其实她仅肤浅懂一点弹法,只不过想借口接近我罢了。

那时候,雯刚从卫校毕业正在等待分配工作,而我当时也闲呆在家重温课本知识以应备银行单位的招工考试。

较多的空闲时间且彼此住居的距离相近,促成我们频频接触交往。

于是,爱的火花便这样快而轻易地擦燃起来。

恋爱的日子是充满着诱惑和幸福。

白天,我和雯常常相约到附近的田园空地挖坑垒土坯及拾柴烧窑(俗称“打?R”),焖吃又香又甜的熟番薯,或自制渔具到有天然水塘的地方钓那些饿得发慌而频跃水面的小鱼,那种乐趣,甭提有多刺激!到了晚上,我们不是在居室里侃聊或打牌或一起看书听音乐,就是到野外人静景幽的地方,相偎相依倾诉情语…… 快乐的日子,最容易流逝。

眨眼间,一年过去了,我们依旧如胶似膝常聚共乐且愈恋愈爱。

记得有一次夜晚,雯的母亲突闹严重肠胃炎,吓得雯和她父亲一时无了主,正好碰上我到他们家,一看雯的母亲脸色苍白,我感到事不宜迟,迅速租了一辆车与雯一起急送她母亲到医院抢救,幸亏及时,注射药液后缓解了危情,时针已指向凌时3点钟,我们俩仍旧守护其母亲旁边。

由于疲劳过度,雯不知不觉伏在我的大腿上熟睡着,我却不敢大意,仅闭着眼作半睡状。

约莫半个时辰,当我又一次睁开眼时,却发觉药瓶里的药液已滴空,我一惊,急忙弄醒雯让她去唤护士,自己则急忙伸手捏紧正开始回抽血液的软管……真险!要是迟一点发觉,后果不堪设想。

看着我一连串呵护的动作,雯感动地走近搂着我,轻轻吻了我的脸,并在耳边细语忠贞不渝爱我一生! 恋爱的确第二年年底,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我经考试却未能进入银行单位工作,只好到县里的一国营企业参加工作。

新年过后,雯所期待的职业——护士,总算有了眉目,但进单位工作之前却需一次性交付集资款一万多元。

数目之大,倒令我们咋舌!眼看集资的期限越来越近,而我们俩平时又毫无积蓄且家庭也难帮上忙。

无办法,只好借。

于是,我跨镇过县,东奔西跑走亲访友,周折了数天总算借来了6000元,再加上雯从一位经商的同学所借来的3000元合起来,离集资数目还差数仟元,怎么办呢?在这节骨眼上,雯急得流出了眼泪来……就在集资最后期限的前夕,我顿然想起远在香港工作的干姐姐,我如获至宝,当夜拔通了香港的电话,虽显得唐突,但略知实情后的干姐姐竟一口应承帮忙。

竖日早上,当我从干姐姐那住在县城的母亲手中接过沉甸甸的3000元应急款时,我说不出半句的感激话语,热泪只在眼眶打转,打转…… 雯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县城某保健院当了一名护士。

上岗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俩到街上找了一处幽静的夜宵摊,喝啤酒祝贺起来。

一向滴酒不沾的雯竟也同我对饮,吃着喝着,我们谈了许多今后过日子的事……夜浓时,才昏昏醉醉相扶着走回家。

美丽的爱情有如美丽的鲜花,易于调谢。

我做梦都想不到与我相恋相爱三年多的雯,踏上工作不足2个月便移情别恋,暗地里跟县城某机关单位一位家境优裕的青年相好往来。

冷落了我个把月后,竟横下心约我出来说分手。

突来的事实,如闪雷般从天而劈,料不到这三年来苦苦编织的爱情网竟成了轻飘飘的肥皂泡,一戳便破。

我的心在撕裂,在剧痛……分手时分,我却出奇地镇定。

我追问分手的缘由时,雯却支支吾好大阵才说性格不合。

好干脆的“性格不合”,我的心一阵震痛,我说数月前为集资款而四处借款时为何不坦诚表明,雯却无言以对。

我摇了摇头,苦笑地逼视雯:“既然你已下定决心分手,我也无话可说。

毕竟,强扭的瓜是不会甜的!看来,我们是命里注定有缘无份。

不过,请你记住,真爱是可遇而不可求1话一说完,我泪流满脸地狂奔而回……那一夜,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

竖日早晨,我取尽居室里雯曾经所赠于我的礼物和照片,装好准备物归原主,以免今后触物伤情。

在送物还主之前,我略思片刻,找来一张纸,提笔急作一首诗:“曾经相爱难分离,共趣互勉求自立。

熬过酸苦方醒悟,真爱虚假真爱伪”。

接之,在诗的下面注释了一行小体字:爱过今生今世认为最值得爱的人后,方知是错了轨的爱情。

这所谓的“爱情”,原来是一座美丽而遥远的海市蜃楼…… 思着忆着,收音机里传出一首我所熟悉而爱听的歌曲《顺其自然》:“感觉就快到终点,梦醒的人不见,相信前世一定有缘,为何梦难圆?已走得太远,这里好像是天边,却没有找到梦见...

经典散文赏析

读《山中杂记》有感 初识冰心,对她了解不多。

总体说来,她是一个被母爱和童真包围的女性。

读过此书,才意识到我好像是管中窥豹。

她的散文常给我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文笔清新俊丽,清倩灵活。

看着“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回转,默然神伤……”。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

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

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

在她回忆与吴文藻的生活中,她会偷偷地将吴文藻书桌上她的照片换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会故意把丁香说成香丁,吴文藻还认真地点头。

就是这样,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

她的情感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

冰心散文营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她赞美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

《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

同时也寄托了她最纯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儿童培养成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为历史百年的见证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

她那支多彩的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奏响自然灵魂的散曲 ----《山中杂记》读后感 我说,冰心属于水,淡然的心怀,平静的神态;我说冰心属于火,炽热的情怀,饱满的文采:这一切的一切诠释着她自然中与生俱来的气息。

冰心,凝聚了太多自然的力量与魅力,正是她的这种自然力量与魅力,深深浸入我心田…… 曾几何时,自己也像冰心一样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自然中去愈合自己的伤口,搜寻那丝丝可以安慰眼泪的风景……终于,在冰心的《山中杂记》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

似乎是飘渺的竹林的风,载着满满的梦想,萦绕着快乐与美妙,从梦中来,从童年的梦中来,正像那首短诗“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是的,童年的梦太美,又太容易破碎,是那么真,又是那么远,可我们却永远无法回到那个年代;但我相信,童心不老,即使年过八十,只要你有一颗童心,灵魂不衰。

梦,多美的字眼!“林”与“夕”,树林下淡淡的夕阳,我在夕阳下看风景,美美的,这或许是我心中的最美最美的意境吧! 自然灵魂飘荡,轻扬曲声奏响。

轻轻敞开我的心扉,奏响自然灵魂的散曲。

读 冰心散文 之《小桔灯》有感 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小桔灯》这篇文章,心里十分激动。

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员的女儿。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逮捕,屠杀地下党员,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上空。

小姑娘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

母亲也因受到特务的追踪殴打而吐了血,然而,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那样惊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够帮着或替大人做事。

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当我读到小姑娘独自一人上山,到乡公所楼上打点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作者后,平静地回答了作者的问话这一段时,我感到她是多么地勇敢,镇定啊!正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总有一天父亲会回来的,到那一天,人民群众就可以翻身做主人了,大家的生活就会好了。

所以,她有这种勇气,有这种胆量! 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了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回答:"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酸楚。

年夜,这是多么诱人的时刻呀!我已经度过了13个年夜。

每当这时,我不仅能够受到父母的疼爱,全家人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还观看五光十色的烟花,倾听着辟辟啪啪的鞭炮声。

我感到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可是这些东西对这位小姑娘来说却一样也没有,她的母亲被打伤,父亲出走而不知下落,过年只能吃红薯稀饭。

然而,她仍充满着乐观精神。

这是一个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的姑娘啊! 抗战期间的斗争是残酷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更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为祖国的繁荣而学习呢? 我们要攀登科学的高峰,就需要勇气,需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学习更多的知识。

我愿做一个像小姑娘那样的人,以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