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 当今青年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 当今青年推动社会进步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0:45 影响了:

  张坤,男,1968年出生。现任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博士学位,高级记者,团中央委员,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长,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等。先后获得包括5次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奖项。曾获“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物”称号。先后出版《跳槽诱惑》、《新财富精神》等10余部专著。在省级以上新闻传播类期刊杂志发表新闻类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新闻年鉴》收编。
  编者按:《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以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服务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报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和憧憬未来的决心,自创刊以来,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独特敏锐的视角、客观翔实的报道,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倡导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誉为中国青年自己的报纸。本期前沿访谈栏目组特别邀请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张坤,请他为广大读者解读中国青年报发展的辉煌历程及成功之道,与广大年轻新闻人分享如何慧眼识新闻,相信本文一定会成为年轻新闻人的一场思想盛宴。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张社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本栏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青年报近几年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影响力。
  张坤:《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多年来,《中国青年报》始终把读者需求放在首位,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神圣职责,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以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追踪时代精英,紧扣时代脉搏。《中国青年报》一贯重视并善于发掘富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给予可信、可亲、可敬的报道,以感染、召唤、影响青年。《中国青年报》触角遍布全国各地,共设有35个记者站,并在美、日、俄、法、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记者。如今《中国青年报》已经走过60余载,这是几代青年报人探索、求真、奋斗的一甲子,更是与读者风雨同舟、心手相连、共同成长峥嵘岁月。
  记者:您能否和我们年轻的新闻从业者谈谈如何“看”新闻?在新媒体大量积聚的时代,中国青年报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势必需要有一双独特敏锐的新闻之“眼”,请您简单谈一下,贵报社是如何做的呢?
  张坤:影响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眼”,我们常说记者是“瞭望哨”,首先就要具备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因为我近视,当有同事远远看到我点头,而我没有及时回应,给别人造成某种误解,但从内心深处,对每位同事我都诚心实意。
  视力好的未必“活”下来。就从近视谈起吧,近视会造成误解,好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更依赖心灵的交流,源于内心深处的沟通。近视在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比如我和一位视力极好的人同时落水,可能都想逃不脱一劫了,这时候视力极好的人如果将远处的一段烂木头当成救命船,便开始拼命游,但游近一看发现不对,心里顿时一泄气,人就沉下去了。而像我这种近视的,心里不管那么多,只朝着“救命船”拼命游啊游,即使发现是烂木头,不是船,心里面可能会有些失落,但扶着这段烂木头漂着漂着就快靠岸了。这个比喻是想说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双非常好的眼睛,能看到前方的目标,但最关键的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都要有双明亮的眼睛,能够坚守内心深处的信念。近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内心的信念和希望。心灵的近视才是最大的近视。
  从这个例子我们再来反观媒体。在七、八年前,报纸的发展就面临着很多危机,也有种种传言。当时就听到有人说中青报就像一艘泰坦尼克号,在互联网时代即将沉没,看不到希望了。但这七、八年来中青报通过一些调整、坚持和坚守,特别是一些探索和创新,依然拥有较强的内容公信力、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吸引着成批优秀的人才加盟到这条船上来。现在我们即便同样面临很多危机,但因为我们还在坚守信念和希望,拼命地向前游,我们就有信心到达理想的彼岸。
  “看”新闻,是用眼睛来描述看待和观察新闻。我们说的眼睛,既是指视力极好能远观的眼睛,也是内心深处内视的、反省的、坚守信念的眼睛。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太多,反而真正的信息淹没在里边,真正的意义我们却看不见。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以他们为受众,讲得过激一点,我们不知不觉间成了信息的贩夫走卒,拒绝做信息的贩夫走卒,就要去提炼信息的信息,观点的观点,新闻的新闻。我们常说“观中录、报中道”,我理解的“观”是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建设性的这样一种观察,同时也是内在的、有价值的、有标准的、有信念的这样一种观点,是观察和观点、远视和内观的一种结合。
  记者:当今的媒体单位,如何正确报道新闻,才能提高观众或读者的受信力?如何体现新闻的价值?
  张坤: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有一种新闻毒瘤叫黄色标题党》,就是在一堆太多的信息中,加入一种独特的观察和思考,给了受众(包括读者)一种独特的“看新闻”的视角。在这个缺乏耐心、浮躁轻率的浅阅读时代,在标题的误导下,很少有人再去细读报道原文,网民情绪轻易就被标题煽动起,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当反思某件群体性事件,反映政府重建公信努力的深度报道,在标题被网络编辑篡改后,沦为激起公众情绪、拉升点击率的工具。这正是网编所期待的效果,也出乎记者意料之外。评论发表后,同事打电话让相关网站的编辑改掉这一扭曲报道、刺激民愤的黄色标题,没想网编们一个比一个霸道、蛮横。中青报评论员尖锐地指出:这样的黄色标题,是当下新闻界的一颗毒瘤——它既制造着假新闻,误导着公众,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损害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还破坏着网媒与纸媒、网络编辑与传统记者的合作关系,更以“惟恐新闻不刺激,惟恐冲突不激烈”的嗜血偏好,加剧着社会的冲突。
  蔡元培先生讲:“新闻是一种知识,是最好的一种史料,记录真实的历史”。观中录,意味着选择即价值。选择什么样的视角、什么样的传播方式、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版面和标题,甚至选择什么样的采编交流方式,都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比如西方媒体所截取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图片,表面上似乎是客观真实的,但它背后更多地体现着国家利益,也左右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