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6-28 05:22:48 影响了:

篇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其实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大,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在园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观察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善于发现,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并将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的生活中,使得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言语教育作用。为人师表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做好榜样,早上跟每个入园的幼儿说早上好,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的说一声请,得到帮助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等到礼貌的熏陶,养成杨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言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师的日常引导,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活动、游戏中。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幼儿园制定了幼儿一日常规,常规规定了幼儿在一日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多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前洗手饭后散步等等。

(三)创设良好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然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这就要求父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实践中锻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式。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还使孩子的依赖心理愈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怠慢,骄横甚至无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谈何形成?因此,家长应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长的耐心和表扬,家长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独立饮食,盥洗,睡眠,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喜欢被人称赞,并且在人们对他的称赞中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欲望。这就要求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要适当,否则孩子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都不肯干,甚至会为了表扬而养成作假或讨好的习惯。因此,适当的表扬能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长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自身在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讲卫生,举止文明等,孩子在效仿父母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自身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v合,会促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幼儿园里的培养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会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配合幼儿园,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其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在家中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俗话所谓“五岁成习,六十亦然”,意思是说习惯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一旦形成以后就终身很难改变了。因此一个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他一生永恒的财富。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抓好幼儿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呢?笔者结合十多年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培养幼儿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文明礼貌的民族,文明礼貌的传统源远流长。文明礼貌看起来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
要求幼儿上学、放学要向爸爸妈妈和老师问好、做“再见”;
在街上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养成教育,叫“老师好”。其次要注意训练孩子举止文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养成不打人、骂人,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的习惯;
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师,尊重长辈,尊重他人。

另外 还要可让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懂得如何礼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问候,别人问话要认真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
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扰,客人走了要送别。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大都很好;
有多人人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力求工整清楚;
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上课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刨跟究底、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科学的好品质。

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兴趣,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是家中的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

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帮助擦桌上的灰尘养成教育,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管理种植区等,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我举行主题班会,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编成歌谣教孩子唱,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样样吃才能身体棒。

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饭后要擦嘴巴、漱口,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必须洗脚,学会自己脱衣服,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五、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常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
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对幼儿要求不严,或要求不一致,时严时松,或对子女溺爱、娇宠。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了。再者告诉家长,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养成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

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吃饭把米粒弄到了地上,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导,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严格要求;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耐心抓、反复抓、抓反复,最终能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三

经常会有老师在教学中苦恼,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上课时会听课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例如:没有礼貌、乱涂乱画、不讲卫生等等。这些即便老师提醒了很多次,幼儿还是记不住,改不掉。其实这就是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自控能力较差;
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教育学家曾说过:人生所需的习惯,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一切都需要学习;
可塑性强,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作为引导者,在这个阶段都要有意识的去给予幼儿合理的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通过这些年在教学中的实践与积累,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做起:

一.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在幼儿园里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老 师,对于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而且是不加以选择的去模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会听到幼儿说:“我们老师说了不能这样、我们老师就是那样说的”等等,这就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有的老师会要求幼儿上课时要坐好,小脚并拢、腰挺直等等,但在上课时自己却是两腿分开、驼着背很随意的站着讲课;
再比如要求幼儿搬椅子换地方的时候要把椅子搬起来,不能拖着椅子离开原地,而老师自己却是一手抓起椅子,甩向原地。以上两种情况就是老师在发号施令,自己却没有很好的以身作则,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在任何时候,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做好幼儿的表率。

二.让每个幼儿和老师参与常规的培养。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培养,他们会更乐意更主动的去遵守。例如每天选出一项常规做的好的小朋友,由他来当小老师帮助老师一起去管理这一天在园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让他带领小朋友排队.、喝水 、洗手等等这些。这样有意识的让他们感觉我应该要好好表现,下次我也有机会来在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从细节抓起.把教育融入于日常的行为训练中。

向幼儿提出要求时,注意要内容具体、明确,语言不要过于复杂,要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例如刚入园的小朋友,只要求他安静的坐好,不要妨碍到别人。而不能立即一入学就要求他会有礼貌了讲卫生了。等适应一段时候后我们才可以提出其它的要求。例如要有礼貌.早晚入园要跟老师阿姨小朋友打招呼,接受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要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桌椅墙上乱画。这样老师把每一项要求都具体化了,幼儿才好照做。

四.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

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时,老师应运用适当的语言,多观察幼儿每天点滴的进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有的小朋友可能早晚主动的跟老师问好了,而有的小朋友却没有做到。这时候老师为了提醒幼儿可以说:老师喜欢跟我说早上好的小朋友,他的声音真好听呀!这样的话语让幼儿马上会想要做那样的孩子。而不是直接就说谁谁谁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呢?怎么又不跟老师问好呢?或是他没有礼貌,我们不要喜欢他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幼儿能在改正的过程中是积极的。

五.抓住典型,坚持训练。

好的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尤其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记忆力弱、自控能力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对某一项完不成的行为习惯多加练习、强调、训练。例如有的小朋友老是玩完玩具之后没有把玩具收拾好。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也能主动的把玩具收好。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老师,他们人生中重要的引导者,我们需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幼儿健康成长去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