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征服”、“竞争”与“加冕”_竞赛征服加冕
 

“征服”、“竞争”与“加冕”_竞赛征服加冕

发布时间:2019-07-09 03:52:02 影响了:

  研究缘起与方法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因具备显著性、连续性与悬念等新闻价值而成为引发国际媒体关注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戴恩(Dayan)和卡茨(Katz)将那些由媒介呈现出的重要场景称为“媒介事件”,并将其分为“竞争”、“征服”与“加冕”三种故事脚本。“竞争”是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的对抗;“征服”,强调任务的艰巨以及不同寻常的重大成就,同时还要塑造英雄人物;而“加冕”则是“庆典”或“仪式”。美国1969年的登月事件同时具备这三种故事形式:登月事件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争,随后是美国人对月球的征服,最终登月宇航员不断被媒体和社会“加冕”。①
  “神九”发射和美国登月事件具有相似性,同属人类依赖自身智慧和科技进步征服“终极边界”(The Final Frontier),具备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兴趣的可能性。但同时,在人们的认知中,人类的宇宙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如今与美俄放缓或搁置其太空计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崛起中的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烈进取心,因此,“神九”也具备激发中国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竞争心理,显化其冷战思维的可能性。最后,“神九”发射成功与顺利返回也使其可能成为“加冕”性事件。可见,作为媒介事件的“神九”发射,在被国际媒体报道时有可能呈现出多元视角。
  而就国际新闻而言,在受众离事件距离更加遥远的时候,媒介更容易帮助受众确立事件的意义,并通过向受众展示新闻事件的相关性而使这一意义生动可感。②新闻工作者强化外国事件与本国受众相关性的重要手法之一即是“驯化”(Domestication),或曰“本地化”(Localization),即将国际新闻报道纳入民族国家的视角。新闻工作者不但将国际新闻事件剪裁得更符合本国新闻消费者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将他国议程转化为本国议程,使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得以“流行”。③由此,考察不同国家的媒体如何将“神九”发射这一媒介事件赋以本地叙述,为国内受众塑造“他者”形象,为国家保护其地缘政治利益提供合法性依据,④就具有了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媒体以及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媒体的“神九”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⑤遵循“架构分析”的路径,找寻报道文本中存在着的“竞争”、“征服”和“加冕”框架(Frame)。并且,借鉴Gamson媒介话语包的分析手法:即从架构手段(包括隐喻、范例、警句、描述、视觉形象)和推理手段(包括归因、后果和原则诉求)两个维度来解析架构手法,并诠释框架的深层涵义。⑥
  国际媒体“神九”报道的总体特征
  “征服”框架是被国际媒体最常使用(96%的报道)的框架。媒体对中国航天技术的突出成绩和发展速度表示惊讶与赞誉,成功(Success)、雄心勃勃(Ambition)、巨大进步(Great leap/stride) 等词十分常见。CNN称6月份“神九”上天、“蛟龙”下潜的一周是中国的重要一周,中国创造了多个第一(CNN,6月29日)。媒体认为,首位女航天员的出现和手动对接是“神九”的突出成就,94%的新闻报道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作为英雄人物被反复提及,71%的新闻报道了手动对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月时说的那句话:“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被美国、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媒体引用。CNN称“中国三位宇航员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计划的一大步”(6月29日)。媒体通过激活有关登月事件的集体记忆,告知国内读者“神九”报道的相关性,并且通过与登月事件相联系,将“神九”发射放置到连续的历史背景中而对“神九”发射进行定义⑦——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媒体对于“神九”成功发射的影响进行了推理,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手动对接的成功是中国将在2020年建立永久空间站的关键一步;二是对中国登月计划的推动。
  36%的报道使用了“竞争”框架,称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航天事业,主要是为了与美国和俄罗斯竞争。美俄是媒体公认的中国航天事业的竞争对手,此外,日本和印度媒体也将本国视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甚少报道(15%)使用“加冕”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媒体主要报道了中国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出席“神九”发射和返回的仪式。
  各国媒体报道解析
  (一)美国:危机感与领先优势
  选取的美国媒体18篇报道都使用了“征服”框架。媒体往往会指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征服太空的国家。《纽约时报》(6月11日)从汉语对英语的影响角度展示了中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影响力,视角新颖:就航天员一词,相对于美国人常用的Astronaut和俄罗斯人常用的Cosmonaut,印度人有Vyomanauts,现在中国有了Taikonaut(由汉语拼音Taikong和Astronaut缩合而成),报道借中国语言专家的评论,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将不仅局限于中国功夫和中国菜。
  美国媒体有50%的报道使用了“竞争”框架,与日本同为最多使用“竞争”框架的国家。通过将中美在航空领域的关系界定为竞争关系,美国媒体进一步提示受众“神九”新闻的相关性。首先,中国发展其自主航天计划的缘由是曾被美国拒绝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理由是美国防止技术外泄(《洛杉矶时报》,6月17日)。其次,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逐步撤出空间站建设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投入数亿美元发展空间站(CNN,6月29日)。CNN称专家认为中国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促使备受资金短缺困扰的NASA(美国宇航局)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美国要继续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CNN,6月25日)。尽管媒体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应该唤起美国的危机感,但同时,媒体又不约而同地确认和巩固美国在航空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作为这一领域的后进者,依旧落后于美国数十年(《纽约时报》,6月17日;CNN,6月29日)。
  只有3篇报道使用“加冕”框架,《洛杉矶时报》描绘了“神九”太空舱中硕大鲜红的中国“福”字及“神九”进入预设轨道后酒泉控制中心舞动着的中国国旗的视觉形象。而《纽约时报》(6月17日)和CNN(6月29日)则报道了吴邦国、温家宝分别参加为“神九”发射和返回举行的活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