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张瑞】 小学语文教师怎么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张瑞】 小学语文教师怎么备课

发布时间:2019-07-27 09:34:18 影响了: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第三小学 杜素霞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

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 ,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备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的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备的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四、备教案

1. 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不能少

2. 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1)说好第一句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 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2)提好一个问题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

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3)用好一块黑板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 三秋树" 的简练,又有" 二月花" 的新颖。

3. 教态语言设计——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个气质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教师必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张瑞雪

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备课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备课是基础,没有基础或者基础不牢,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就是一句空话,从备课抓起,把基础夯实,实效性才能显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才会扎实。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课会上得一沓糊涂,学生所获无几,久而久之,又从何谈起教学质量呢?

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怎样用心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

样用语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新课程将培养目标分成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

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实施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课标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中要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一句话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我们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最后教师要给以梳理、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备课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中要设计好这些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年级的特点。

三、整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

(一)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训练的序列及训练的重点、人文教育及课外实践的相关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就是对单元内的一组课文进行集中备课,寻找共性与个性。因为每组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因此。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

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具体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首先要考虑每篇文章在本单元所承载的任务,它处在什么位臵,然后才是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研读教材是关键。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读懂文本;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第三,确立授课思路;第四,确定教学重点;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第一,读懂文本。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从人文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和改造。我们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及其内涵,探索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与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四种对话形态中,教师都得转变观念和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教师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

这里的‚文本‛主要指的是教材及其相关的参考资料。‚对话‛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首先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然后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

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教学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

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例如:《小珊迪》小珊迪以他的真情感动了作者,以他的诚实征服了作者,以他的善良感化了作者,文章的情感一步步升华,珊迪的形象随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越来越清晰,珊迪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了教师,这位教师备课讲课奠定了基础。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使‚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它能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从而使教师和学

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

•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地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课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切不可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把心态放好,老老实实地做做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

• 推动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互动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文本的对话。在这生与生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对话中(如质疑-释疑,小组学习)比较适宜生生间对文本的对话。

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往往揭示了讲课的思路与重点,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这些题要细细地进行品味,用心地去揣摩,从中寻找讲课的规律,时间长了,你会从中悟出它的道理。

第三,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第四,确定授课思路。

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

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注重课前备课

一般情况下,备课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前备课等。在学期、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尤其应注重课前备课。一般地说,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备课余量六节。我想,在备完课后,不是只等上课,必须再看一遍教案,进行一次再备课。把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再仔细琢磨一番:教法

是不是非常恰当?问题这样提出是不是恰如其分?某个问题放在前面先讲到底好不好?……这样临时再做些增、补、删、减,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使教案越发完善,使教学内容熟烂于心,这样,虽然教案书写乱了点,但课前准备充分,心中有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重点,讲起课来才能自如、潇洒,课才能讲活。我认为,那种讲课时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的死板的教学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而那种教学重点不明确、课堂上离题万里的胡侃乱讲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效率因此也就不会理想。

四、备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了解学生,顺应学生学路。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等的确定都要适应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在学生的已知已能的基础上进行,从实际出发)

•确定教学目标,保证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保证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 板书的设计、课后反思的撰写等都要精心准备。我们追求完美,但不刻求完美。

•重视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而不是一味地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观念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是一个服务者、引领者、合作者,引领学生在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拓视野,着眼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备课不要局限在一课书,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补充、完善、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实践中提

高语文能力。

•感悟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习作中的表达方法来源于阅读。很显然,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绝非是单单语言的感悟,还应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风格,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学生的习作写不好,应该说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让二者相得益彰,力避阅读与写作两张皮的现象,让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

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把备好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历练自己,尽快成为行家里手,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收获自己的成果。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愿每一位语文教师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的优劣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而我们要重视语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因而,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体系改革下,语文教师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抓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实现‚课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深钻教材在课堂上下功夫。

1、课前准备要充分。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师,要在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好所学知识。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一个心中的预测,多想想学生们需要什么?学生们喜欢怎样学?学生们能不能学得懂?再进行教学二次设计,这样在课堂中就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了,课前

精心设计了,会多一份把握。

2、课中绘声绘色。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一节自己颇为满意的课脱颖而出,自认为 ‚不错‛。可在课堂上学生有的已经会了,也许教师会目瞪口呆,束手无策;也许会依然绘声绘色地按步就搬,尽情演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随时调控教学环节,课堂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交流发展的智慧场。‚水本无华,相荡起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发灵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我深深懂得了要想完成好课中设计,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变化应该待在学生的中间,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就能做到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头脑中进行教学再设计,让学生们的灵性和悟性在其间流淌,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灵活组织教学的体现,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3、课后反思进步。俗话说‚人无完人‛,在好的老师,一节课上完,总有些让自己惊喜或遗憾的地方。及时反思一下在课堂上让自己闪光的亮点,它将使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也是我们今后继续保持的风格;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它将时时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反思一下我们应如何去改进,它会使我们突破自我、更上一层楼;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的教学,它会让我们少作一些无用功或表明形式;反思一下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它将时时提醒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二、不断探究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

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最后,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1、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当然很多情况下是暗示,然而,在这及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里匆忙寻找片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引导学生学会答疑解惑。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3、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因此,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

互相竟争的精神。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 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上课开始,根据课文内容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渴望。课中让学生边学边思,让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感悟小女孩当时的幻想与现实的残酷、黑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容易理解些,难度不大。最后在结束学习前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小女孩现在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让学生再一次交流起来,同学们在充分的交流后,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4、给学生留当堂练写的时间。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的少,写的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学困生,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写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深钻教材,探究教法、学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对我们农村小学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多媒体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给广大语文教师在理念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中,我们不能急于冒进,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

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呢?‚教学反思‛扮演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语文课堂实效,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反思一:是否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教教科书‛,一般都是按照教科书的课序和内容,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受若干年来传统教学行为的影响,已经将教教材视为合理化、规律化的定势;其二,教师觉得自身水平不足,对教科书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即使想尝试活用教科书也害怕被碰得灰头土脸;其三,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含义理解单一,把教科书看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四,各种测试都不能跳出应试的桎梏,命题还是主要依据教科书。

而今,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打破‚教教科书‛的传统教学形式,大胆地尝试‚用教科书教‛。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与生活联系紧密,因而,新课标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我们语文教师眼中,应该是一个个优秀的范例,所以我们要将一个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拓宽学习资源:1、挖掘范例的深度,使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还可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拓宽范例的广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画风》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多途径了解风的相关知识(如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还可以让学生画风训练绘画能力等。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我们既应该用这些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相关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提高能力。

反思二:反思教学策略是否去‚伪‛求‚真‛

新课程改革以来,静观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课堂由‚热闹非凡‛但学生‚学之甚少‛的尴尬,到现在呼吁还原语文‚本色‛的过程。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教学策略是否去‚伪‛求‚真‛。

(一)反思教学是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

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元的,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以教材为载体,精心设计,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能力的发展是在知识传授中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给他们的无私的爱,也要让他们从小知道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

(二)反思是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其实,语文课程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单纯从测评的成绩来论英雄是片面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课堂中要留足学生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鲜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由‚教会‛转变为‚学会‛。

(三)反思是否由‚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

小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的情感、品质、行为等都在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老师都用统一的模式来雕塑这些发展中的人,那就可能造成能力差的学生更差,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差异‛教育来教导学生。首先,语文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其次,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这些教学目标的宗旨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些目标,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中,我会问:‚有谁能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这个问题是针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提出的,因为这个问题每个学生认真读了课文后都能完成的,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问题,这种问题就要让给那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我也会抛出这样的问题:‚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个问题,难度要大一些,学生要理解到更羸是通过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分析到这头大雁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推断出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要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学生要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个问题就兼顾了理解能力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我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谁来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这个问题是有挑战性的,必须透过课文内容来看到本质,这一下就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只有这样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异‛教育,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教师才会教得轻松。

反思三:反思教者对自己的定位

古往今来,很多教师都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上与下的关系,而新课改给广大教师重新定了位,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铺路人,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教师要有蹲下身来教学的意识和勇气。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会更加完善自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亲爱的老师,昨天,你反思了吗?今天,你反思了吗?明天,你会反思吗?

语文教师如何“备教材”

新渡中心学校 汪兴吾

教材是由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做到有效备课?同仁们总结出许多优秀的办法,我最欣赏的是:一是“钻进去”,即要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二是“钻出来”,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才能灵活自如地“钻进去”、“钻出来”?我认为要把握好三点:正确认识教材与充分利用教材、重点吃透教材与拓展延伸教材、了解编排体系与加工重组教材。

一、正确认识教材与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文本资源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识到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实施课程的媒介,它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对教学内容的研制和确定并没有实质性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标准》为什么要作这样要求?我认为:1、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能从中认识其不足。2、语文教材与理科教材不同,学习者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决定其“收效”不同。正是其不确定性给了教师“创造”的机会。3、教师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教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对教材

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程专家也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本,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例子”。抱着教材不放是陈腐的语文教学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大胆地、理直气壮地使用教材,带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创意地使用好教材这个“材料”,在语文标准的总框架下,别出心裁地与学生一起徜徉在语文的美好情境之中。

正确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教材,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仍然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我们不能把教材资源只理解为课文,它还应该包括附录、插图、附文等。如现行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对这些课文以外的资源利用不够,总认为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叫学生自己看看,有时干脆不去提它,甚至觉得看它们会浪费时间。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课文以外课程资源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插图,不仅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我在教学《沁园春·雪》中,曾借助多媒体安排学生欣赏毛主席手稿,结果学生发现“腊”、“驰”两字在原稿中是“蜡”、“驱”,我借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毛主席在正式出版时对这两字作了修改,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特殊的艺术语言”不能视而不见,弃而不用,要充分利用它们为课程教学添色增效。

正确认识教材是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所以我们教师在备教材时要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跳出文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解读文本。

二、重点吃透教材与拓展延伸教材

重点吃透教材是拓展延伸教材的前提,拓展延伸教材是重点吃透教材的深化。我们进行有效备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使教材为我所用,才能深化、拓展、延伸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钻研教材时必须重点吃透,达到懂、透、化,这是钻

研教材的三个境界。作为教师,对所教学科,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课标,要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只有对课程标准熟读成诵,才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将课程目标与全册目标通盘考虑,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通览、钻研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知识范围;其三,把握单元设计意图,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确立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到每一课,则要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只有全面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我们才能对教材烂熟如心,了如指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劳动,要想获得成就就要把教材弄懂、弄熟、研究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到优秀教师的成功条件时,非常推崇备课上的功夫,他认为,教师备课,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他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作为教师,只有把教材参透析透,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我总抱着教材不放,生怕某一词语、某一含义没给学生讲清楚,生怕“漏掉”某一内容,结果学生死记硬背的分数上去了,但思维判断的能力下来了。几年的课改实验,我对此有所体会,但没有从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通过学习《有效备课》教材的有关章节,我已经从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跳出圈子”,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

我们要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育思想,更要挖掘新教材中的科学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情感价值。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点突出。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努力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真正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不能只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以普通读者和学生的身份进行研读,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三昧”。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科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教师要用“大语文”观取代狭隘的“语文”,要认识到“语文”是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语文”,它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它与生活同在。所以教师备课必须拓展延伸教材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由课本教材向学生生活拓展延伸,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

学习的内容与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了解编排体系与加工重组教材

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一定的编排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悉这一体系。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共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组成,三、五、六单元还有综合性学习。其中现代诗文20课,精读篇目和略读篇目各占一半;文言文共10课,其中两课有古代诗词10首。另有附录两篇。其它各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相似。另外,每册教材按照一定的文体特征组成阅读课目的顺序,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现代文分别按状物散文、人物传记、童话、现代诗歌和说明文等文体特征组成,八年级上册分别依照游记新闻体文章、议论文、小说和事理说明文等文体特征组成。各册教材对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在了解编排体系后,再深入钻研教材,有时就会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不一定那么完美,有时也有内在的矛盾和瑕疵。教材中的小小不足,恰恰为我们整合教材资源提供了切入点,为师生构建和生成新的教材资源提供了平台。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不合理之处进行重新整合,及时整合教材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如调动课文的先后次序,重新编排、调整单元之间的关系,补充课外语段篇章,使教材具有开放性、弹性,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道具”,要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大胆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材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教材的设计为教师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提供了方便。重新整合教材要把握三点:一是发现教材有不足之处,二是教材编排顺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当然,我们不能为重组教材而重组教材,教材的编排也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才审定的,自然有它的内在逻辑性,对于教材的不足,我们讨论分析时应该适可而止,不可陷入处处挑错的怪圈。我们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尊重”而不“迷信”,“使用”而不“抛弃”。总之,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时,不能丢开《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它的《说

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我们“备教材”中的教材应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它与课本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上面所列的三组问题。另外,“备教材”是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过程、备资源等内容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备教材中还必须做到“三有”这个不能忽视的最基本的要求,即: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心中有目标”就是:先有课程目标,再有全册目标,后有每课目标,分析某册、某篇教材在课程目标中的位臵和份量。“眼中有学生”就是:分析学生对学习本册、本课教材的基础,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教材的兴趣和能力,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并提高其能力,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行性。“手中有方法”就是:选择学习本课教材的策略。

2009年6月

此文获桐城市教育局研究室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壹等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