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抗日战争的重庆_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的重庆_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2019-08-02 09:50:59 影响了: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当全国都相继沦陷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的时候,重庆作为了全中国的临时都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在领导指挥抗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抗战之前重庆是隶属于四川省的省轄市。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平津沦陷。随后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随后沿长江一线直逼首都南京,形势已十分危急。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

综观抗战八年的历史,抗战时期重庆的主体功能是

都的功能从南京移到重庆,

重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抗日战争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已逐渐形成了两条战线、两个战场:一个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这是革命的主战场;一个是党领导的国统区地下工作战场 ,后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统一战线,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国统区战场的地位益显重要。

因此武汉沦陷后,随着国统区的中心向重庆转移,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在重庆改设南方局,担负原长江局所负使命,即

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国际国内风云激荡、政治斗争纷繁复杂。南方局既处在统一战线的第一线,也置身国统区险恶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之中,时刻经受着信念、意志与生死的考验。从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在统一战线内部制造分裂发动三次反共

高潮,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玩弄种种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南方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抗战民主旗帜,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关系,广泛团结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统一战线推向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为民主党派阵营的形成,为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开创,从理论到实践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经济中心

当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将都城迁到重庆,伴随而来的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大转移,此时虽然处在抗战的关键时期,不过重庆的经济却迅猛发展起来,沿海大批工厂相继搬迁到重庆,人口的大量转移、以及便捷的水路空交通运输使得重庆有迅速发展经济的可能,大批民用工业、军用工业相继设立。让重庆的经济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庆的经济明显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至于在不久后就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重庆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在远东的指挥中心。

首先,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事实上从亚洲首先开始,接着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展开。由此证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事实上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而且中国战场持续时间最

长,始终没有停止过战斗,直到日本法西斯最后投降为止,时间长达14年。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既是爱国自卫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不是孤立的,世界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互相支持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的2/3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超过一亿人,其中中国军民即伤亡3500万人;死亡人数5500多万人,其中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战争中,中国财产的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而且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它牵制并大量歼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使日军受到沉重打击。日军的绝大多数兵力用于中国战争;盟军对日作战所毙伤日军的70%在中国战场,这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死伤总数的八倍,是苏军击毙日军总数的31倍。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战场的主战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中国战场在东方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重庆人民就展开了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国局部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重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重庆成为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12月9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对日宣战。12月23日是,中、美、英在重庆举行军事会议(史称

法西斯战争在远东的指挥中心。

对于这一段艰难的岁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指出:

参考文献:

《重庆历史资料》

《重庆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红岩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