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创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小学兴趣班
 

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创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小学兴趣班

发布时间:2019-08-02 09:50:50 影响了:

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 创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作者:柴秋云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02期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初中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高中《通用技术》作为必修课程实施。上海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一直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实施,规定小学68课时,初中170课时,高中102课时。如何实施必修的劳技课程并向课外拓展,使全体学生受益部分学生提高,唯有创新才能实现。

一、创新缘由: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

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的总趋势、两种实施模式并存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

1.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主席也指出“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内容的认识。

当今人类面临自然、道德和社会等越来越多不利因素的挑战,我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层面,而是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从道德意识、技术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与文明意识相互关联的统一上去审视。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综合了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的知识和关联,不容割裂,它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2.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必迫使逼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国务院要求2017年起高考改革试点文理不分模式,第一依据“3”(语、数、外统考)体现了全员发展的要求,第二依据“3”(等级考自选)体现了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第三参考“其他学科”(合格考)将体现出更为广泛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最吸引眼球的风向标。改革价值取向和改革风向标不仅直接引领了高中教育,也将间接

引领九年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显性发展和潜在发展均有着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过程中有着更为自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必将迫使劳动技术教育创新,必将迫使劳动技术教育出新思路,推新举措,有新作为。

3.在劳技教育两种实施模式并存的历史阶段,劳技中心与学校之间必须加强联动,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从各地情况看,目前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式,学校按行政班级或选课班级每周分散进行;第二种模式,各校学生去劳技中心自主选课集中一周进行。由于历史、城市化、体制等因素,上海市松江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上述两种模式并存,预计这种情况还将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学校和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各有长短,但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明显要高一些。劳技中心的主要优势在于课时有保障,专业师资强,专业设施完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高。学校的优势体现在部分劳技资源特色明显,拓展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参加。因此,劳技中心与学校之间要加强联动,建立区域劳技教育共同发展平台,让优质劳技教育资源尽可能发挥作用,推进全区劳技教育新发展。

二、创新路径: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

课堂是主阵地,兴趣是原动力,项目是好载体。我们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过程中,选择了课堂、兴趣、项目三条路径。

1.立足课堂,优化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实施开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劳技中心在一周集中教学中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上好课,如何实现全体学生学习劳技的有效性,是劳技教育课堂教学创新首先应该面对的问题。2007年起,我们尝试课程时代化和教学数字化探索,丰富了课程,生动了课堂。2010年起,我们开展培育特色课程和研磨精品课实践,促使课程更加特色,课堂效益更加提高。2013年起,我们加大创新力度,以学案导学法、技术分解导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施教法、多元评价法、微课程助学法等举措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针对劳技中心一周集中教学的特点,从贯彻劳技课程标准和学生选课多样性考虑,我们对第一轮校本课程教材进行优化改编,致使这些课程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劳技课程标准,更适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更受学生欢迎。比如,《金属加工》具有初高中连贯和课内外兼顾特点,《实体设计》充实了3D打印技术,《电子技术》增加了数字电路和自动控制比例。设定一周集中教学的时间与一学期每周分散教学的累计时间相当,采用指导和自主选课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分别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至少选修一门市统编教材的课程,然后再有更多的校本特色课程可选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了学习经历,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2.兴趣驱动,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件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的成因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先发”的,与生俱来的;第二种是“后发”的,逐渐养成的。这两种成因的共同特点是,发自于人的内心,具有冲动性和持久性。

我们在开展劳技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正视了兴趣的“先发”与“后发”两个成因,通过发现和培养来实现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让学生在经历丰富的劳技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初步兴致所向,触摸体验,尽兴玩耍,深度探究,发现兴趣,进而内化为动机。

每年劳技节系列活动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劳技体验实践,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周六劳技探趣——每年4、5月进行,全区初中、高中学生自主参与,探求劳技带来的乐趣,约有300余人次参与。

劳技竞赛——每年3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主报名,分学段分项目规定时间竞技,约有460余人次参与。

暑期开放活动——每年7月进行,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对劳技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参与,在宽松的氛围中体会劳技感受,享受劳技快乐,带回劳技成果,约有200余人参与。

未来工程师创新夏令营——每年7月进行,十个整天,营员们自主设计、制造、体验,更接近社会实际,得到了课堂上从未经历过的快乐和收获,有70余人次参与。

劳技成果展评——每年11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愿参与,分主题预先告知,提前准备,同台展示评比,约有480余人次参与。

水仙雕刻造型评比——每年12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愿参与,约有500余人次,优胜者被推荐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水仙雕刻造型比赛。

从全体学生普遍经历的劳技课堂教学,到部分学生课余自主参与的“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松江区劳技节系列活动,经历了从试探兴趣到形成动机的过程,埋下了可能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种子,甚至烙下了痕迹。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项目实践,注重过程,培养学生多维思考,促进学生学会生存

劳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深度的劳技学习最适合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运行实践。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 一个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学生作为项目实施者要参与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更具真实性,当然也更有风险性、艰辛感和愉

悦感。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得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探讨,到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均有实质性的提高。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项目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参加项目实践小组,也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项目实践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培养能力的多维度要素决定,要完成一个项目必须要求项目参与者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实践、调整。“未来工程师创新夏令营”总结——2012年的《思行悟》、2013年的《梦之旅》、2014年的《智慧行》生动展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收获。有机会多参加项目实践的历练,就有助于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教育思想。

三、创新成效: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我们通过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获得了收获。

1.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员和个性化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对劳技学习愿望强烈,有89.9% 的学生“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上劳技课。劳技作为创新和实践的载体受到学生欢迎,有39.9%的学生在上完劳技课之后,“经常参加”和“非常想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劳技拓展探究活动。

学生有两方面反映。第一,劳技课堂生动有效。“这里的一节课50分钟,感觉上比我们平时的40分钟要快得多。”“真是不可思议,这么逼真精巧的花,竟然让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给做出来了。”“老师本事真大呀!我们一开始认为学不会的东西,最后竟然有这么多的人做成功了。”第二,劳技拓展活动令人喜欢。一位学生说:“老师认真,营员专注,作品美妙,这里的收获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在学校的课堂上从没碰到过。”一位学生心得:“无意之间翻到了一本关于荷兰风车的杂志,被它巨大、壮观、伟丽的构造所折服,这是我这次创意木工设计的灵感。用手转动风叶,好似听到了古老的风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世界在我手指间转动,世界在我眼前展开。”一位学生感言:“只凭脑子的思考、蜻蜓点水般的触摸,是不能完成实际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认真操作实践,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成绩表明:三条路径创新劳技教育,丰富了学生学习经历,满足了学生拓展探究劳技的愿望,提升了学生的劳技素养。2007至2014年连续八年,我区中学生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市中学生劳技竞赛中成绩稳中有升,2007年填补个人一等奖空白,2008年团体总分第五名,2009年团体总分第三名,2010年团体总分第四名,2011年团体总分第三名,2012年团体总分第二名,2013年团体总分第二名,2014年荣获团体一等奖。

2.明显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创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劳技中心共开展教研组活动22次,备课组活动52次,网络教研活动4次,校本课程培训3次。每次活动都有主题、有内容、有讨论、有交流,教研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对劳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探讨劳技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策略,探索新技术在劳技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均比以往有更深的体会。在市、区级的教学评比和论文评奖中屡屡获奖。

借助“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劳技节平台,全区劳技教师共同成长发展。连续多年的区劳技竞赛和区劳技成果展评,全区各校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教师的组织能力、辅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快的提升。一位来自基层学校的教师道出了心声:“劳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以劳技节系列活动形式开展,对于我们劳技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件喜事,我们师生实践的活动更加丰富,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这将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我们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倍感欣喜并倍加珍惜。”

四、创新续篇: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联动机制,协同提升松江劳技教育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将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力量,运用性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综合多维意识改进课程建设,紧密中心学校之间联动,协同提升松江劳技教育,助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

一要充分运用现代性息技术,切实改进劳技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技术学习特点,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增加指导和互动环节;精选知识技能点,精心录制微型课程,让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自主下载,方便学生自学和交流。

二要完善劳技校本课程建设,综合体现劳技学科育人价值。突破狭隘的劳动和技术传统劳技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劳技课程标准指导下改进优化劳技课程内容,综合渗透民族精神、道德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与文明意识等,体现劳技学科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育人价值。 三要着力建设中心学校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全区劳技教育发展。中心和学校在实施劳技教育的过程中,各有所长,各尽所能,要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共享,丰富全区学生劳技学习经历,持续促进部分学生劳技特色发展。

(责任编辑 甘 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