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谈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语文课导入语大全
 

谈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语文课导入语大全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2:27 影响了:

  【摘要】课堂教学的导入语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语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致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兼顾教学目标的原则,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启发思维的原则,适应课堂气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入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教学目标 学生实际 启发思维 课堂气氛
  
  导入语作为教者上课开端的话,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开始专注的学习、思索和讨论。导入语也大致可看出一堂课的目标指向,教者上课的侧重点和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笔者在此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探讨一下导入语设计的问题,对这篇课文,不同的老师设计了不同的导入语:
  1.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弹,电脑和口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误国”,这说明了口才的重要性,作为口语非常重要的形式――演讲,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大家能否说明一下,什么是演讲?演讲词是什么?阅读演讲词要注意哪些方面?
  2.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佛逊、林肯……。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 United States”。可是,我再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游戏吧?下面我展示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找一下自己喜欢的明星,请你猜一猜他们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展示有关黑人领袖和明星的图片)。我们知道,他们都是美国的明星,有共同的特征,都是黑人。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被歧视,今天我们来看一篇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4.在2003年8月酷热的一天,数千人汇聚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碑前,纪念缅怀一位伟人。人们又记起了那一次使全世界永难忘怀的大游行,那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四十年前的8月28日,约25万人的游行队伍汇聚在此,聆听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说。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激情洋溢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
  5.同学们,我们先思索一下,当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后,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的,人有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有尊严,有自由,需要与他人平等,还要有个人表达和发展的权利。但因为社会的不公正和人们的偏见,人们的自由平等权被剥夺了,那么,就需要大声疾呼,需要人们站起来抗争,来争取民主自由的权利。在争取人类平等自由权利的道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
  考察同一篇课文的不同导入语,会发现导入语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导入语既然是上课的开端,是上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也就要考虑效果,注重方法,精心设计。笔者以为,导入语的设计大致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要兼顾到教学目标的原则
  我们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导入语当然不是教学目标的“改头换面”,但在设计时,我们心中要有课文目标意识。《我有一个梦想》在“苏教版必修四”中,是放在“英名和事业”单元中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人类的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那么我们导入课文时,也要注意这个单元的元素,注意板块的特征,注意前后课文的联系。在生动活泼的引入中,适当注意目标意识的指引。上述第4.5则导入,就有目标意识的指引。而第3则导入,目标指向就有所偏误。而如果课本单元的安排是以文体特征来组合的,那么此篇课文导入时应突出文体特征,那么第1则的导入也是比较好的,它目标明确,以激发学生探究演讲和演讲词的特点,牢固掌握有关演讲的知识。
  二、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以图片、音乐或其他媒介引入,切合学生这个年龄层的心理需求。但我们用这些形式时,也要兼顾课文内容,不可游离太远。如上面第3则导入,如果图片换成奥巴马,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的风采,说明美国黑人已经踏上政治舞台,说明民主的进步,再说明在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无数人付出了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马丁・路德・金。正是因为他们的奋斗,才使文明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等方面入手,同样能激发阅读兴趣。如我们可以问,我们周围有没有歧视的现象,如果有,你能否列举一下。再进一步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这样引出“自由平等”的议题,引出《我有一个梦想》,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三、是启发思维的原则
  导入语是教者的一段优美的“话”,老师的一段“宏论”,一段有气势的“开场白”,但这段言语,也要注意能引发学生的思索。如上面第4则导入语,先说2003年数千人汇聚在林肯纪念碑前,缅怀马丁・路德・金,这就蕴含了问题,为什么要纪念他,他有怎样的功绩,为何要在2003年来集会纪念他。这些蕴含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思索,也会让学生把注意点集中到课文上,去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其事和其文。
  当然直接的问题导入,直接地启发学生思索,效果也非常好。直接问“人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后,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思索并讨论,形成一个课堂热点小高潮,理解课文内容也有了好的途径。
  四、是适应课堂氛围的原则
  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情绪氛围,或轻松愉悦,或庄重严肃,这必定跟所学习的课文内容有关。导入语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课堂氛围的设定和掌控作用。有些老师不管是讲什么风格、什么内容的文章,上课时一律来一段优美抒情的导入语,往往显得空泛,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我们说,如果是欣赏优美的散文,我们的导入语可以比较诗意和抒情;如果是阅读比较严肃的文章,我们的导入语就要庄重、严谨。有的老师会说,正因为是教读比较严肃的不太有趣的文章,我才要设计一个生动活泼的导入语,为什么只能是庄重严谨呢。其实,这里所说的庄重严谨是指一种课堂情绪把握,与生动活泼并不矛盾,如上面提及的先在课堂上读一则新闻,就是生动活泼的导入,但导入的内容整体仍然是严谨的,指向是明确的,没有破坏课堂应有的氛围。
  有一位老师上《我有一个梦想》时,他认为课文是政论式的演讲,饱含激情,为了充分感染学生,也可以设定一个富于激情的导入。他是这样的导入的:“四十年前,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因为肤色倍受歧视。那里,没有阳光的照耀,那里,只有黑暗的笼罩。那片土地上,曾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事件?曾有怎样震动天地的壮举?曾有怎样发自内心的呐喊,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马丁・路德・金的在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所作的演讲吧!”这个导入也很好,为课堂设制了一种激情的氛围,这里有悲愤,有不平,有呐喊,有呼唤,有对正义和平等的赞美,有对邪恶和不公正的控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被深深感染。
  当然,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刻板一律的模式,需要的是机智、灵活的方法。如果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教材,备课有智慧,上课有方法,教学就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