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水稻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的研究]高抗性淀粉水稻
 

[水稻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的研究]高抗性淀粉水稻

发布时间:2019-02-23 04:45:19 影响了: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危害,进行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三代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时,抗性品种自然诱发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在第四代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时,不同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差异显著,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在降低低龄若虫量的同时抑制了低龄向高龄转化。
  关键词:水稻;抗性;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230-04
  
  Research on the Spontaneous Inductiv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Cultivated Rice
  
  LIU Hua-lin1,2,L?� Liang3,ZHANG Shu3,CHEN Qi-zhi3,DING Zhen-hua4,DONG Jin-mei5,WEN Jia6,NIU Lin6
  (1. The General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of Xiaogan City, Xiaogan 432000,Hubei,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 432000 Hubei,China;
  3. Institute for Plant Protection &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
  4.Plant Protection Bureau of Xiaonan District, Xiaogan 432000,Hubei, China; 5.Xiaog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aogan 432000, Hubei, China;6.College of Plant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invasion of brown planthopper, which was the main insect pest in cultivated rice, the resistant cultuvated varieties were applied for natural inductiv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ted rice had no obvious resistance to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as in the 3rd generation. However,when confronted brown planthopper as dominant species, prominent resistant differences were demostrated among different breeds. In addition,the natural inductive resistance of these varieties can suppress the transition from young to old stage of Brown planthopper along with an decreased number of immature inseets.
  Key words: rice; resistance; brown planthopper; natural evoked resistance
  
  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分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两个种类,20世纪70~90年代间,孝感市稻田飞虱呈间歇性大发生,如1974、1975、1980、1991、1997年均为大发生;进入21世纪,其由间歇性暴发害虫变成常发性、重发性害虫,2002、2004、2005、2007年呈大发生,2006年呈特大发生,典型重发田块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达到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的暴发危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根据国家农业行业计划“水稻褐飞虱防控技术”试验与示范项目的要求,2009年在湖北省孝感示范区作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在全国各试验区选择了7个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和当地主栽品种(对照),在田间进行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其品种为:广两优476(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中9优1462(华中农业大学提供)、中组14(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超优28(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粳籼89(广东省佛山市农科所选育)、玉香油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株两优211(隆平高科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选育)、扬两优6号(CK)(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
  1.2试验设计
  1)试验田地点设在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徐山村,为中稻集中种植区,种植面积200 hm2,主要品种为扬两优6号,土壤为棕壤水稻土,田间肥力为中等,上茬作物为油菜。
  2)田间试验设两个试验区,第一试验区为不防治自然诱发区,该试验区不用化学药剂防治褐飞虱,田间管理按正常农事操作进行;第二试验区为药剂防治自然诱发区,根据田间虫情发生情况,在褐飞虱低龄若虫激增期,当百蔸虫量达到1 500头时,即8月18日,用化学农药吡蚜酮进行了防治。
  两个试验区用同样品种和田间设计,田块相邻,田间管理措施相同。试验各设8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的面积为24 m2,共设小区24个,随机区组排列,株行距16.7 cm × 23.3 cm,小区周围开宽度50 cm的排水沟。4月30日播种, 6月1日移栽,7月4日晒田,7月24日复水,9月3日收割,在参试品种中,株两优211于7月1日齐穗,7月17日已灌浆,8月13日已成熟,倒伏枯死,田间褐飞虱量少于其他品种,不列入数据分析。
  1.3调查方法
  1)田间农事操作与常规操作相同,并分别记载农事操作措施。
  2)虫情调查采用定点系统调查,根据虫情和品种的生育期从第三代若虫激增期7月17日开始,至8月28日第四代褐飞虱为害基本定型止,用盆拍法调查,每7 d调查一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拍2蔸水稻,拍2下,迅速统计各类飞虱数量,记载成虫(长翅、短翅)、1~3龄和4~5龄若虫数量,并折算成百蔸虫量做相关的数据分析。
  3)记载水稻生长情况和主要病虫发生情况,成熟时进行测试。
  4)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结果与讨论
  2.1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混发期参试品种对稻飞虱自然诱发抗性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第三代以前(8月上旬以前)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混发期,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大于褐飞虱种群数量,第三代若虫激增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各代次中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最大,然后随着对环境气候适应性,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8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褐飞虱自然增殖的速度加快。
  表1显示,7月17日第三代稻飞虱进入若虫激增期,各品种的小区平均虫量为173.4~880.0头/百蔸,总计平均为500.0头/百蔸,其中白背飞虱占86.3%,褐飞虱占13.7%,褐飞虱种群数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品种平均虫量为13.3~150.0头/百蔸,总计平均为68.3头/百蔸。
  7月24日第三代稻飞虱进入若虫高峰期,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较快,而褐飞虱种群数量无明显增加,平均总虫量为873.3~1 200.0头/百蔸,总计平均为1 049.2头/百蔸,其中白背飞虱占91.4%,品种间白背飞虱发生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参试品种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褐飞虱总体平均数量为90.0头/百蔸,比7月17日仅增长了31.8%,除株两优211已经进入灌浆期(其他品种此时正值孕穗期),褐飞虱的量较低外,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7月31日,第三代稻飞虱进入了若虫的盛末期,白背飞虱数量下降,而褐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较快。参试8个品种平均总虫量为698.8头/百蔸,比7月24日减少33.4%,白背飞虱平均虫量为544.6头/百蔸,比7月24日减少43.2%,品种间自背飞虱虫量方差分析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参试品种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而褐飞数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其平均虫量幅度为40.0~273.3头/百蔸,总计平均为154.2头/百蔸,比7月24日增加71.3%,在褐飞虱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参试品种对褐飞虱的自然诱发抗性不明显。
  2.2参试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
  2.2.1第四代稻飞虱是主害代,褐飞虱为优势种群从田间系统调查分析,8月7日第四代稻飞虱进入若虫始盛期,其中褐飞虱增殖率高,种群数量上升快,由第三代的次要种群上升为主要种群。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田间褐飞虱种群数量来看,8月7日褐飞虱占稻飞虱比例45.8%,褐飞虱量比7月31日增加406.3%;8月13日,褐飞虱占稻飞虱的比例提高到70.0%,比8月7日上升了24.2个百分点,褐飞虱量比8月7日增加92.6%;8月21日,褐飞虱占稻飞虱比例为94.2%,褐飞虱比8月13日增加86.2%;8月28日,褐飞虱占稻飞虱比例为99.9%,褐飞虱比8月21日增加170.9%,褐飞虱8月28日比7月31日自然增殖倍数为49.2倍。
  2.2.2不同参试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差异显著从田间试验结果分析(表2),8月7日在进入第四代稻飞虱始盛之初,随着褐飞虱种群数量上升,不同参试品种对褐飞虱若虫产生了一定的抗性,除玉香油占、株两优211外,其他品种褐飞虱虫量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虫量比较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而对照品种田间褐飞虱虫量明显高于抗性品种,参试品种褐飞虱量为20.0~606.4头/百蔸,对照品种褐飞虱已达到1080.0头/百蔸。褐飞虱总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扬两优6号>广两优476>中组14>中9优1462>粳籼89>超优28>玉香油占>株两优211(已经黄熟)。
  随着褐飞虱种群数量不断上升,虫龄逐渐增高,不同参试品种对褐飞虱逐步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8月13日,对照品种褐飞虱达到2 080.0头/百蔸,参试品种的抗性开始表现,广两优476、粳籼89、玉香油占褐飞虱百蔸虫量分别为1 286.7、913.3和913.3头,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而中9优1462、中组14、超优28褐飞虱百蔸虫量分别为613.3、493.3、426.7头,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种褐飞虱总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广两优1476>粳籼89>玉香油占>中9优1462>中组14>超优28。
  8月21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性不仅与对照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参试品种间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其中广两优476、中组14、超优28、玉香油占的褐飞虱百蔸虫量分别为633.3、453.3、640.0、953.3头,与中9优1462、粳籼89表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其褐飞虱虫量由大到小排序为:中9优1462>粳籼89>玉香油占>超优28>广两优476>中组14。
  8月28日褐飞虱若虫进入了高峰期,对照品种百蔸虫量达到10 493.3头,参试品种田间虫量与对照品种田间虫量比较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参试品种间的差异缩小。除株两优211外,其他抗性品种间田间虫量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了对褐飞虱明显的抗性。其抗性由大到小排列为:广两优476>中组14>玉香油占>超优28>粳籼89>中9优1462。
  另外还可以看出,8月28日进入褐飞虱若虫高峰期,对照品种的高龄若虫达到3 006.6头/百蔸,而抗性品种(除株两优211外)高龄若虫为46.6~400.0头/百蔸,平均为231.3头/百蔸,仅为对照品种的7.7%;低龄若虫为80.0~1 073.3头/百蔸,平均为452.2头/百蔸,为对照品种低龄若虫量的6.1%,表明抗性品种自然诱发抗性对褐飞虱若虫有明显控制效果。
  2.3褐飞虱为害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
  8月28日调查,自然诱发试验区,除了广两优476、中组14外,其他抗性品种均出现了倒伏。在品种成熟时,对两个试验区的每个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取5蔸考种,记录平均每蔸的实粒数,测量千粒重,并计算每小区的理论产量,将自然诱发试验区和药剂防治试验区的相对应品种的小区的理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小区理论产量减少量最大的为扬两优6号,达到5.23 kg,减产率达到23.1%;减产最小的是中组14,为0.63 kg,减产率仅为3.1%。减产量大小排序分别为:扬两优6号>中9优1462>粳籼89>玉香油占>超优28>中组14>广两优476。经过方差分析,参试品种的减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达极显著差异,在参试品种内广两优476和中组14与其他品种的减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3结果与讨论
  1)试验结果显示,参试的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没有明显的抗性;当褐飞虱种群达到一定量时,广两优476、中组14、玉香油占、粳籼89、中9优1462等参试品种对褐飞虱抗性效果明显,与对照品种比较,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2)从同一品种药剂防治和不防治的比较,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减产率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说明参试品种对褐飞虱具有一定的抗性,能有效抑制褐飞虱若虫种群数量上升,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降低褐飞虱的危害损失。
  3)抗性水稻品种种植是控制褐飞虱的一个经济、安全、有效措施,但要防治好其他病虫害,同时要加强自然诱发抗性机理研究和不同区域品种布局,避免虫源地与迁入地的品种同源,从而影响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汝铎,丁锦华,胡国文,等.褐飞虱及其种群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彭传华,刘华林,邓干生,等.优质香稻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4(4):343-347.
  [3] 刘华林.孝感市水稻褐飞虱灾害成因及控制对策[A].李典谟,武春生,伍一军,等.昆虫学研究动态[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6-559.
  [4] 刘华林,王柏清,李星洲,等.水稻主要害虫复合种群化学防控优化技术研究[A].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杜正文,张孝羲,王法明,等. 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