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几点尝试】语文常识
 

【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几点尝试】语文常识

发布时间:2019-04-21 03:48:27 影响了: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本应得到学生青睐,但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却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感知语文的美呢?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朗读的魅力
  读书的声音是语文的声音。只有重视了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构建语文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朗读方法的变化,到朗读内容的择取,从朗读时机的把握,到朗读体验的感受,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断规范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通过朗读能清楚地显现。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带着浪漫或豪放、温馨或壮美,带着喜怒或哀乐从远方走来,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生发个性体验。整体感知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知道文章“为什么而写”。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它包括让学生自学字词、理解文章内涵,体验文章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也包括让学生感知段落、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阅读初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以问题引导或方法指导来督促进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有一睹为快的好奇。要利用这种好奇,通过设问“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来让学生自行通读文本,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组织语言,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行感知文本,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不能逾越的学习过程。
  三.字斟句酌品悟深——鉴赏语言的美
  文章的魅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文课堂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忽视鉴赏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表现在多方面:音韵美、辞藻美、修辞美、炼字美、意蕴美等。一处精彩的字词可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独具匠心的选择、雕琢语言可以使文章表情达意上更为动人。音律的和谐,语言的流畅,以及句式的选择等都可以使语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
  在初步领略文本之后要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去触摸,去感悟,去玩味,去涵咏,通过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碰撞学生的语感,打开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窦桂梅说:“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给生命以底气。”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从名家的文笔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文字塑造的形象美,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百般红紫斗芳菲——个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芽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养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释放自我个性。课堂上学生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效果差别极大。词语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等都可以交给学生。教师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告诉我,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不在于教材内容讲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教学效果,如果不敢放手,学生得到的知识也是死板不会灵活运用的,而且很容易遗忘。为了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就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自己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中自己去尝试、理解。好的语文课,应将课堂讨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品透,各抒己见直观地感受文本。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把知识内化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扶上马,引导他们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并且让他们踏花归来马蹄香。“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知把握文本,理解学习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收获,比如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巧妙地言语运用技能,良好的语感,深刻的的人文素养等,这些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有一个内化落实的过程,需要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相融合,也可设计专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去梳理内化知识。
  林筱蕾,王新安,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