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干旱地区的生态图片【应对云南干旱 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干旱地区的生态图片【应对云南干旱 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9-06-20 04:07:36 影响了:

  自2010年始,云南遭受三年干旱,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均受到巨大影响,“彩云之南”变成焦渴大地。对如此罕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大气环流异常,长期降水量少。然而天不降雨或少降雨,是否就会形成干旱呢?笔者通过对云南过去气象干旱易发地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发现,保存完好不受破坏的天然林具有缓冲效果。因此保护好天然林是云南抗旱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0年的冬春连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云南最严重的干旱。在对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当地旱季)每日发布的全国气象干旱(CI)监测图进行了数字化与空间分析发现,云南省的气象重旱以及特旱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区累计发生时间最长,其累计天数大部分在130天以上,其中最严重地区达到了146天。
  3月中旬,笔者在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大姚县和姚安县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同为气象干旱(即降雨量持续低于正常值)的重灾区,当地的实际干旱情况却大有不同。
  在大姚县昙华乡炭窑箐村的工农水库,青山环绕的水库水位接近常年正常水位,水库周围的水源林是保存完好的常绿天然阔叶林。当地村民对三年连旱并没有什么担忧,这里的水库从来没干过,种庄稼和喝水都没有问题。而距离该水库直线距离仅43公里、海拔仅相差70米、气象和降雨条件差不多的姚安县官屯乡稗子田水库,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已干涸的水库有农民正在放牛,水库周围几乎没有天然植被,代之以各种经济林和人工林。据当地村民描述,现在水库干了,水井打不出水,往常从山上流下来的潭水也干了。村民们种的小麦也面临绝收。
  坐落于哀劳山东北部山腰的南华县西舍路乡大水箐村,是天然林能缓解旱情的又一例证。哀劳山保持着全球同纬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大面积原始天然常绿阔叶林,大水村箐村后的天然林郁郁葱葱,村民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都来自于林中的龙潭。顺着引水的橡胶管一路向上,不远就是村民自己修建的引水渠,清澈的山泉水在茂密的森林中沿着凿出的天然水管汩汩而下。
  天然林之所以能缓解旱情,在于良好的森林植被能覆盖地面、截留降雨、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并且大量的枯枝凋落物能调节地面径流、减缓流速、避免土壤板结、增加蓄水能力。而高质量的天然林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也是巨大的。2011年底,云南省计算出全省自然保护区2010年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2009.0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538.75亿元,纳入评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为56.53亿立方米,相当于565个中型水库。
  在云南实地考察中,不时能看到如“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这样的标语。值得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养水”。天然林具有的生态功能是经济作物和人工林无法替代的。云南的情况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不均衡。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空间上,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山地的迎风面和坝区高于河谷地带。时空上的分布不平均要求这个地区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而天然林具有这样的生态功能,能像“海绵”一样,雨季吸收水分旱季释放水分。与之相反,破坏天然植被,就算再种上经济作物和人工林,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年底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变化世界中的山地林》中明确指出,生长缓慢的天然阔叶林被速生林替代后,会导致水分抽取量的增加和随之而来集水量的减少。同时,大规模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也会对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更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然而,过去云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和人工林,已经使得天然林大量减少。“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强滇、必先兴水”,这是云南提出的“兴水强滇”战略。笔者以为,治水、兴水,除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等措施以外,更要重视生态修复,并严格保护现存的天然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