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美国鹰派的“敌人”们】 美国建制派
 

【美国鹰派的“敌人”们】 美国建制派

发布时间:2019-06-20 04:25:57 影响了:

  美国人常说,冷战时期他们对苏联核弹的恐惧要大于上帝的审判。不过从1991年12月25日开始,那样的感觉似乎消失了。他们不再那么心惊胆颤地收看对手的电视演说,不再绞尽脑汁地修筑私人核掩体,也不再担心世界会瞬间毁灭。
  那一天,苏联解体,二战后它与美国40多年的缠斗,暂时中止。然而,对于美国鹰派来说,他们的敌人并没有消失,也不应该消失。二战结束时如此,今天一如以往。
  “铁幕”下的遏制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和苏联在战争时期为共同对抗法西斯而结成的同盟迅速瓦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升成为美国的假想敌。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了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在那里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如果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那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则意味着美国开始正式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推行“遏制战略”。
  1947年3月12日下午,在美国国会两院特别联席会议上,杜鲁门抛出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其核心是推行反苏反共的遏制政策,战略要点是包围和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同时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
  为打压假想敌,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出台了强调使用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但此战略不仅没能使假想敌屈服,反而使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行动缺乏灵活性。
  1961年肯尼迪总统上台后,开始推行“灵活反应战略”。他遇刺后,1963年继任的约翰逊总统对这一战略进行了继承。
  “灵活反应战略”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威胁,准备打各种战争。它的具体方案是,以常规部队为“剑”,以核力量为“盾”,随时准备在欧洲和亚洲与华约、苏联乃至想像中的“苏中联军”打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同时在第三世界打较小规模的常规战争(“两个半战争”)。
  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以“现实威慑战略”对美国的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
  该战略主要内容是:重视中国对苏联的制衡作用,并重视盟军的力量,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支持盟国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小规模战争(“一个半战争”)。
  在中苏关系一度恶化的背景下,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华。据说,在美国政府的假想敌名单上,中国被暂时拿掉。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推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其要点是,全面加强军事实力,以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军事手段制止苏联的扩张,以“多层次威慑”来防止核大战和常规大战,同时着手准备多种低强度战争。
  根据这一战略,美国在80年代进行了两场军事行动。1983年10月,为防止格林纳达政府倒向苏联,美军入侵格林纳达,随后扶植了该国的亲美政权;1986年3月和4月,美国派战机两次空袭了当时亲苏的利比亚政权。
  整个80年代,美国的军事战略使它的军事力量大增。
  寻找各类“敌人”
  冷战结束后的头十年,老布什和克林顿公布了三份军事战略,反映出美国继续扩大其全球霸权、积极寻找假想敌的意图。
  其中克林顿于1997年5月公布的《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2015年前后,有可能出现“一个地区性大国或全球性竞争对手”对美国构成威胁。
  除此以外,该战略还认为美国面临着“不对称威胁”的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主要是指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种种威胁,例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等。
  为了寻找和应对这些尚不明确的各类“敌人”,美军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马不停蹄,战事不断。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打垮伊拉克;1992年出兵索马里,但因伤亡惨重被迫撤回;1993年先后出兵马其顿、空袭伊拉克;1994年入侵海地,同年空袭波黑塞族武装阵地……
  虽然冷战后苏联已经解体,昔日的超级军事大国不复存在,但美国同样没有放松对俄罗斯这个“潜在敌人”的警惕。美国主要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并通过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拔出了它在欧洲的“最后一颗钉子”。
  恐怖主义与邪恶轴心
  2001年,9·11事件粉碎了美国所有关于“敌人”的猜想。事件发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了“邪恶轴心国”概念,明确将它们作为美国当时“最大的威胁”,并将恐怖主义列为美国的首要敌人。
  2001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打响了阿富汗战争,标志着美国进入反恐时代。在反恐战争中,美国甚至认为,谁反对美国,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后,2002年,小布什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并列为三大“邪恶轴心国”。一年后,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以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宣战。那一年,“伊拉克战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词。
  2005年1月,新上任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提出了新的“邪恶轴心国”名单。伊拉克从名单中消失,但增加了四个新面孔,2002年的“三大轴心”变成了“六大轴心”:古巴、缅甸、朝鲜、伊朗、白俄罗斯和津巴布韦。这六国成为美国点名的假想敌。
  炒作“中国威胁”
  2010年5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他上台以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小布什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相比,奥巴马的安全战略试图摆脱其前任树敌过多的单边主义政策,他呼吁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大国。
  在这份52页的报告中,奥巴马共10次提及中国,要求多方面与中国合作,但也表示不会放弃对中国军力的监控和对中国人权的指手画脚。
  同时,该报告放弃了小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认为美国的敌人并非圣战组织或伊斯兰教徒,而是“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报告强调了本土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还将网络安全隐患、气候变化、美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列入国家安全威胁名单。
  2011年5月1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被击毙,美国的十年反恐战争取得标志性进展。随后的几个月里,“恐怖主义”“反恐战争”等字眼渐渐淡出美国媒体,战略重心东移成为热点话题。
  2011年10月,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随后访问了澳大利亚,宣布增加在澳驻军。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外交》杂志上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全面宣示美国重返亚太。而且将“主导亚太”、“重振美国”、“维持霸权”等作为基本意图。
  虽然奥巴马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强调与中国的“合作”,但美国的现实举动似乎更让人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有专家指出,一方面,包括韩、日、澳等国在内,中国近些年几乎成了所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它们对中国的期待与某种心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美国的介入似乎成为可以倚重的外力。另一方面,美国也绝不允许在亚太出现一个与其竞争的力量。因此,美国有空子钻,更有动力去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从中渔利。
  “美国需要一个敌国,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美国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的这个观点,似乎为美国寻找假想敌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学术性的解释”,但这种思维,恐怕会导致美国树立更多“真正的敌人”。(源自《环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