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旅行】 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旅行】 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

发布时间:2019-06-23 04:39:11 影响了:

  溽暑难消,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在准备外出度假。我随手翻看学者保罗·福塞尔的名著《出游》(Abroad;BritishLiterary TravelingBetween the Wars),发现了一句原先没留意过的隽语:“旅行并非出自奢侈,而是生活的必需品。”这算得上应景的格言了。
  在汉语阅读界,福塞尔以一部剖析各阶层品味差异的《格调》而闻名:怎样吃穿才有上流风度,哪些举止看似雅致得体,实则是俗气寒碜的中下阶层做派,那本书讲得敏锐而深入。谈到旅游,作者尤其语带讥诮:很多人参加旅游观光,只是为了给自己买个身处更高阶层的短暂幻觉而已;旅行社和景区的经营者们也投其所好,搭台布景,凡事吹嘘,用“发泡葡萄酒”、“假鱼子酱”等看似奢华的赝品满足了这群人的贵族梦。
  在福塞尔看来,这样俗腻、附庸风雅的出游方式已经远离了传统旅行家们倡导的理念。《出游》一书的副标题是“两次大战间英国文人海外游踪考”,追溯的正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那一段旅行的黄金时光。我在书中读到了这样的事例:一套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版的《生活必读》丛书只设有四个分册:居住、饮馔、服饰和旅行(Shelter,Food and Cooking,Clothing,and Travel)——这无疑表明,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中,出游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生命固有的渴望,而不一定跟炫耀式的消费活动相关。
  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旅行俱乐部的城市之一,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倒也有一家这样的俱乐部——不过是英国人开的。当时有个说法:法国人若是事业有成,第一件事就会举家搬到巴黎,做个时髦的都市人;而英国人则相反,越成功就越渴望离开伦敦,先是迁到乡下定居,再就是动身前往希腊或地中海云游去了。这种对旅途生活的热切追求驱使着一批批旅行者离开故土:著名的旅行作家法莫尔18岁时就开始了从荷兰角港到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徒步旅行,4年后才辗转还乡;还有一位年轻女郎则在母亲去世后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一口皮箱踏上旅途,历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地,最后定居在南美洲苍莽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直到她在1970年代被另一位传奇式的英国旅行家布鲁斯·查特文“重新发现”,世人才第一次听到她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出国游其实花费不高(用一个在1926年乘轮船环游世界的年轻旅行家的话说,
  “像这样旅行其实是最省钱的生活方式,比定居伦敦还要便宜”),而更大的收获则发生在内心:深厚的精神底蕴与不羁的旅人情怀一经遇合,形成了丰硕的文化果实——罗素的哲学,燕卜荪和瑞恰兹的文学理论,奥登的诗作,毛姆、乔伊斯、劳伦斯、衣修午德等人的小说,无不得益于他们多年在外的旅行体验。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旅行,其实更是辉煌文化的源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