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使命在肩人不老 笑迎艰险又出发] 牛肩肉怎么做不老
 

[使命在肩人不老 笑迎艰险又出发] 牛肩肉怎么做不老

发布时间:2019-06-24 03:58:27 影响了:

  编者按:在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的时候,本刊推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某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梦孙的典型报道。俞梦孙从事航空医学工程研究几十年来,献身使命,不畏艰险,躬身实践,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楷模,也是每一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战的中国人的榜样。让我们像俞梦孙院士那样,在各条战线上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雪域高原,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李卫国等4名飞行员驾机升空、直刺苍穹……巡航归来,李卫国感慨地说:“我们自信地守卫西南领空,俞梦孙院士提供的航卫保障功不可没!”
  在国防科研战线奋斗五十多年来,俞梦孙坚持“紧盯作战需求、服务一线部队”的科研方向不动摇,他将我国第一台航空生理遥测装置送上蓝天,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空医学遥测技术的国家;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电测量技术”概念,率先研究“无创伤人体逐拍动脉血压测量技术”;他研究的3大类19种医学测量仪器与技术,推动了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为保障飞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方面,他有效地破解了多项世界性难题,为推进中国空军形成新质战斗力作出重大贡献。为此,俞梦孙和他的科研团队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奋力破解高原航卫保障世界性难题
  使命任务的拓展,使空军航空兵部队由高原短期和小分队驻训,逐渐转变成多机种常年驻训。面对低压、低氧、低温的自然环境,缺乏有效航卫保障手段,驻训飞行员吃不下、睡不好,基础体能、飞行耐力和抗荷能力难以保持,直接影响飞行作战训练任务完成和飞行安全。
  为了让共和国战鹰守卫雪域高原那片湛蓝的天空,2011年,在空军党委机关的支持下,空军某研究所决定组成科研试验队奔赴高原攻坚,俞梦孙获悉后第一个请缨。研究所所长罗永昌和政委谢光林考虑俞梦孙已经75岁高龄了,就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俞梦孙深情地对领导说:“新型战机高原航卫保障是个世界性难题,不亲自搞试验我心里不踏实啊!试验队正式名单上可以没有我,就让我当一个‘编外队员’吧!”
  2011年11月16日,俞梦孙如愿以偿地和科研试验队一起奔赴雪域高原,开展全军首次成规模、成系统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这已经是他第八次上高原了。一年前,年届74岁的他曾勇敢地登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阵地,亲自为官兵检查、测试供氧设备。不久前,他又一次爬上甘巴拉雷达阵地,改写了1年前他创造地登上甘巴拉雷达站最年长的记录。
  这次上高原正逢冬季,低氧、低温、低压等恶劣的环境,给科研试验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甚至时刻威胁着队员的健康和生命。37名队员中,不断有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有一天,俞梦孙也发起高烧,可科研仍在继续,试验仍在继续……罗永昌得知后,想劝说俞梦孙下高原休息,可是话儿还没出口,就被俞梦孙堵了回去:“这次发烧,就当是我用自己身体做一次高原反应试验吧……”握着老院士的手,罗永昌的眼睛湿润了。
  “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俞梦孙一边采取生理上的自我调节,一边指导科研团队在不同海拔高度展开各项试验:
  海拔近3600米,探索出信息化航卫保障模式手段,设计出合理用氧和心理卫生保障方案;
  海拔3700多米,制订高原膳食营养调控和抗荷体能训练等措施,有效提高飞行员基础体能、飞行耐力和抗荷能力;
  海拔4200多米,探索人体生理心理耐限及飞行认知能力影响,为研究提出系统综合航卫保障措施打下坚实基础……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和忠诚的浸泡下绽放。通过分析总结大量第一手科研数据,俞梦孙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入高原初期人体适应低氧环境动力学模型,并首次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指导科研试验队通过90天的高原试验,在攻关世界性高原航卫保障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设计的高原航卫保障方案能保证飞行员进入高原后,即使不用药、不吸氧,也不出现高原反应,实现“急进高原迅速形成战斗力、常驻高原持久保持战斗力”。
  今年2月初,总后勤部在驻藏空军某场站召开研讨会,国际高原医学理事会副主席吴天一院士等专家认为俞梦孙院士领衔研究的成果,是对钱学森先生“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成功实践,是全军高原航空医学科研的里程碑。
  “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啦”
  低空跳伞成功率,事关飞行员的生命安全。那年,为了解决“零高度弹射”难题,我国正式开始研制I型火箭弹射装置。受领任务后,俞梦孙与战友带着科研器材来到某试验基地。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艰巨任务,而成功的关键是获取火箭弹射时人体脊柱过载的精确数据。可当时俞梦孙手头仅有3个耐限标准:火箭弹射时加速度不能超过18个G,增长率不能超过300G每秒,时间不能超过0.2秒。
  一开始,由于使用普通的弹射过载测试方法,几十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正当试验队陷入焦虑时,俞梦孙提出利用电子模型研究脊柱对加速度增长率耐受标准问题,并和战友们一起研制出“人体脊柱力学电子模拟装置”。
  这是个不同于常规的想法,虽然在模拟试验中取得极大成功,却引起一位医学界长期搞生理研究的权威专家的质疑:“用电子模拟装置来研究人,是绝不可能的。”“搞科研就要不畏艰险、躬身实践!”为了找到模拟理论科学依据说服这位专家,俞梦孙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小火箭试验。
  这是风险极大的实验。一旦弹射试验失败,轻则瘫痪、重则丧命。战友们纷纷劝俞梦孙放弃实验:“你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做弹射试验,我们还是再找找其他办法吧!”俞梦孙仍然坚持这次弹射实验,他说:“我知道有危险,但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啦!”
  试验那一天,俞梦孙自信地走到发射架旁,不露声色地穿戴好弹射装具。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他果断地拉下弹射把手。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俞梦孙在火箭的推动下,迅速升到弹射架顶端。只见俞梦孙在空中熟练地做着各种下降动作,安全返回地面。结果显示,俞梦孙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数据,与“人体脊柱力学电子模拟装置”数据完全一致。在这一理论和实验数据的支撑下,我国火箭弹射座椅空中弹射试验成功。今天,“零高度弹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多型飞机上,为保护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