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巧手“敲”开致富门_巧手编织致富路
 

巧手“敲”开致富门_巧手编织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9-06-24 04:20:15 影响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或编、或剪、或绣……把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编织着每个人的致富梦想。  ——编者  绣
  在黑龙江省绥棱县双岔河镇双泉村,十字绣绣出了小村妇女创收创业的“金荷包”。每到农闲时节,农家小屋就成了她们的绣坊。现在双泉村有180多位绣娘,每年靠十字绣就能创收180多万元。
  上图为双泉村妇女主任杨吉华为村里的新入绣的姐妹们讲解绣法。
  剪
  憨态可掬的娃娃、造型别致的皮影人物、云雾缥缈的山水画卷、风趣生动的传说故事……在农民赵先光的家里,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今年43岁的赵先光,是河南省邓州市湍河办事处有名的“剪纸大王”。在与剪纸结缘的近30个年头里,他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位农民的精彩人生——用剪刀致富,以剪纸带富一方群众,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农民艺术家。
  赵先光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剪纸,后考入工艺美术学校得以深造。1991年,赵先光到西安寻求发展。在那里,通过钻研学习,赵先光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剪纸。他的作品既有南方精巧、细腻、秀丽、婉约的风格,又有北方粗犷、奇拙、奔放、简练的特点,并且题材广泛,花鸟鱼虫、风土人情、戏曲脸谱、现代元素等无所不有,尤以“关公造像”、“秦腔脸谱”、“陕西十大怪”最为出色,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和各类专业比赛大奖。
  近年来,西安市场对剪纸作品需求量极大。于是,赵先光把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高科技进行嫁接,购进10多台程控机床,以家为厂,招收20多名学员,创办了龙源剪纸社,生产剪纸作品。同时,在西安租用大面积门面房出售作品,给自己的剪纸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截至目前,赵先光仅剪纸一项就创收近500万元,不仅买了一辆高档小轿车,而且盖起了一座四层小洋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对于自己从事的剪纸事业,赵先光满怀激情地说:“剪纸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我一定要把这个民间艺术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
  编
  梅东霞是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创办的正阳县“今饰缘”手工饰品合作社来料加工基地,深受当地留守妇女的欢迎。在那里,她们不仅编织出了致富路,也编织出了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
  走进加工基地,四周展柜上那些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手工饰品,件件都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20多名妇女围着一条长方形的桌子正在开心而忙碌地加工水晶项链,她们一边串珠,一边谈笑风生。不一会儿,一条条精美的水晶项链就闪亮出手了。
  汝南埠镇张夹村妇女王素丽,着急的看着别人出门打工挣钱,可自己孩子小,又要照看老人,只好留守在家。当听说镇里梅东霞那里有手工饰品来料加工点后,她就跑去参加培训,学习制作各种手工饰品。现在,她已能够熟练地加工多种手工艺品了。“现在我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每个月900多元。虽然不多,但能照顾家和孩子,已经很不错了。”谈起现在的生活,王素丽脸上乐开了花。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这里大家就像是一家人,干活的时候姐妹们有说有笑,很快乐。”留守妇女张霞说。.加工基地的留守妇女们还经常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不仅把产品做得更精致漂亮,还不断改进编织、刺绣技术,提高产品制作质量。加工出来的各种饰品深受外商的欢迎。通过手工饰品来料加工,很多留守妇女不仅增加了收入,还编织出了快乐和情谊。遇到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一起成了朋友。
  梅东霞告诉笔者,为了让全县更多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她的“今饰缘”手工饰品加工坊已发展成全县范围内的手工饰品合作社,业务已辐射到周边的信阳、周口、南阳等地,手工饰品年出口订单达20多万件,带动3000多名留守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在家门口编织出了就业致富的“七彩路”,也编织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日前,笔者来到素有“川北草帽第一村”的四川省营山县小桥镇拱背村,只见家家户户房项上或院坝里都晾晒着经过漂白处理的草辫,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
  来自四川隆昌县的客商介绍说,他们每年都要到这里采购草帽,一车要装3万多顶,每车货值20余万元。
  “像这样整车外运的草帽,每个加工大户一年下来就有四五车,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目前,像王玉林这样的加工户全村有30多户。”小桥镇党委书记白秀华告诉笔者,小桥镇盛产小麦,而小麦收割后的麦秆是编织草辫的最好原料,由于编织技术简单、老少皆宜,编织草辫就成了当地人农闲之余赚钱的最好途径。“闲暇时做点手工活,挣点油盐钱,还让原本做柴烧的麦秆变废为宝。”
  笔者了解到,目前当地农民销售一条草辫有1元左右的收入,他们把编织而成的草辫直接卖给经纪人,经纪人再转手给加工大户,加工大户们则通过漂色、加工制成草帽,再批发给客商销到省内外,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本钱少,不愁原料、不愁市场,效益还好。”王玉林坦言,这是“吹糠见米”的好产业,他已经做了十几年,而且越干越起劲。
  而借力草帽产业办起’的加工厂,也解决了许多闲置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在一个草帽加工车间,笔者看到,伴随草帽编织机“嚓嚓嚓”的清脆声音,一圈圈草辫“呼呼?旋转,转眼间一项草帽就加工成型。“每天可以缝制100多顶,挣取劳务费100多元。”工人莫秀琼说。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今拱背村的草帽加工户们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草帽的加工,而且还开发出了做工特别精细的工艺草帽、工艺饰品等十多个系列产品,主要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一些高档产品还通过中介机构实现了出口创汇。
  “小桥草帽已经成了当地创汇的无烟工业。”据白秀华介绍,目前,小桥镇常年有3500余名农民成为草帽及麦秆制品的初端加工者,仅草帽一项,全镇年产量达500万顶,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雕
  4月23日,慕名前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万亩蟠桃园踏青赏花的游客,都要到该团退休干部李伍泉雕刻的桃木工艺品摊位走一走,看一看。李伍泉雕刻的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斧、桃木拐杖、桃木枕头等5大类上百个规格不同的品种都受到游客的青睐,每天都有几千元的收入。
  邓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