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于“无疑”处生疑_于无疑处生疑
 

于“无疑”处生疑_于无疑处生疑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2:02 影响了: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对于老师本来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发问,怕受到老师的训斥。一位特级教师去某个学校借班上课,课上他让学生进行自由发问,结果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后,这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学生说不敢。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不准他们提问,上次,我在课上提了一个问题,被老师罚站了半堂课。由此可见,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总认为“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二年级学生不会提问题”,不要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了教学。师生之间应积极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不懂就问,要热心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多加赞扬,要让学生觉得能提问题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而养成爱发问的习惯。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质疑要循序渐进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提问,或者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提问,因此也就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系统训练。刚开始时,学习一篇课文可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提出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提问。随着年级的增高和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便会养成在课堂上随时提问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上随时提问了,或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了,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
  1.从题目上质疑。许多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耐人寻味,往往理解了课题,文章的基本内容甚至是中心思想都已基本掌握。例如,《“黑板”跑了》,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安培由于专心计算一道数学题,以至于将大街上的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在揭题时,有学生问:黑板为什么会跑?这儿的黑板是真的黑板吗?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提出:“黑板”两个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从文章的关键处质疑。文章的关键处即揭示课文中心的重要部位,也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处。从这些地方入手质疑,往往就能突破文章的中心。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最后一段“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学生就提出:周总理离开了孩子们,又怎么会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个中心句的深刻含义:一是说照片上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二是周总理对孩子们非常关心、热爱,孩子们将永远记在心中。
  3.从课文与常规说法不同的地方质疑。有些课文中的用词、用句,与常规说法不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需要着力推敲。
  4.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这些地方也是作者着力推敲的地方。如《粜米》一文中的“什么”!在通常情况下后边有问号,而这里却用了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
  5.从课文的重复处提问。如《再见了,亲人》里“再见了,亲人”的三次重复。
  具体可以从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四、妥善处理质疑中提出来的问题
  对一些跟学习课文没有关系的问题,不宜作一一回答,可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决;对一些跟应当说的内容有关的,但不在点子上的问题,应有选择地加以解答;对在点子上、关键处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以求得解决。对这些疑问,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想,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断了,则要连接;迷路了,则要引上正路;走到了暗处,则要给他们一盏灯;无路可走了,则要铺路架桥……总之,当他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将他们领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之。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提高质疑的效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