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论庄子之“达”]庄子浅论
 

[浅论庄子之“达”]庄子浅论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1:34 影响了:

  摘 要:庄子无疑是达观的代表,庄子之“道”,与达观亦密不可分,此篇文章就是以庄子的著作《庄子》为出发点,从“游”、“平”、“顺”和“无为”几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达”。  关键词:达观;自由;平顺;无为
  作者简介:杨悦(1988-),女,云南省洱源县,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一、“游”与“达”
  《逍遥游》在冯友兰先生的《英译庄子》中的译文是“freedom of the spirit”,可见冯友兰先生是认可庄子的“游”是实际上的“由”,而在他翻译的整篇文章(具体英文版略),从文本上看也是生命本体的精神自由,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状态。
  《庄子》的《逍遥游》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精髓了,庄子从鲲说起——“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文中“鲲”如此自由畅快地遨游,它看起来也似乎非常强大,它可以撑起那么广阔的空间,其实却不然,接着读下去——“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样强大的鲲亦需要大风的扶持才能遨游天地之间。再写到蜩与学鸠的“翔”,作者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最后点出了真正的“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需要的是想要达到这种自游,就要精神的绝对超脱,所以这篇文章的最后引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说的就是只有你对人生足够达观、精神世界能够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也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说到“游”,在庄子杂篇的《外物》中也提到了——“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这里庄子说人能随心而游,那么一定会自适自乐。人如若不能够随心而游,又怎么能够舒适快乐呢?一个人如果一心沉溺于外物不肯自拔,那么这个人也不能自游,当然也绝不可能得到自由。
  庄子《外物》篇接下来提到——“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游”于浊世、顺随众世人之中却不会失去自己的真性。这个“游”也是更高意义上的“心游”,也是“自由”。
  所以我认为庄子的达观与他的自由观是密不可分的,从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诠释,可见庄子达观的心境。
  二、“平”与“达”
  人类灾难的起源大多是不平等造成了,庄子的“平”不仅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无差别的平等,更是一种心态的“平和”。
  庄子在《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在《秋水》中“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在庄子看来,大小、贵贱等等这些观念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非常主观,同样的,世俗的认知也是相对的,而庄子思想的核心“道”,它的标准却是统一的,而豁达的人也是懂得“道”的人,所以在达者看来,无论是世俗的成毁、贵贱、在达者看来是一回事,他们不会过分的关注成败与得失,也因为此,他们看到的一切皆是平等和没有分别的。
  三、“顺”与“达”
  无论时代、地域,人们总会在努力地追求没有得到,却臆想中能得到的一切,即便违背了常理、违反了自然规律,殊不知只有顺应了变化,顺应了自然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得到达观的心境。《养生主》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说对知识的追求,又不仅仅只是知识,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是知识或是俗世间的事物又都是无限的,人类的追求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种苛求,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事物,本身就是不明智的抉择。在《庄子》的《至乐》篇中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这一段说的人如果一味追求,求而不得,那么忧思愁虑就会一生随着你走,如此这般,人又怎么能通透豁达呢?
  我认为的“顺”还有一层意思是“不强求”,《庄子》的《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这里的“达”也是我题中所提的达,也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达之人不会努力追求对生命没有好处的东西,通达的人,也不会拼尽全力去追求生命无可奈何的事情。抛开了对生命没有好的事物,再遗忘掉那些不可能追求到的事物,我们的生命自然也就通达明朗了。
  四、“无为”与“达”
  人们常常在谈到庄子的“无为”时,大多会牵扯上政治的因素,而我更多想从庄子的精神层面说庄子的无为,可以说庄子的“无为”思想是贯穿了整本书的,这里我只从几个浅显的层面来看庄子的这种无为,在《人世间》中我们知道了匠石看见栋树的寓言,同时文章通过南伯子紊游商之丘见大木和对支离疏长相的描绘以及孔子与接舆相会得到的讥讽,告诉人们无用便是大用之理,而人如果真能做到无为便也是大有作为了。《至乐》——“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本身主旨就是说明“至乐活身之术,皆以无为而存。”无为之所以能成为“至乐”,也在它的超功利性上,庄子人乐超脱了悲伤的限制,他的悲伤忧患没有陷入一种宗教的迷狂,也没有绝望,他往前再走了一步,就是超脱,这在庄子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上也有所体现,从悲伤绝望中更进一步,是看破悲伤与忧患的豁达,这种旷达融在平淡、恬静闲和的境界中。
  所以说庄子的达是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是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也是超越了悲伤和黑暗现实的心的境地,文章写得浅陋,但是也能如管中窥豹,能够了解庄子“达”之一二。
  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著[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3
  [2]、《庄子》万勇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6
  [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4]、《英译庄子研究》徐来著[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
  [5]、《逍遥游与自由》——邓联合[J]. 北京:《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二期
  [6]、《章太炎自由观新探——以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话为中心》[J]. 蔡志栋 上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二十八卷第六期 2011.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