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耶鲁女孩中国寻亲记] 耶鲁女孩中国寻亲视频
 

[耶鲁女孩中国寻亲记] 耶鲁女孩中国寻亲视频

发布时间:2019-07-10 03:49:06 影响了:

  法律上来说,夏华斯(Jenna Cook)的生日是1992年2月2日,她喜欢这个日子,“好记。”但在出生一个月左右后,她就被遗弃在武汉宗关办事处附近。之后,一个叫玛格丽特的美国单身女人领养了她。
  2012年5月17到7月12日,夏华斯在中国度过8周的时光,已经是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学生的她,希望这次旅途可以找到亲生父母。借助媒体,在她的中国“故乡”武汉,她接到一两百个认亲电话,与44个家庭见面、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拥抱、流泪、合影,与36个家庭做了DNA比对,结果,皆是令人失望的阴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一无所获的旅行。
  
  杭州来人
  身穿粉色上衣的跛脚女人走进会议室。她的脸色暗红,有点慌张。男人跟在后面,有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这是6月6日认亲会的第一个家庭。
  他们是湖北应城人,1992年二三月间,两人在四女儿出生后遗弃了她。
  这个被遗弃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家人只叫她“四四”。“四四”是被奶奶抱走的。他们隐约记得似乎是丢在武汉宝丰路,距离宗关办事处两三公里的路程。
  这次在报纸上看到夏华斯寻亲,回想当年迫于家境的选择,而今生存状况略略缓解,想了个心愿。
  夫妻二人如今在杭州一家裁被子的工厂做工,每天做工10小时,除了周三周日,一周加班5天,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他们讲述这个在中国百万产业工人身上丝毫不稀罕的故事,夏华斯突然哭了。
  她跑到桌子对面,拥抱那个女人。女人一下子控制不住,剧烈地流起眼泪:“不管是不是你,我都想来看看,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她。”
  会面了半小时,离开时,女人拥抱玛格丽特,说:“谢谢你把她养大。”夏华斯摩挲着那个沉默男人的肩膀,送他们离开。
  夏华斯知道,中国人喜欢用“幸运”来形容她。尤其是她听了应城夫妻的故事。“那可能是我的生活。”想到这个,她突然就哭了。可能务农,可能辍学,因为是女孩的缘故,要把宝贵的上学机会留给兄弟。夏华斯知道这一点。
  “原本生在这里,结果人生却在那里。我不知道是否就是命运。”这让她心存感激,“我尊重那些务农的家庭,尊重他们的体力劳动……其实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我比他们更值得现在这样的生活。这让我感觉谦卑。”
  
  
  汉阳来人
  第二个家庭是从汉阳来的。依然是女人一马当先,坐在首位,她姓万,穿着黑色的旗袍,像个新闻发言人,一张嘴就说:“大家都爱这个孩子。”
  可一回溯1992年的那个冬春之交,她就哭起来。是家里一个婶婶抱走孩子的,在出生半个月后。孩子被交给一个平时常跟他们家打麻将的人,那人拍着胸脯承诺:一定给娃找个好人家。后来过了很久,再遇到那人,对方说:没人要孩子,就抱到硚口区(宗关办事处所在区),再后来被福利院接走了。
  女人觉得夏华斯婴儿时的照片跟自己大女儿七八个月时很像,“左边的眼睛很像。”
  “不是养不活,当时计生。”送走了女儿,他们之后生了个儿子。
  二十年后,武汉当地报纸大张旗鼓报道“耶鲁女孩”夏华斯寻亲,万家姑父拿来报纸,说:这个孩子学习好,像我们家的。
  女人的故事,是跟夏华斯挤在同一条板凳上讲述的。从她开始哭泣,夏华斯就走过去,搂着她。她更加激动了,但也得到力量完成讲述。
  离开时,夏华斯说:我喜欢你的裙子。万妈妈说:我们以后还可以交往。夏华斯说:谢谢你们能来,很高兴认识你们。
  似乎两个人都清楚,彼此的关联性有多强烈。以眼泪开始,以微笑结束。
  挣扎
  玛格丽特早早就告诉夏华斯她的真实身份,而她“一开始就接受了”。
  “小孩子很容易相信人。他们问,是不是父母不想要我?你就说,不是的,是因为法律。违反法律会被惩罚。他们就相信了。”玛格丽特说。
  但当孩子们渐渐长大,这种身份的挣扎就变得起伏不定。“被领养的孩子,其实一生都在挣扎。(只是情绪强烈)有波峰有波谷。”
  “别的孩子都跟他们的父母长得很像。一样颜色的头发、一样颜色的眼睛,或一样颜色的皮肤。”夏华斯去杂货店,有人问:你从哪来?
  从哪来?这个问题好像在说:你是从外太空来吗?
  还有人问:你值多少钱?
  值多少钱?我是一条面包吗?
  她有时觉得,领养并不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集中精力在学业和朋友相处上”,“就像普通人一样”。但有时这个问题又显得那么扎眼。比如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她会渴望中国的亲人在场。她跟一些年长的被收养者聊天,后者说,当他们有了孩子,会更加想念亲生父母。
  “我想这个问题会反复地出现,这总是你身份问题的核心。”
  山西来人
  这一家是男人走在前面,衬衫西裤,扎着锃亮的皮带,夹着公文包,昂首阔步。女人跟在后面,背着虎皮纹路的皮包。夫妻俩在山西打工,生活看起来较为富庶。
  女人一进屋就抱着夏华斯开始哭。
  当年的正月初十,孩子出生,男人的母亲见是女孩,主张扔掉。这已经是第二胎女孩了。夫妻俩不同意遗弃。出生一个月后,老人就趁他们上班偷偷把孩子送走了。往后的日子里,婆媳之间争吵不休。不久,老人喝农药**。
  1995年,夫妻俩还来武汉找过孩子,未果。
  女人对华斯说:“我们很愧疚。你有什么要求?”女孩愣了:“我没什么要求。”
  玛格丽特例行询问他们是否要做DNA,并告知要收取600元。男人立刻去拉公文包拉链:“要不我先留1万块钱?”
  玛格丽特和夏华斯被吓了一跳,连忙摆手。
  直到晚上母女两人回到房间,熄了灯,还在谈论那位**的老人。玛格丽特反复说,这个故事太悲伤了。但她同时庆幸:“有一个家庭妈妈去世了,有的家庭爸爸去世了。好些个悲伤的故事。我很庆幸我能在这里,每当Jenna必须面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后,回到这里,而我在这。”
  治愈
  玛格丽特还领养了另一个中国女孩Sara,是夏华斯要求的。她们可以互相支持。Sara在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总忘记她的名字,叫她丽丽,或梅梅,或其他亚裔的名字,她觉得特别伤心:她每天都到图书馆里去呀!可图书管理员只会叫她:“嘿,亚洲女孩。”说到这个苦恼,夏华斯就跟妹妹一起大笑,“因为笑是一种治愈的方式。”
  但有时她们也要分享难过。每次开学时的特殊新生报到会,针对所有非白人学生。尽管她们几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也不得不去跟其他国际学生一起参加这个报到会。她们觉得,被歧视了。
  国际领养的孩子们,在与自我内心和社会眼光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玛格丽特发现,女儿的精神世界比自己强大得多。多年前她的老父亲重病,子女们无不慌张,只有夏华斯平静地坐在病榻前,与老人聊天,“好像她什么都不怕。”
  至于寻亲,玛格丽特也曾担心女儿是否能够承受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当她看到夏华斯抱着一个个中国母亲哭泣,拉着她们的手,给她们宽慰的时候,玛格丽特释然了。
  南京来人
  一个男人闯了进来,他嗓门很大,激动时几乎破音。这个姓程的从南京第二次赶来的男人声称,夏华斯此前认回的寄养母亲(福利院为让孩子们感觉有个正常的家庭,会把一些身体状况没问题的孩子放到周边的老百姓家寄养)张妈妈,其实是拐卖孩子的。而华斯是他的亲生女儿。他此前给夏华斯发过微博私信。
  这个故事看起来太可疑,张妈妈是被福利院承认的,声称自己从未去过南京。当时夏华斯只觉得这是一个无聊人的恶作剧。没想到他真来了。
  没人知道程先生的故事是真是假,但他最终只是控诉张妈妈,并劝诫夏华斯:“你听我的,别找了,回美国去吧,把玛格丽特女士当作你的亲生母亲来孝顺,你只需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孩子。”
  在场的记者朋友有的摇头,坚称程是个不可理喻的骗子,有的被他说动:他那么激动,也不图什么呀。
  夏华斯保持着冷静,跟程先生聊天,看他带来的子女的照片,也主动要求跟他合影,像跟每一个其他的家庭一样。
  “我觉得所有的家庭都值得被平等对待。他跟其他家庭一样,走了很远的路,想见我,所以为什么不能拍张照呢?”
  联系
  小时候到了中秋节,玛格丽特会带着华斯赏月,告诉她: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你的父母也正在看着它。每到中国的春节,只要华斯或Sara愿意,玛格丽特都会到她们所在的教室,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化,教他们做灯笼、春卷、包饺子。华斯和妹妹会非常骄傲,因为她们通常是那里唯一的中国人,而这是她们独一无二的节日。
  但其实在华斯心里,亲生父母的存在不是文化性的,而更像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美国,亲人去世了,大家会认为他们回归自然,化作灵魂,在风中、云里、树上护佑所爱。作为一个被收养者,你失去对亲人的所有联系,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就像他们逝去了,所以我总是以感知自然的方式感知他们。但这次这种真正见到‘亲生父母’的感觉很异样。他们居然有手有脚、有血有肉,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感觉一度让夏华斯难过万分,那是在她平静的外表下很难察觉的。
  武汉聚来的四姐妹
  6月6日下午4点,这天的认亲会快要接近尾声。最后一个家庭是一支娘子军——四姐妹加上她们的妈妈。她们今天想来找的是当初扔掉的老五,没有人知道五妹被扔在哪里。
  四姐妹都已结婚,还带来各自的丈夫。认亲现场热闹起来。“妈妈”扯着夏华斯,介绍道:“这是大姐、二姐、三姐、四姐。”
  最丰腴的二姐最活泼,情绪也最激动,夏华斯上前抱她,她的眼圈立刻红了。姐妹们在华斯身上找“痣”,因为她们都有痣,长在不同的位置。她们甚至还比较脚趾头,是不是都像妈妈一样,二脚趾头长。
  最后,“妈妈”和最小的“姐姐”做了DNA取样。离开的时候,玛格丽特对另一位妈妈说:“我喜欢你的家庭。”
  “我会觉得那些能来的家庭特别不可思议,44个家庭的前来,对我来说是种惊喜,我知道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即便我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是一种强大的leap of faith(天降神迹,信仰的飞跃),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原谅自己,你要相信我已经原谅你了。”
  目前,夏华斯的DNA样本已经被采集入数据库,如果还有家庭希望相认,可去就近派出所采样,“免费、不疼”,她希望不止自己,也能有其他寻亲的人因此相认。或许,等到下一次再来中国,见到第45个家庭的时候,她的寻亲之旅就该结束了。
  但是,耶鲁女孩的第45个故事在哪里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