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大大方方谈爱情】 陈羽凡谈爱情
 

【大大方方谈爱情】 陈羽凡谈爱情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03 影响了: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的观摩活动,有一堂课引发了大赛评委与观摩老师的争议。该堂课授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该文是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十四岁女儿的信。评课会上,有评委说,和初中生谈“爱情”,超越了课堂的教学范围,因为“爱情”是成年人的东西,不应该和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谈“爱情”。此言一出,台下观摩老师一片哗然:学习《致女儿的信》,不谈“爱情”谈什么?
  该堂课教学流程由三大板块构成:(一)复述故事,静静感受爱情的力量。在老师范读课文童话部分后,由学生复述故事。(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爱情的内涵。此为课堂主板块,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研讨交流,并填相应表格: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品读相关文段,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分三次插入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故事。2.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后反应有什么不同?3.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细细品读。(三)探究主题,深入理解爱情的真谛。朗读并理解文章最后两段,分别理解“奶奶眼中的爱情”和“作者眼中的爱情”后,教师谈了“老师眼中的爱情”,并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眼中的爱情”,作课堂小结。
  该不该和中学生大大方方谈“爱情”?
  先看这篇课文的导读语:“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不过,当涉世未深的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时,恐怕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既然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爱情”的问题时都“不回避,不敷衍”,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大大方方地和学生谈“爱情”。
  再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显然,不能抛弃“爱情”去“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而“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更不能抛弃“爱情”去“写一段”不着边际的话。不谈“爱情”,就无法对此题“研讨与练习”。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教学建议”中如是说:“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音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比赛中的这堂课,正是基于该“建议”,教师才在课堂中和学生大大方方谈起了“爱情”。教师不仅从课文的童话故事中提炼出了“爱情”的三个真谛,还配合“爱情”的三个真谛,和学生分三次讲起了著名作家巴金和妻子萧姗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教师忠实地履行了“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的“教学建议”,达到了“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的目的。
  在《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中,不仅有“作者简介”,还有“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及“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甚至还有“卢梭论爱情教育”。所有的这些“有关资料”,都在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爱情”,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应该是“爱情”。不然,不会提供如此之多的与“爱情”相关的资料。
  不谈“爱情”谈什么?
  《致女儿的信》被编在该册教材第二单元,属略读课文。课本的“单元导读”如是说:“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的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有评委认为,由于这篇课文是一封信,学习该文,应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重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同时,由于这篇课文主要是由一个童话组成,应学习体会童话的特点。
  诚然,这篇课文是一封信,其内容也主要是由一个童话组成,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将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学习书信和童话。因为,“单元导读”在提到学习目标之“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时,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书信和童话只是这篇课文的外在形式,而“爱情”才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脱离了内容而去学习形式,无异于舍本逐末。书信的格式、语言以及童话的特点,早在小学阶段和七年级就作了专题学习,用不着在九年级以这篇课文为范文来学习。若如此,才是真正的定错教学目标了。
  那么,这堂谈了“爱情”的课是一堂怎样的课?笔者以为,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爱情”,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三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欲说还羞”、难于启齿的事情。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是复述故事情节,继而探讨文中爱情的真谛,到后来诉说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学生们从刚开始的羞羞答答到半遮半掩再至敞开心扉大胆诉说,都是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完成的。正是有了课前老师的精心预设,才有了课堂学生的精彩生成,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复述,对“上帝”的不同表现,都是由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对“爱情”所包含的真谛,由师生共同探讨完成;对于彰显文章主题的两个段落的理解,以及对“我心中理想的爱情”的阐述,都是由学生探究完成。整堂课,有学生的自主思考,有教师的相机点拨,有师生互动,有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大语文”的新课程理念。“大语文”提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堂课在探讨“爱情”的三个真谛时,适时地插入了著名作家巴金与妻子萧姗的感人爱情故事,并特意把故事分解成三个部分,与课文故事中的三个“爱情”真谛相呼应。学生在感受课文童话故事中的美好爱情时,更为生活中的美好爱情而感动。三个“课堂插页”的运用,使学生在童话故事与真实生活中不断转换,从课文走进现实,再从现实走进课文,三出三进,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拓展时,从“奶奶眼中的爱情”和“作者眼中的爱情”到“老师眼中的爱情”,并进一步到学生谈“自己眼中的爱情”,由课本而到生活,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上。从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本篇课文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手法等,学生都已较好掌握,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其次,“高效课堂”体现在语文“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上。听故事,说情节,读课文,写批注,思考爱情,整堂课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是全方位的。
  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大大方方谈“爱情”,这是学生们不敢想象的。但老师课堂上的和蔼与真诚,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在文本探究与故事讲述中,学生们紧绷的“爱情”弦逐渐放松。后来,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唱起歌曲《最浪漫的事》,纷纷诉说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古人云:“文以载道。”和初中学生大大方方谈“爱情”,应该是教学《致女儿的信》的重点目标之一。当然,也不能上成一堂爱情启蒙之类的思想教育课。语文课应始终保持语文本色,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要牢牢把握阅读教学这根主线。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作赘述。
  李方模,教师,现居湖北监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