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寻访李庄的小城旧事】 李庄古镇
 

【寻访李庄的小城旧事】 李庄古镇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2:18 影响了:

  好多年前就得知,李庄,四川南部长江边上一个平静的古镇,长期以来如果不是被人故意遗忘,也给人陌生遥远的感觉。今天,在海峡两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的背景下,它被“发现”了……  一
  从川南旅游名城宜宾市出发,再由盐李公路(盐坪坝——李庄)驱车40分钟,就到了位于城区东郊长江是游南岸的李庄。
  “东有周庄,西有李庄”,此说不只是旅游界的招牌。这个村落,实在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从南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明末清初,兵乱四川,天府之国十室九空,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李庄坐落在江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移民点。慢慢地,这里就恢复了生气。
  1940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南侵日军强渡汨水,突进长沙等城市,并从宜昌和长沙威逼陪都重庆,大后方岌岌可危。10月,日机疯狂轰炸昆明的西南联大(现云南师范大学),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所和中央博物院等单位准备另迁他处,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也立刻停止,打算迁往四川腹地。
  同济大学先向李庄试探,当地官员与乡绅(其中包括哥老会)紧急商议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同时,中研院总干事傅斯年也在为该院史语所、社会学所、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的搬迁而思虑,他要寻找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很快,李庄以它的山川形势、民情民风,渐渐进入到傅斯年的眼帘。
  这年秋天,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文科研究所等十多家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开始陆续迁驻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归原地。在路途险峻、交通工具简陋及难民如潮和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内迁的曲折艰险,不难想见。比如1940年11月,史语所140箱公物抵宜宾后,卸装一艘民生公司的驳船,从泸州转运宜宾时失重倾覆,书籍滑落长江。再比如1943年3月,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在贵州威宁附近翻滚到沟底,损失惨重。
  因为日军侵华所导致的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遂使李庄一度凸显为现代学术史上一个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的人文学术重镇。
  正如李庄的“发现者”岱峻先生(本名陈代俊,现任《四川政协报》副总编辑,有学术史随笔《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民国史人物传记《李济传》等著述问世)所言:中国大地的广袤民间,永远像一处温情无限的林地,总能在艰难时世中为犹如惊弓之鸟的文化人撑起一方祥和的浓荫。同时,李庄在“读书种子”扎堆的这几年中,不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还经受了中国文化气息的熏染。从此,这个小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进入初夏的李庄,江风习习,村民在寺前古树下打牌、喝茶、聊天,或者摆摊做小买卖,气定神闲,从容洒脱。谁能想象,70多年前的这个小村镇,曾经发生过如此悲壮而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呢?
  二
  走进李庄的那一刻,笔者的心情相当复杂:这个如今游人如织、有如朝圣的古镇,十余年前,外人对此地了解有多少?李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被故意遗忘,原因是什么?
  岱峻曰:2000年之前,即使在四川省,李庄也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那时,李庄尚未通公共汽车,交通极为不便。地以人传,自古皆然;李庄却是反例。在近60年的时间里,一座显赫一时的学术城竟消失得干干净净。
  思之度之,其原因大致如是:当时迁去的所有单位,都冠有“中央”、“中国”、“国立”等字样,而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就得加上一个“伪”字。于是,随着时代的翻覆,李庄竟成了一处不堪回首的伤心地。“中央研究院”共有19个研究所,国共江山易主之时,成建制地迁到台湾的仅有史语所和数学所。1949年,毛泽东撰写并向全国播发的文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将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定为“文化战犯”。史语所留在大陆的一些人,比如张政烺、梁思永、胡厚宣、马学良、何兹全、杨志玖、逯钦立等,后来的命运大多坎坷,其主要原因就是与史语所粘连的“历史污点”。他们的回忆、自传,比如马学良、杨志玖的学术自传,大都回避或淡化那段历史。
  傅斯年(1896—1950)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时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傅斯年绰号“傅大炮”,政治上坚决“反共”,但在自己主持的史语所厉行学术独立于政治,不干预所内青年们的党派认同。受过其恩泽的学子中有心仪中共的考古学家尹达,后来投奔延安;但也有许多人因政治见解或受“傅老板”人格的感召而随史语所迁台,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艰苦耕耘人文园地,不但维护了史语所的世界声誉于不坠,而且成就了自己的学术事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傅斯年既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两种思想在他身上都同样表现充分,这就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
  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员褚辅成、黄培炎、左舜生、章伯钧、冷遹、傅斯年等一行6人,应中共邀请,乘专机到延安参观考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其间,毛泽东陪同傅斯年等来到礼堂,傅看见里面密密麻麻挂满了锦旗,是各地献给伟大领袖的,张口便说:“堂哉!皇哉!”毛泽东感觉到了讽刺的意味,但沒有出声。傅斯年还挖苦同行的某些人沒有出息:“把毛泽东送他们的土织毛毯,珍如拱璧,视同皇帝钦赐饰终大典的陀罗经被一样。”甚至当面出言,“你们把他看做护身符,想借此得保首领以殁吗?”
  傅斯年这种立场和态度,其后被中共视若仇雠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这位民国年间学政两界的“大鳄”,其“政”于今研究者评判龃龉,其“学”则是得到一致赞誉,这其中李庄一段,尤为值得称道。
  三
  遥忆70多年前,这里该是何等的“风光”——那是今人在承平语境下的想象,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日后无法绕过、星光灿烂的泰斗级大师: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梁思成、童第周,还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通”李约瑟博士和美国学者费正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