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让课堂诗情飞扬] 诗情飞扬
 

[让课堂诗情飞扬] 诗情飞扬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8:59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7-01  1.案例背景  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重分析,常常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理性的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诗词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学生往往因不能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韵味而觉得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等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做到形声并茂、音画同步,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诗歌教学由传统的重分析,转到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内蕴美上来,为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营造心境,让课堂扬溢着诗意。
  2.过程描述
  2.1 看秋天。第一节诗歌的画面感最强,露珠、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等带着农家秋天气息的事物,容易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幅具体的农家丰收图。因而我让学生描绘在他们脑海里形成的画面,事际上也是让他们将诗歌中的具体意象,通过语言的表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意境,体会这种意境就是读诗的目的之一。然而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图片无法表达的,于是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学生作品,让学生们谈谈还有哪些文字内容是画不出来的,目的是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深入文字,进一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独有的凝聚力。
  2.2 品秋天。在对第二节诗歌的处理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文字,介入了一段对比文字,删去了原诗中“冷雾”、“圆圆地”、“乌桕叶的影子”、“满”、“轻轻地”、“游戏”等充满秋天味道以及诗歌情感的词,让学生比较两段文字,让学生通过文字之间的比较,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体验到作者语言的优美与表现力。这比学生单纯的寻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急于发现我漏掉的部分,积极性很高。
  2.3 听秋天。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
  3.教学反思
  3.1 教学媒体运用的反思。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美的,充满秋天意境的网页课件。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让学生在图片、音乐、flash动画的渲染之下,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表达的意境与情感。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这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这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拓开了一条新路,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朗读、品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2 图片、音乐、文字并不是单纯地介入。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通过对个别字词的品析,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领悟到本段的诗意,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
  3.3 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通过巧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在这种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特殊情境氛围中,在这种震撼心灵的情感辐射下,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从而使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课,真正充满了诗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