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 案例中的冬冬其家庭教养方式一般为
 

[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 案例中的冬冬其家庭教养方式一般为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1:37 影响了:

  摘要: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了30年的今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初为父母,第二代独生子女产生了。随着独二代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教养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堪忧,主要观点之一有:独二代健康权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的启蒙教育,孩子们承受了过大压力。近年来,大众媒体对其家庭教养问题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关注,其中,最常见的说法包括“孩子被养成宠物”等,直指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教养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文章以一名中班幼儿(4岁)为案例,分析其问题成因、探讨解决策略。
  关键词:独二代;家庭教养;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54-02
  我国自1979年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部分大中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更高。例如:2008年9月24日,《文汇报》第006版报道,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上海约有305万个独生子女家庭,占全市家庭户总数61.06%,比全国高39.09个百分点。这些80后是独一代。进入21世纪,他们步入而立之年,其中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孩子同样也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随着独二代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教养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
  一、独二代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独二代”为关键词,共搜索出11篇文章(统计数据至2011年 4月27日)。研究者普遍认为,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堪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独二代的健康权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的启蒙教育,孩子们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054名未成年人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参与上述三类学习的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没有参与此类学习的孩子。……与父母们盲目的抚育行为相联系,儿童成人病、儿童性早熟等生理疾患屡见不鲜。(关颖,《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1月理论版23期,《独二代成长警示:健康权的隐形剥夺不容忽视》)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社会压力。做不完的片子,上不完的课外培训班,孩子们的天真被扼杀,求知兴趣被湮灭,创造力被堵绝。快乐的童年早已不属于孩子,教育的活力已完全丧失。在中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事实上,第二代独生子女的艰难境遇比起他们的父辈来,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种观点认为,独二代的父母将他们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从而变成了精神留守儿童,由此衍生了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调查,45.7%的独生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照料,非独生父母中这一比例仅为28.1%。有了孩子选择三代同堂的独生父母有50.5%,非独生父母为42.5%。(陈一心、王玲,《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2期第57页)据2010年3月12日,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88.9%由祖辈教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孙云晓,《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1月理论版23期,《“独二代”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经常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不相信别人,影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们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在去年公布的针对6000余人独生子女的调查结果也显示,61.3%的人认为,第二代独生子女更加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孙宏艳,《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1月理论版23期,《莫让“独二代”成为“精神留守儿童”》)有的研究者担心独二代亲情关系的缺失,导致人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认为:“第一代没有手足之情,到了第二代,连叔叔、伯伯、舅舅、阿姨都没有了,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更多。中国1亿人失去了手足之情,失去了亲情中很大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在心理上必然是有缺陷的,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很危险的时刻,未来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柏利,《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第5期,《儿童成长进入“独二代”时代》)
  二、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
  这些独二代家庭教养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集中体现在某个具体的家庭中,但却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程度或深或浅地存在着。本文就以一名中班幼儿(4岁)为案例,通过研究者一学年的观察、与家长老师的访谈来分析其问题成因、探讨解决策略。
  1.案例现场。春游午餐,孩子们分小组围坐一起快乐地吃着,孩子们吃完主食两个面包后享受起自带的小零食。回园后,老师说,如果还想吃,可以继续吃小零食,或和大家一起分享。很多孩子午餐吃得较饱,大都选择与朋友分享;小S却迅速从包里翻出一根未拆封的55g“士力架”(类似巧克力花生饼干),大口咀嚼,嘴边沾满巧克力,一副满意十足。不到两分钟,“士力架”被消灭光。“两个面包都吃了?”老师关心地问。只见他不好意思地慢慢从包里拖出一个面包。
  2.问题剖析。这件事是小S诸多问题的一次集中体现,背后反映地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他是典型的独二代,J班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孩子。满嘴龋齿,正餐进食速度慢,营养不良,不能完全控制大小便,生活自理能力弱;但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不错,回答问题声音轻但准确简练,新本领掌握较快。
  为什么小S的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如此差异?通过平日观察、分析及与家长沟通中,教师发现与他的家庭家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小S家是典型独二代家庭,父母“重教轻养”,非常重视智力开发,刚上中班,就报了英语和美术班,在家为了让他不吵不闹,经常做智力题;而在养育方面,忽视幼儿生活行为和饮食习惯培养,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方法,穿衣吃饭外公外婆一手包办,吃饭不定量,饮食不均衡,零食随意吃。怎样帮助他培养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3.问题对策。综合以上情况,教师决定以“提高进食速度和生活自理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家园合力,帮助小个子长成大个子,并给予他更多发言机会培养其自信。
  当孩子拿出一个本应该吃掉的面包后,教师告诉他以后要先吃主食,再吃零食。事后,教师利用家园联系平台,与家长探讨什么教育更适合孩子成长,并将问题聚焦到孩子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上。在与父母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先在园内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们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才能长得高又壮,引导小S改掉以往“看菜吃饭”的坏习惯,逐步培养什么都吃的饮食态度;也尝试从“帮一半”到“不帮忙”培养自己穿脱衣服、鞋帽的能力;利用各种学习、游戏活动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表扬,培养其自信和勇气。接着,教师将一些有效的方法,教给父母、外公外婆,请他们在家里也持之以恒地做。
  通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他开始敢在大家面前大声说话了,吃饭速度快了,自己穿脱衣服有模有样,最令人高兴的是,2011年5月,据园医保室统计数据显示,“营养不良”的小S结案了。这意味着他摘掉了“营养不良”的帽子,对于一个出生只有2斤多,偏食挑食情况严重的孩子来说,多么令人欣慰!
  4.案例反思。小S身上发生的故事正在很多独二代身上“精彩”地上演着。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上不完的兴趣培训班,做不完的题目,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睡眠时间不断减少,生活、行为习惯培养被严重忽视。孩子的健康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案例处理过程中,教师并未简单地就事论事,严厉批评孩子,而是对比平时的饮食和行为习惯,挖掘事件背后成因,并以此案为契机,通过分析幼儿家庭教养问题、调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家长及时沟通指导、并尝试在某些问题上达到家园一致,共同引导孩子,从而有效地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下文同)中提出了学前教育要“为儿童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而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人格培养、习惯养成、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基本满足0~6岁儿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对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而要对父母进行学前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必须立足于当前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高效的服务与指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