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落实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落实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2:03 影响了: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情感教育;情感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从教育部颁布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物理课程的三维具体目标看,既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现人文维度的目标。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时代,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有六点,诸如发展对自然界和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体验探索中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这一阵地,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巧妙设计好课堂实验教学各环节,能对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感氛围的:
  一、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全反射现象》这一课例的引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实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根里面插有铅笔的试管,如图所示,把烧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试管中的铅笔,学生发现,在某些角度观察水中的试管时,可看到试管壁好象镀了银一样明亮,但试管中的铅笔却看不见了。当从水中取出试管后,试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铅笔。正当学生大惑不解之时,笔者巧妙地问:“笔为何消失了”?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此时笔者再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样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现象》这个课题引了出来。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一课时,笔者拿了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问学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会不会流出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水难道不会流出吗?此时笔者故作战战兢兢地给学生演示了“水流星”这个实验,学生好奇地发现,在做圆周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尽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却没半点洒出来,“到底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故作深沉的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样用实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分组实验,鼓励学生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同时达到培养团队协助精神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组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个人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合理编组,并设定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教师还应指导各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确定组织者、各项目的操作者、记录者、成果分享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当然各自角色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二)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创造分组实验的机会,如粤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但笔者为增强学生合作机会,也设计了简便易行的随堂分组实验。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的。例如粤教版必修1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求演示的实验,但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在要求学生预习并对实验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三)及时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
  教师要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不仅仅针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这个指标来评价,要把小组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等纳入评价的体系,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更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互相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和互相打分等活动,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三、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新课标倡导加强实验教学,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在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其实能随手取材的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学生的参与感强;实验本身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性教育的因素;实验的成本低廉、易于推广。比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时,叫学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压笔尖,感受反作用力;上《离心现象》时,用半个矿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学生摇透明胶布,感受胶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产生的离心现象;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叫学生自己准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的硬币和同样大小的纸片;上《重力》时,有个演示实验,叫“用悬挂法测物体重心”,笔者就改为随堂学生实验,叫学生自备薄木板或厚纸片或直接就用书本,还有细绳,上课时分组实验……
  四、巧妙设计随堂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一直以来,学生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在探索中既锻炼受挫能力,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除了落实和改进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外,还要多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随堂小实验,创设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如《摩擦力》一课,笔者为学生安排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这个实验,需要两块规格相同的方木块,实验室里只有几套这样的器材,如何找到规格相同,又能被拉动的物体呢?看着手上还算崭新的课本,笔者灵机一动,心里想: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书本,再加上一个小夹子,不就可以被拉动了吗?于是,笔者只需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弹簧秤,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夹子,再利用手头上的物理课本,这个实验就能轻松完成。在设计这个实验时,笔者巧妙地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实验,而做实验的书本又大,故在用弹簧秤拉书本时,有学生把书本拉出了桌面,其中一些敏感的学生担心实验受影响,便把求救的信号发给教师,此时笔者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物体所受摩擦力与其接触面积有关吗?”并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记录表格: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事前并没有提出,因此学生探究的劲头非常大,得出结论后的不可思议的感受和快乐,让整节课充满了感叹和欢笑,这样有意无意间把这节课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轻松解决了,即便这实验让他们少做了几道题,但换回的却是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真实课堂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痛苦,最终导致的恶果就是培养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实现知识、技能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给力载体。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