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猿猴文化与中国人自然观:中国人的自然观
 

猿猴文化与中国人自然观:中国人的自然观

发布时间:2019-07-27 09:30:27 影响了:

猿猴文化和中国人自然观 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关于猿猴的文化,比如英语俚语中有get one"s monkey up(发怒冒火),have a monkey on one"s house(房屋被抵押)等短语,印度的很多宗教都有关于猴子的崇拜和信仰,日本历史中的名人丰臣秀吉被比喻为猴子等。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中国当然也不会缺乏有关猿猴的文化。

有关猿猴的文化是中国人对于猿猴这个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界的看法也就是中国人的自然观的反应。除了猿猴本身的一些特性之外,还会受到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生产力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当然中国早期社会一些自然观和猿猴文化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后来人们对于猿猴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下猿猴在古人眼里有些什么特性。第一点,猿猴在古人眼里是种常见的动物,往往不是什么稀有的神兽,比如作为麒麟的长颈鹿。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人出现文明后是把猿猴作为动物看待的,是一种“歧视”的观点,尤其在强调人的价值的儒家学说影响下。第二点,猿猴都身手敏捷并且具有智慧,但猿是一种数量稀少(在古人眼里)、独居并且远离人世的善类,而猴则是数量众多,群居并且经常骚扰人的同时喧闹、自作聪明和欲望强烈的一种动物。所以很多贬义的成语俗语都是跟猴有关而不是猿(心猿意马是反例),猿是往往作为仙怪或者悲伤意境的象征,唐代柳宗元甚至写出了《憎王孙文》(当然他主要是以猴讽人)。不过后来人们也认识到了猿与猴差别不大,但对于猿猴的褒贬不一依然存在。

我认为中国人的对猿猴的看法和自然观是这样发展演变的:一开始,上古的人们是对于猴子乃至很多的动物和自然界的现象(最典型的是雷和火)是非常崇拜乃至畏惧的。大的原因是古人生产力和认识力底下而产生的“泛神论”、“泛灵论”和“万物有灵”一类的想法。而具体到猴子可能是人们崇拜猴子的强大的生殖能力和矫健的身手,前者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文献中没有太多的体现,但是可以通过各种猿猴抢婚的故事看出来,后者则有很多的表现,比如最早的可信的关于猿猴的描述《诗经·小雅·角弓》诗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就提到了猿猴爬树的本领,而那些本领高强的猴精猴神更加体现了这一点。至于畏惧,当然就是当是人类早期遭受病痛早夭、野兽袭击和严寒饥饿这些苦难所带来的结果,具体到猴子就是猴子对于早期人类的“欺负”了,猿猴可能会偷窃抢夺人们的采集狩猎成果或者伤害人类的弱小个体,再有可能就是人们在狩猎时根本抓不住猴子或者受到猴群的围攻,也许抓到猴子后猴子也不是那么好吃并且很容易就逃跑,无法驯养。这些信仰在古代的发展除了各种以猿猴为原型的鬼神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一些部族将猿猴当作了自己部族的祖先,上升到了图腾的高度。在藏族的《西藏王统记》等藏文文献中,就记载了由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一只猕猴与岩洞女妖婚配生育人类的神话。

到了后来,因为人们的生产力提高和开发自然还有早起统治者为了统治辽阔地域的需要,以及人类对于动物的驯化,动物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成为一种工具,人们开始了对猿猴和自然的客观调查,《山海经》就是这种代表,虽然《山海经》里也充斥着很多神灵或者鬼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了对于猿猴以及自然的一种重新认识,人们不再一味的崇拜或畏惧猴子,而是开始厌恶、喜欢或者利用。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统治者意欲树立对于君主和现实社会秩序的信仰而对原来的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有所打压,比如儒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描述商人事鬼(甲骨文中有“夔”,据说是类似猴子的神仙)周人事天并赞颂周代的人本思想等,这种现象应该最早于周代极为盛行。的这一时期主要是借猿猴的暴躁好动或聪明伶俐等形象来讽刺或赞誉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很多俗语成语,比如教猱升木,沐猴而冠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官方已经不再提倡猿猴信仰,但对于农业经济下生活及其不稳定,多灾多害的劳苦大众来说,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直到今日这种鬼或神的信仰是一直存在的。在周代礼崩乐坏之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提倡小国寡民,亲近自然等一类的学说,远古的泛神论和对猿猴的崇拜更换面目重新出现,主要表现为一些对于修道

和仙人一类的道教学说中关于猿的描述,比如这直接影响了后来明清文人从追求自由的角度认同民间猿猴崇拜并加以改造。不过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同于早期社会的自然崇拜的,而是更加接近于当代都市人对于城市环境不满而想亲近自然的心态。

到了秦汉以后,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文人士大夫都有失意之时,在这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自然环境,不同于神鬼崇拜、客观记录、群众看法和修道成仙,文人开始赋予猿猴以文学意义,往往因为哀伤的猿啼而把猿当作一种凄凉的意象。同时文人们也与平民百姓一样借用猴子来比喻描述评论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另外也是因为官僚制度,人们开始从谐音的角度来赋予猴“封侯”的含义。这种文化主要存在于一些视觉艺术如绘画,奇石之中。但是这个时候随着儒家学说的盛行,猿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儒家学说强调人在自然界的独一无二并且提倡礼教,而猿猴作为与人最为接近的动物,又如此欲望强烈和多动,无疑成为了道德歧视的最好对象。“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上)这反应了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看法,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比早期社会大有提高,这颇有翅膀硬了的味道。虽然这种重视人的价值无疑是与“以民为本”的积极的仁政思想有关,但无疑是在思想上确立了动物的工具地位。从更深的层次考虑,人兽分离观念是人类社会的改造自然能力提高之后的必然结果,西欧封建社会信仰的天主教也是提倡人在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的。所以与其说儒家学说影响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看法,不如说儒家学说就是这种看法本身。

到了唐代,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这些宗教亲近自然和不杀生以及轮回转世的众生平等想法渐渐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下层民众,同时印度的关于猴子的文化也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猿猴以及自然界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到了元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开始兴起,同时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没有出路的文人开始向下层群众靠近,这时的士大夫们开始总结历代以来关于猿猴的文化和看法,创造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气的无疑就是《西游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基本上成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猿猴形象,并反过来影响了民间其他的猿猴信仰,这其中当然有地方信仰为了向全国信仰靠近的原因。孙悟空无疑是中国人对于猿猴看法的集大成:强大的法力反应了古代的神猴自然崇拜,不过人们已经是开始客观看待古代的神话了。反抗封建秩序则体现了佛道的出世隐遁思想,也是文人不愿与政治浊流合作的反应,体现了人们意欲亲近自然的想法。但同时猿猴顽皮顽劣多动的性质也在孙悟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人对于猿猴的看法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人对于孙悟空的看法。但同时程朱理学也在盛行,官方主导的人为尊的想法也大为盛行。同样是市民文化的影响,外加中国人世故心理(鲁迅所谓吃人的礼教,看到人死“毫无恐惧”无动于衷),中国人对待猿猴也越趋功利,猴戏虐猴,残忍的活吃猴脑,剥取猴皮,无不体现了这时期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漠视,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依然广泛存在,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导致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甚至是疾病扩散(非典与果子狸),可以说是毫无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的想法。

近代以来,西方的进化论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以及中国共产党农村干部的教育人们的普遍的朴素认识就是人是猴变的,同是受西方的学术思想影响的中国学者开始重新从一种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猿猴。不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度炒作导致了人们进一步强化了人与自然不平等的观念。到了现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的限制、人民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潮流的影响,当然还有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女生理所当然会觉得一些东西可爱,这在古代中国不是主流的价值观,是被纲常教育压制的),环保主义开始兴起,饮食与商业上的过度开发受到了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强烈抵制,但仍然在广大观念落后的人群和地区非常盛行,典型就是广东地区“四条腿的除了桌子都可以吃”。我比较奇怪的是这些地区往往是有相关的自然信仰的,却在现实中如此对待猿猴等动物。同时在现在由于对于社

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和人们科学素养的增加,人们不会再去主动的进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了。近些年来也开始了对于西游记的解读,然而中国人毕竟受到人情世故思想的影响太深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孙悟空的飘逸与反抗是不可理解和不可达到的。作为伟人的毛泽东当然是个例外,他敢于以猴自比:“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另外古往今来的人兽之别往往又会引申成夷夏之辨,甚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古有“戎狄虎狼之辈”,今有“这些人长相跟猩猩一样,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说法。

古代和民间跟猿猴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我现在选取三个典型的来探讨一下。

猿猴造酒。见于《清稗类钞·粤西偶记》:“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个猿猴造酒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人细致观察得来的,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种自然现象,现代有人认为是猿猴储藏的水果发酵所致。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古人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就赋予了猿猴创造酒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无疑是古人认为猿猴与人接近的最好例子之一。同时这故事又有点自然崇拜的味道在里面,因为记载中对猿酒的评价很高,甚至还有人认为人类酿酒就是从猿猴那里学过来的。不过同时又有记载猿猴酒瘾非常大,体现了人们对猿猴的歧视。另外现今东南亚也有人用醉猴法捕猴。古人关于猿猴造酒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于猿猴的褒贬不一。

猿猴抢婚。下面我引述学者安德明采集的结果:“从前,有户人家,姑嫂俩一天打赌,说第二天捣米看谁起得早。没想到她俩的话被老猴精听见了。第二天天没亮,小姑子先起来,刚到碾子跟前,就被老猴精搦住跑向深山,背到了山洞里。嫂子和全家起来后,不见小姑子,东找西找,始终没找见个人影儿。

老娘见闺女找不着,天天哭得泪巴巴的,眼也快哭瞎了。一年过去了,这天,有只麻雀落在院子里的树上叫了半天,然后,领着老娘一直来到了山洞口。

老娘朝洞里喊了几声,闺女跑了出来。娘俩见面,抱着头痛哭了一顿。老娘见闺女身后跟着俩猴崽子,猜想可能是闺女给老猴精养的。正说着话,老猴精回来了。闺女赶紧把老娘藏起来。老猴精一进洞,就闻出有生人味,闺女只好说了实情,老猴精便让老娘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两个小猴崽子正好害眼病,老猴精非常着急。老娘便让老猴精去弄点胶回来,给孩子治眼。胶熬好了,老猴精又出去找食了,老娘把胶给两猴崽子眼上抹了好几回,把他们引到洞外说:“就在这别动,一会儿干了眼就好了。”然后,拿着老猴精的金碗银筷子,拉起闺女就往家里跑。才跑在半路,老猴精背着俩小猴崽追上来了。老娘赶紧扔下金碗银筷子又接着跑。老猴精拾到金碗银筷子,送回洞里,又回来追她娘俩。快追上了,也到家了。

娘俩回来后,老猴精每天天不亮就带着两个小猴崽来到院里,往碾子口一放,扯开嗓子喊:“舍了金碗银筷子,舍不了猴它娘。”天天这么喊,吓得村上人都不敢起早。

嫂子出了个主意,用柴禾把碾子烧得烫烫的。老猴精又来了,把猴崽子烫得“哇哇”惨叫,吓得老猴精背起小猴崽就跑,回到洞里一看,两个小猴崽的屁股被烫得红艳艳的,没了毛,再也不敢去喊叫了。传说从那时起,猴的屁股就成了红的。”

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女主角——被抢去的小姑子对于自己亲生的骨肉小猴仔毫无怜悯爱惜之心,甚至想出狠毒的办法来伤害他们,而即使老猴精在它的洞穴中善待娘俩,娘俩也是不知道报答的。这体现出一种及其严格的人兽分离观念,就是即使是骨肉至亲,也有照顾生活的人情,禽兽也不该享有人的任何权利。另外这其中的老猴精的强大又体现出远古的自然崇拜,还有猿猴强大的欲望。从古至今猿猴抢婚故事数不胜数,虽然上古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类的传说,但是到了后来都逐渐消失了,倒

是猿猴抢婚生子的故事层出不穷。说明古人对于猿猴的生殖能力印象深刻,也是古人认为猿猴与人非常接近,乃至没有生殖隔离的例证。

母猿护子。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东晋大将军桓温泛舟过长江三峡,部下曾在岸上捉到一只幼猿,母猿沿岸随舟而行,哀号了一百多里地,又奋不顾身从崖间跳入船中,气绝而亡。众人剖开母猿之腹,只见其肠已断为一寸寸。闻之令人顿生恻隐。”这算是比较少见的赞扬猿猴的故事了,然而其中的也是在古人心目中历来形象较好的猿,不是猴,另外故事也没有对捉猿者有任何的批判,只有一种哀婉恻隐,还是体现了一种人贵兽贱的观念。

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

《裸猿》

《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

《闲话“猿猴文化”》 陈宣章

《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安德明

《论猿猴抢婚故事的演变》舒燕

《略论福建猴神信仰从山林精怪向地方福主的演化》黄洁琼、邹春生

互动百科 猴民俗条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