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不忘初心 > 走近"泥人张":《泥人张》
 

走近"泥人张":《泥人张》

发布时间:2019-07-18 09:25:37 影响了: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由张明山创始,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高峰。“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来自民问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色泽简雅明快,匠心独特,神形兼具,栩栩如生,饱受各界好评。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都曾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聚焦“主人公”――张铝      张铝,“泥人张”第四代传人,1942年生于天津,是“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之子。1961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也是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张铝擅长彩塑及装饰雕塑。其作品《工农兵知识分子》获国庆40周年特别奖,雕塑作品有《钢人铁马》、《(时传祥》等;彩塑《阿福》被选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吉祥物,《彩兔》被选为生肖免票原型;陶雕《暮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著有《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大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设计》等。张铝性格温和,身材高大,架着一副颇有深度的金属眼镜,有着朴素严谨的学者风范……这就是张铝教授给记者的印象,初见面时,他就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展示了他珍藏的“泥人张”历代的精品和他自己的代表作。看着橱窗里摆满的技艺精湛的“泥人张”彩塑,张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回忆起“泥人张”的代代传承和他自己的经历。      “泥人张”的缘起与传承      大家都知道“泥人张”是捏泥人的,由张明山创始,却很少有人知道“泥人张”彩塑最初是源自民间的泥玩。   张明山的父亲,原是清道光年间浙江绍兴的一个书吏,后来,丢了官职,便从江南辗转流落到了天津。恰巧住所附近有个烧砖窑,于是,他就根据当地的民俗试探性地取泥塑形,做一些泥玩,烧制,再添绘一点简单的颜色,拿到市场售卖,竟然得到了认可,换回了银钱,于是他就以此为生,落户天津。   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不仅学会了捏塑泥玩,而且经过勤奋钻研,逐渐掌握了捏塑人像的方法,而且手艺达到“对人捏像,谈笑自若,顷刻捏就,逼肖其人”的程度,名声也越传越远。当时,他捏的天津老生名角余三胜以及刘赶三等人物十分传神,得到普遍认可。天津老百姓提起张明山就说“那个做泥人的,做嘛像嘛!”从此,他也得到了一个昵称――“泥人张”。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同年,他的长子张玉亭的作品也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   1949年后,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奉调入京,在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从事“泥人张”彩塑的教学工作。张景祜的任教在很大意义上扩大了“泥人张”传承的广泛性。195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景祜时,极力称赞他的《惜春作画》。随后,第四代传人张铝也来到北京。张铝毕业后也一直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他所教授的“彩塑”课程,还列入了清华大学100多个精品课程里面。现在“泥人张”家族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园,“泥人张”艺术也扩大成了一种社会艺术。 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如今承传了六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正如郭沫若曾题词的那样: “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当代“泥人张”的成长      在家学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张铝进步飞快。高中毕业后,他便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开始了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速写、素描、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史,并深入研究中外雕塑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艺术创作实践锻炼后,张铝又于1979年考上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生,其间得到导师郑可教授、何燕明教授诸多教诲,使他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与记者谈话时,张铝也多次提到了导师对他的种种影响,可见其对导师们的尊重。1981年张铝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代表作有《阿福》、《三女夺牌》、《二玉寻梅》等。同时,他还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曾经几年里,他进山村、上海岛,采风干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了《山村女教师》、《老舵工》等出色作品以及多件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参加了国内外艺术展览会,并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评价甚好。   “泥人张”每一代的传承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第一代侧重肖像人物,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名著,风格趋向静中求动、求变。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的“木兰从军”就是代表作,采用了静的场景,反而给人动的遐想。第二代主要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第三代张景祜则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建国前延续传统风格,建国后经过考察和采风吸收了更多地方的特点,泥人张的题材和材料也逐渐拓宽,艺术取向更趋向于科学和严谨,作品也更有感染力。   作为当代 “泥人张”,张铝有他独特的艺术取向。张铝的彩塑及装饰雕塑,在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及现代艺术营养。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造型简洁夸张、色彩单纯明快、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      “大泥人张”概念      “泥人张的确在变化、在发展。”张铝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无论是“泥人张”艺术的题材、材料,还是艺术风格、空间以及教育方式,当代的“泥人张”都已在传统“泥人张”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发展。   例如,在材料上,张铝的前辈们根本不曾使用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等,而张铝却将这些材料巧妙地运用到了创作中。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他的铸铜作品《钢人铁马》、石雕作品《孟姜女》、喷铜作品《园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师》、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记录下了他不断创新的实践轨迹。 在空间上,张铝还秉承着“取于民还于民”的“大泥人张”概念,将架上的泥人变成大型作品,进入城市空间、百姓生活。   张铝对“泥人张”概念的扩大,还表现在他对外来艺术文化的态度上。他说: “我们不排斥西方,包括现代艺术,只要好的,有分析的学习,不要盲从,这是我希望的。”在他看来, “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张铝的作品,既继承传统又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泥人张”作品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当然,张铝始终坚持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同时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说:“艺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复制,把非洲木雕完全按照一种形式,再造一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再创造,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已有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排斥其他,化合为自己的艺术营养的成分之一,变成另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才能有生命力!”   在谈话过程中,张铝还颇有感触地提到了民族文化的流失,对于现在政府开始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他也感到欣慰,不过还是稍有遗憾,“现在政府已经有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在这之前,我们已经流失了太多。媒体也重视起来了,可相比于那些娱乐活动,关注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话语之间,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艺术本身的热爱已经溢于言表。   除了专注于艺术创作,张铝先生还很热心于慈善公益活动,经常向一些公益组织捐赠自己的艺术作品,比如向儿童基金会捐赠。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为人师长的身份,在教学上,严于律己,同时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   在采访结束时,张铝还展示了几件特别的作品,那就是他的孙子也就是“泥人张”第六代的几幅画和泥塑。虽然只是出自一个孩子的手,但已经能看出其受过家族熏陶的艺术因子。张铝也表露出了对这些带着稚嫩的作品的喜爱以及对“泥人张”会很好地代代传承下去的信心。   再次环顾张铝先生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屋子,看着屋里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我们剩下的唯有赞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