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不忘初心 >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7-18 09:31:50 影响了: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

(一) 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征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 型、O 型、C 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牛亦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粘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症状: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吮吸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泡。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泡,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当水泡病变逐渐愈合,病牛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震颤,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犊牛患病时特征性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防治:

鉴于口蹄疫具有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 1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全场应立即成立口蹄疫防治小组,负责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的遵守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入内。猪肉及病畜产品严禁带入牛场食用;每月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要彻底。

(2)坚持进行疫苗接种。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疫苗注射,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能力。

我国兰州 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并已经使用的口蹄疫活疫苗,其型号有牛羊O 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和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1)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内接种单价苗2mL/ 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肌内接种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2)育成牛。每年接种疫苗2次,每隔6个月接种1次。单价苗肌内注射3mL/头,双价苗肌内注射4mL/头。

3)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内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2发生疫情的紧急防治措施

第一,发现口蹄疫疑似病例时,及时报告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并报告当地政府行政部门和上一级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经确诊后当地政府发布封锁令,立即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禁止该区域畜禽商品性流通,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布置、监督和检查实施情况。

第二,封锁区内的所有家畜包括牛、羊、猪,以及猫、犬、等,其活动都要受到限制。人的 活动也要受到限制,需活动时,应彻底消毒后才可放行。

第三,病畜及易感染家畜尽快屠杀并掩埋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并在疫区内采取以下措施:

在很少发生或没有流行过口蹄疫的牛场和地区,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果断措施,扑杀疫区内的所有牲畜,彻底消毒。

在流行过口蹄疫的地区,如果疫区不大,疫点不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疫区内的病畜和易感动物全部扑杀,彻底消毒,在距疫区10km 以内的地区,对易感动物进行强制免疫。

第四,房舍、地面、系畜桩、墙壁、围栏及其他物体,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喷洒消毒。住处、挤奶房及其他密闭建筑物可用36%的甲醛 溶液熏蒸。

第五,工作用品如胶皮手套、靴子、围裙等,用2%碱液或过氧乙酸液消毒。

第六,受污染的草垛可以弃去表层,余下的用4%甲醛溶液喷雾消毒。

第七,旧草、褥草、粪便等,一律焚烧。

第八,疫区封锁令的解除。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扑杀后,经过1个月的观察,再未发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清扫,由原发布封锁令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同时报告上级政府机关和防疫部门备案。

(二)疯牛病

疯牛病学名“牛海绵状脑病”。1985年首次在英国发现这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具有传染性。

病因:

该病毒通过动物性饲料(肉骨粉)传染。动物性饲料是指以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饲料产品,包括肉骨粉、骨粉、肉粉、鱼粉、血及血制品、乳及乳制品、动物下脚料分、皮革蛋白粉、水解蛋白粉、动物脂肪、油渣、混合油等。现有证据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尤其是牛、羊饲料中添加未经加热处理的牛源性饲料或感染过羊瘙痒病原因子的牛(羊)肉/肉骨粉后,能够引发该病。

症状:

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表现为感觉反常、全身麻痹、体重锐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如恐惧、暴怒、神经质、瘙痒、烦躁不安等症状;3%的病例出现姿

势和运动异常,通常为后肢共济失调、颤抖和倒下;90%的病例有感觉异常,表现多样,但最明显的是触觉和听觉减退。病程为14天到6个月,最后死亡。由于种类不同,病牛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一般为2~3年。

防治:

由于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和预防疫苗,发生本病后,应扑杀、销毁病牛。我国农业部于2001年3月下发《关于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的通知》。只有坚决执行这一规定,不用动物性饲料喂牛,才能最终保证不发生疯牛病。

(三)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后,常常侵害肺脏、消化道、淋巴结、乳腺组织,被侵害组织形成肉芽肿,并引起机体的进行性消瘦。

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养牛都而对结核病控制不严的地区,其流行更为严重。多年来,国内对奶牛的结核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净化牛群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保证了奶牛的健康。

病因:

本病是由于分支杆菌属的细菌感染而发生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菌是牛型结合杆菌,但也有少数报道是因人型结合杆菌感染引起的。

由于本病是典型的慢性疾患,一旦牛群被感染,不易彻底消灭。结核菌感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经口感染。一般认为,排菌的重症病牛是本病的感染源,在比较短的期间内就能感染同舍牛,此病实际上是一种厩舍式的传染病。

流行特点:

病畜时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患本病;在家畜中牛最易感染,特别是奶牛,其次是黄牛、牦牛、水牛。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也可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型菌也可以感染猪和人及其他家畜而使其致病。本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染。交配感染也有可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十几天,长的数月至数年,常取慢性经过,因牛患病器官不同,症状也不同。

防治: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的牛群。

1结核反应阳性牛群

对无结合病牛的健康牛群,每年春季、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检疫,对发现有结核阳性病牛,应立即隔离,病经常做临诊检查,发现开放性结合病牛时,即予扑杀。有病变的内脏或组织器官应深埋或火化。对非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疑似的阴性牛可隔离分群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病牛所产的犊牛出生后吃3天初乳。以后则由健康牛供养或吃消毒奶,小牛应在出生后1个月、6个月、7.5月时进行3次检疫,阳性的必须淘汰,如呈阴性则可以放在假定健康群中饲养。

2假定健康牛群

是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牛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检疫一次,直到没有一头出现阳性反应牛为止,然后再每隔1~1.5年时间内连续进行3次检疫,如3次检疫均为阴性反应即可称为健康牛群。

3加强消毒工作

每年应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当牛群出现阳性牛时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3%甲醛溶液。

4公共卫生

人感染结核杆菌多由牛型结核杆菌所致,特别是儿童饮用带菌的生牛奶而患病,所以消毒牛奶是预防人患结核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为消灭传染源,对牛群采取检疫、淘汰和屠宰病牛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四)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显著的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皲裂。本病在一般养牛地区都可能存在。

流行特点:

副结核杆菌主要引起牛发病,尤其是奶牛、幼牛最易感染。在病畜体内,副结核杆菌主要位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患病牛包括没有明显症状的病牛,从粪便排出大量病菌,也可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被污染的饮水、草料等可通过消化道侵入健康牛;部分母牛还可以通过子宫垂直传染给犊牛。

因本病散布比较缓慢,各个病例的出现往往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表面上似乎呈现散发,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

虽然幼年牛易感染,但其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更长,一般2~5岁才出现临诊症状,特别是母牛开始怀孕、分娩和泌乳是易出现,因此高产奶牛症状较低产奶牛严重,饲料中缺乏无机盐,会促使疾病的发展。

症状:

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顽固性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快。早期食欲正常,精神也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不好,经常躺卧,泌乳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体温常无变化。腹泻有时暂停,排泄物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然后再腹泻,给青绿饲料可加剧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经3~4个月可因衰竭而死亡。染疫牛群年死亡率可达10%。

病尸消瘦,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损害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前段,特别是回肠,肠壁增厚3~20 倍,并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黏膜黄白或灰黄色,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黏膜表面紧附有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湿润,上有白色病灶。

防治:

病牛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症状,因此用药治疗似无意义,预防本病在于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对幼年牛更要注意给予充足的营养,以增强其抵抗力,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如已引进,则必须检查,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

对曾有过病史的假定健康牛群,在随时做好观察,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牛只,每年隔3个月做一次检查,连续3次合格者,可视为健康牛,对检查不合格者和临床症状明显的排菌牛应隔离分批扑杀。

被污染的牛舍、栏杆、饲槽、用具、绳索、运动场,要用生石灰、来苏儿、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或冲洗;粪便,应堆积高温发酵后做肥料。

(五)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其临诊特征为呼吸困难、战栗和天然孔出血。剖检,可见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禁止直接剖检!)牛、马、驴、骡及羊等食草动物最易感染,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的炭疽病已得到控制,但还时有发生。因此,对炭疽的防治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流行特点:

炭疽的自然疫源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包括家禽和野生动物),最易感的是牛、马、羊等,山羊、骆驼和鹿次之;猪不易感染,实验动物和人亦可感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尤其是濒死期的病畜,由天然孔流出的血液,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形成芽孢,污染土壤和水、草,借风尘和水流等因素扩散,若尸体处理不当,皮毛加工运输不消毒,都有可能扩散炭疽杆菌,这是人畜长期的危险疫源。

动物炭疽可以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或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但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由消化道侵入。

舍饲和奶牛场发生炭疽,无明显季节性,夏季天气热,气温高,雨水多,给土壤炭疽芽孢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发生较多,但冬季也可发生,猪油通过饲喂疫区收割的干草或不洁的萝卜、甜菜等。

症状:

动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也有长达14天的。临诊症状,有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牛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

牛炭疽发病时虽有高热,但症状多不显著,往往没有前期症状就突然死亡,如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不振,伴有寒战和肌肉震颤,心悸亢进,脉搏微弱而快,黏膜发绀,间有小点出血等。随着采食停止,反刍和泌乳也都停止,发生中度臌胀、肠道、口鼻出血已及血尿。有时可见舌炭疽或原发性咽炭疽、肠炭疽,在这些部位发生炭疽痈。颈、胸、肋、腰及外阴部常有水肿,且发展迅速。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而发生,致使呼吸更加困难。肛门水肿,排便困难,粪便带血,一般病程10~36小时死亡。

治疗:

牛患急性、亚急性炭疽,如能早期用药杀灭体内的细菌或中和体内毒素,是可以治愈的。 1抗血清疗法

病初用抗炭疽血清100~300mL,一次静脉注射。如体温继续上升,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

注射。

2抗生素疗法

早期用抗生素,以青霉素最好;其他如金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和氯霉素都有较好的疗效。青霉素用量1000~2000单位/千克体重,每3~4小时注射1次,连续3天。磺胺嘧啶按日量为0.1~0.2g/kg体重,分为6次用,每4小时1次,连用3天。如同时用抗炭疽血清,静脉或皮下注射,每次30~40mL,共用100~200mL效果更好。

3对症疗法

根据动物体情况,可采取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解毒,防止脱水。

预防:

对清洁区,遇到牲畜发生不明原因死亡,不准擅自剥皮食用,须经兽医诊断做适当处理。患炭疽病死亡的病牛,需掩埋在距地表2m 以下,但不能靠近水源和河流。

炭疽发生区或在2~3年内曾发生炭疽的地区,每年经行预防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或者无荚膜炭疽芽孢苗,1岁以下的牛皮下注射均为1mL ,免疫期1年。

新建牛场应事前做好调查,确认无埋尸兽墓而后定。

对怀疑为炭疽流行发生的病畜和尸体,经细菌学检查确诊后,立即报有关部门,并封锁疫区。同群饲养的牛,逐头测温;可疑病畜隔离舍专人饲养并治疗,最好是注射抗炭疽血清,治愈后2周,再接种炭疽芽孢苗。

对患畜厩舍要彻底消毒,可用0.1%升汞加0.5%盐酸喷洒,或用20%漂白粉或10%氢氧化钠消毒,或用0.3%过氧乙酸喷雾,密封厩舍可用36%的甲醛溶液或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后用水冲洗,晾干后再放入健康牛,同时要防止鼠害,并采取其他有利于防治传染的办法。

(六)巴士杆菌病

巴士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士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牛急性经过主要是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病,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合并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

流行特点:

本病遍布全世界,各种畜禽均可发病。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渡疲劳、饥饿等因素使体内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而入,经淋巴液如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常可分为败血型和肺炎型两种。

防治:

根据本病的传播特点,平时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减少能降低牛抵抗力的因素,圈舍、围栏应定期消毒,每年可做定期预防接种,可使用牛氢氧化铝菌苗,100kg 一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mL ,100kg 以上的牛mL ,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本病发生时,早期应用高免血清、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好,两者同用效果更佳。对同群的假定健康牛用高

免血清作紧急预防接种,血清可用猪、牛出败二价或牛、猪、绵羊三价血清,做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小牛20~40mL,大牛60~100mL,必要时可重复2~3次。与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连用,可提高疗效。

(七)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道,引起子宫、胎膜、关节、睾丸及附睾的炎症;母牛临诊发生胎衣停滞、流产及繁殖障碍。

因各种布氏杆菌对其相应种类的动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并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有一定的致病力,致使本病能广泛的流行。由于病原菌对人有很高的致病性,引起人发热、盗汗、无力、关节、头和全身疼痛。因此,加强对本病的监控和控制,保证人畜健康是及其重要的。

病因:

牛的布氏杆菌病大部分是由流产布氏杆菌所致。本菌不仅能从损伤的黏膜、皮肤侵入机体,也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其致病作用是内毒素。病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病菌随着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病菌,公牛被感染后精液中也含有病菌,可造成广泛传播。

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病牛直接传染,主要是通过生殖道、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饲料与饮水而感染。

症状:

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多发生于妊娠后5~8个月。流产母牛有生殖道发炎的症状,即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的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物延迟1~2周后消失。如流产不并发胎衣停滞,则病牛康复很快,不影响受孕,但以后还可能流产。如果胎衣停滞,则可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

流产母牛在临床上常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淋巴结炎等。关节炎,常见于膝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触诊疼痛,出现跛行。乳房皮温增高、疼痛,乳汁变质、呈絮状;严重时乳房坚硬,乳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泌乳能力。公牛感染本病后,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防治:

隔离病牛,被污染场所和用具需立即消毒处理。对场内其他牛接种疫苗,如M5菌苗。 1预防措施

在未感染的健康牛群中,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在购入牛只时必须从非疫区健康牛群中选择而且要经过反复的筛查,无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牛才能购入。购进后经1个月左右隔离并进行2次检疫,检疫结果为阴性者方可入群,发现疑似牛只要及时采取措施。

第二,定期检疫。每年春、秋两季对全群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疫,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在健康牛群中检出的阳性牛应该扑杀、深埋或火化。为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可疑的阴性牛可隔离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第三,每年配种前对种公牛检疫,杜绝有病公牛精液流入市场。

第四,犊牛与6月龄注射布氏杆菌19号苗或内服猪型2号苗前应做凝集反应试验,阴性者进行免疫接种,并于1月后检测抗体效价,呈现阴性或可疑者,必须进行第二次菌苗接种,直到阳性反应为止。

2发生疫情后的紧急预防措施

多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牛后,必须将病牛污染的环境、分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的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病死牛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深埋,粪便发酵处理,乳汁煮沸后利用。疫区牛德尔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2个月以上才允许使用。

(八)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不仅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有些沙门氏菌,可以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应引起注意。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都可感染,但牛以出生后30~40天以后的牛犊最易感染。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及流产的胎儿、胎水、胎衣排出病菌,污染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畜,此外,子宫也可染;鼠类可以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成年牛多散发,但犊牛发病后可传播,在群内流行。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好,已及长途运输、疲劳饥饿、内寄生虫、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牛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

成年牛常以40~41℃高热,昏迷,食欲费绝,脉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渐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12~24小时时,粪便中带血块,不久变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片,间有黏液团或黏膜排出,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在1~5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见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粘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怀孕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本菌),一些病例可以恢复,有些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经24小时后这些症状可以减退。还有些牛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的病理变化。 犊牛:若在牛群中有带菌的母牛,则可于出生48小时即表现拒食、卧地不起、迅速衰竭,常于3~5天夭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可以分理处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在出生后10~14天发病,病初体温达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在出现病症后5~7天内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防治: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用犊牛副伤寒疫苗。

治疗可选用土霉素、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呋喃唑哃等并给予对症治疗,如输液,强

心。

沙门氏菌可传染给人,如因吃类病畜和带菌动物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乳制品而发生中毒,潜伏期7~24小时,也可延长到数天,菌数愈多,毒力愈强,症状出现愈早,突然发烧,体温升高,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和严重腹泻。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