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2018中考课外文言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常见失误及对策】
 

2018中考课外文言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常见失误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27 04:30:22 影响了: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失误。研究这些失误,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全面、深刻理解《课标》的基础上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124-02
  
  文言文中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更是典范之作。因此,教好这些文言文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的局限和弊端,以及今天一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理解上存在偏颇之处,致使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入新的误区。
  
  一、教学内容上独树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新课程背景下,《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很明显,《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教师弃工具性不顾,而过分注重人文性的宣讲。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就谈“胆识”、“口才”、“说话艺术”,教《阿房宫赋》竟大讲“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
  其实,只要细读《课标》就能看到,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面对今天出现的这样的失误,我们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讲字、词、句知识和修辞、语法现象以及写作技巧等,又要讲人文性,但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做到在字、词、句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分析字、词、句的精妙。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向《课标》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上只重演说,摒弃讲练
  
  《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对讲授有了敌视态度,更不敢公开谈及“练习”,似乎只有这样,才觉得真正理解了《课标》。更有甚者,甚至简单认为一节课“讲授”、“练习”的多少成了评判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浮华与喧嚣,而失去了文言文教学之本。例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触龙说赵太后》等课文时,让学生自学后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课本剧演完。教师适当地这样做固然可以提高学生上文言文课的兴趣,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历史常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和相对薄弱的文言文功底,加之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够。因此,情境的体验往往成了随意的“戏说”,“课本剧”演成了“活宝剧”,而教师对此一味的夸奖(本意是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又助长了浮躁的学风,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些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有失偏颇。首先,教师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引导、指导、辅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其次,教师只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对自主学习的要旨不甚理解。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核心品质是独立性,即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过程。文言文学习初期,如果有教师的引领,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再次,教师只留意到《课标》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训练,而未领会到不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消除以往语文教学中充斥机械训练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失落,以及创造精神和个性的消磨等。但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盲目地一概排斥、摒弃训练,如果不从这一误区中走出,就会给文言文教学再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而在这方面钱梦龙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感知文意、加深理解,同时还应该给学生必要的练习以复习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言”。“文”共生、“知”“境”结合的课堂。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在教学手段上独尊多媒体,轻视传统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日益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致使文言文教学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不用课件的课堂就是不完美的课堂,在课前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绞尽脑汁,想用声、光、色、图来刺激学生。结果教室成了录像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自始至终被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声音所吸引,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却心中没底。
  不能否认,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直观人物肖像有所帮助,而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十分有限。其实,讲读、板书都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地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现成的预设则恰恰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来左右学生的思想。
  因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应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多媒体与粉笔、黑板、讲读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古老的文言文教学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些许不可忽视的困惑。在组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标》,并以此为纲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情境创设与基本知识训练以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文言文教学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收到《课标》所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仕忠.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审视及反思[J].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9,(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