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蓬勃发展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的成语
 

[蓬勃发展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的成语

发布时间:2018-12-28 04:39:08 影响了:

  昌都俗称康巴,生活着60余万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康巴人。昌都锅庄情奔放,藏东热巴激烈粗犷,芒康弦子优美端庄。牧歌唱不尽昌都美,《格萨尔》说唱得人心醉。这里的文化工作者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使新兴的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后,昌都地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且有个质的变化。作为解放西藏的第一个地方,十八军进驻昌都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工队,这也是西藏最早的文工队。当时队里共有二三十人,配合昌都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群众的好评,还带动了昌都地方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说当时专门由青年人组成一个队,用音乐和歌舞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之前还有一个川剧团, 还成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文工队和宣传队。
  
  瓦寨民间唐卡展览
  
  昌都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应该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1984年)以后,真正得到发扬光大。当时我们举办了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次唐卡展览昌都县嘎玛区瓦寨民间唐卡展览。
  嘎玛这个地方有民间“绘画之乡”的美称。我们文化科专门到那个地方,做群众的工作,借了很多民间唐卡。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群众顾虑比较大,精美的唐卡根本不敢拿出来。我们每家每户地游说,还把七十多岁的民间艺人次仁亚培啦请出来,请他和我们一起宣传。他是造诣很深的一个老画家,群众对他很信任。所以,我们借到了几十幅唐卡到昌都来展出。
  展出的唐卡分为三部分:传统唐卡,就是藏族传统的唐卡卷轴画,内容包括一些佛像、高僧和护法神等等;临摹唐卡,瓦寨村虽是“绘画之乡”,但经过“**”,群众都不敢画画,直到这时才重操旧业,拿起画笔。当时我们请了不少画家去模仿传统的画;新创造唐卡,我觉得那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部分。其中有一幅画给我的印象很深,是关于嘎玛村的,由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艺人绘制。我们根据当时的要求,请村子里的艺人们以唐卡的形式,创作一些反映新生活或者说反映现实生活的画。瓦寨村里有个噶玛寺,是元末明初时建的,当时就跟内地有很密切关系。包括像元朝时候的噶玛拔希。噶玛寺是噶玛教派最初的寺庙。 为什么叫噶玛噶举呢?因为它建在噶玛那个地方。
  
  瓦寨村出画匠
  
  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优美,民间传说也很多,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当时我们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香堆村出工匠,瓦寨村出画匠。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工匠画家?民间传说里讲,香堆村的对面是一座锋利如刀尖的山峰。按藏传佛教的说法,文殊菩萨有两件特别的法器:一个是智慧宝剑,而香堆村对面的山峰正如它的智慧宝剑正对着香堆村;另一个是经书,瓦寨村对面山尖是茂密的森林,山腰却是突出而陡峭的悬崖,形似经书。文殊菩萨是从山西五台山来的,他的智慧宝剑和智慧经书正对着这两个村庄,所以这两个村出工匠和画匠。
  我们邀请画家按传说画了一幅唐卡,尽管表现得直接了一些,但是我觉得它的意义比较大。因为以前的唐卡大部分都是按照比例画的,很少有创作。而这幅是根据这个意境创造出来的,又融合了藏汉两种文化。
  为了使展览发挥效益,我们还邀请了几个老艺人,请他们来做介绍和讲解。这次展览在昌都地区引起轰动,很受欢迎。试想想,十年浩劫后,一下子展出这么多精美的唐卡,不管是汉族还是藏族、本地人或外地人都来看。
  
  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比较注意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方方面面有了比较多的变化。比如做了几次民间艺术的汇演。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后,要求各县都要办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昌都当时有13个县成立演出队,并在1986年搞了汇演。会上像昌都特有的锅庄、热巴、弦子、藏戏、说唱艺术等都进行了表演。这些都来自民间。
  当时整个西藏来讲,其他地区还没有做到每县都成立这么一个业余演出队。所以自治区特别重视,区文化厅专门派了一个观摩团来检查指导。他们观看节目后评价特别高,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活的抢救。
  为了抢救民间艺术,我们组织一批人去各县做调查和普查,抢救出一些濒临失传的艺术。比如丁青那边有个舞蹈叫格萨尔舞。1988年我们去时,知道这个舞蹈的就只有一两个人了,我们把它给抢救了出来,主要内容整理后《西藏艺术研究》上发表过。
  除此之外,还有玛康的“扎年欠木”,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大概有上百万字,因为经费原因未能出版,但我们把它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康鼓报春》
  
  随着改革开放,昌都文化事业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比较好。按照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的精神来尊重传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传统文化有所发展和创新。
  昌都是史诗《格萨尔》流传的主要地方,我们先后给自治区收集了40多部《格萨尔王传》,有木刻本,但大部分是手抄本。再一个是民间文学。当时按照“十套集成”的要求,成立了像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谚语等几个编辑部,抢救了一大批民间艺术。比如说热巴,热巴艺术的抢救、热巴艺术的研究,我们都做的比较好,自治区也肯定了这一点。
  我们文工团有个节目叫《康鼓报春》,在全国荷花杯上得了铜奖,也是西藏第三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获奖节目,上海国际艺术节和成都电视节都邀请表演。这个舞蹈有继承有发展更有创新:首先是以鼓为主,藏族舞蹈中鼓很多,如民间的热巴鼓、宗教上有大小不同的鼓、还有背着的鼓。《康鼓报春》里就把这几种鼓都揉和在一起,通过热烈、奔放、非常激情的鼓点,反映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卖了耕牛买电视
  
  广播电视这方面的发展太快了。电视是1983年办起来的,当时叫收转站,整个80年代电视的发展主要停留在地级和县级以上,乡村根本谈不上。中央召开三区(新疆、内蒙、西藏)会议以后,各县建起电视收转台。现在发展得更快了。
  广播电视的作用你到了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后才能体会到。中央对此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三区”会后,昌都建起80多座乡一级收转站,基本上由国家投资。1990年四十大庆,又建了一批项目。现在,广播电视已到乡村一级,很受群众欢迎。通过广播电视,群众更新了观念、解放思想、了解信息。原来这边群众的生活是念经、劳动、睡觉。有了电视后相当一部分就改变了。很多人愿意看电视,娱乐也好、信息也好,或者得到教育,认识比较多。
  昌都地区第一个电视村是丁青县丁青村,群众都买了电视,其中一户他把耕牛卖了,买了台电视机。对农民来讲,耕牛是生产的命根子。他舍得把这个主要的生产工具卖出去买电视,如果仅仅是为了娱乐,我想他不可能。娱乐当然有, 但从中可以得到信息,找到致富门路。电视本来是可以创造财富的。
  电视影响很大,尤其在稳定局势方面。前段时间放关于十一世班禅的纪录片,当时大家包括很多老百姓对到底是真班禅还是假班禅.是不是通过传统宗教仪轨来进行,大家都有想法.电视转播了金瓶抽签的实况,群众认为党和国家确实是尊重藏族传统,按宗教仪轨,是从金瓶中抽出来的,大家都心服口服,而且认为这确实是班禅,这个作用你再怎么派出多少人去做思想工作都不如它。
  现在昌都能收看34套节目,整个市区内都已联网。我们自己办有三套节目:第一套是昌都新闻,包括气象预报,有时候插播广告、点歌、一周要闻等;第二套和第三套主要是把好的片子录了以后播放。
  
  广播电影建设
  
  昌都广播转播台建于1955年,经过近50年的建设,现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有线、无线广播大中功率发射网。现在,昌都大部分地区都能收听到西藏或全国的广播节目。在基层广播作用很大,不容轻视。现在重建设、轻管理,建了很多,能发挥效益的不多。昌都这几年做的比较可以,我们的人经常下去维修和指导。
  昌都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加紧建设,1989年开始到现在,土建基本上起来了,整个装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由于昌都还存在一个方言差别的问题,尽管都是藏族,拉萨语和昌都话差别很大,所以中央很重视此项目,昌都广播电台由国家投资,自治区和地区配套,天津、四川、重庆对口援藏,总投资1000多万,今年就要动工兴建。
  昌都电影公司始建于1957年,现在已有各级电影公司和各县、乡放映队、点300多个,发行和放映系统比较完善。包括广播转播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在内的昌都广播电影电视中心,已成为繁荣昌都文化事业的重要国家职能部门,有各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100余人,其中80%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2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