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方县主导农业产业【大方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思考】
 

大方县主导农业产业【大方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14 04:37:47 影响了:

  摘要大方县2000年前属国家贫困县,2006年已基本脱贫,开始致富奔小康的“二次创业”。分析大方县农业结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制约因素;对策;贵州大方
  
  大方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东与黔西县毗邻,南靠六圭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那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西北部与毕节市相连,东北抵金沙县。东西长86.2km,南北长85.2km,全县面积3 546.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境内最高海拔2 285m,最低海拔796.5m,相对高差1 488.7m。大方县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明显。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相连、雨热同期,有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雨等灾害性天气。全县属中山地貌类型,因海拔较高,地形切割严重,整个地面崎岖复杂,垂直高度变化大,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十分明显,由于热量分布不同,造成生态环境异样,给种植业带来强烈的地域性和严格的季节性影响,立体农业结构十分明显。2000年前属国家贫困县,全县有36个乡(镇),农业人口92万人,耕地面积5.67万公顷,其中绝大部分是山地,属典型的山区,2006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5kg,农民人均收入1 250元。全县已基本脱贫解决温饱,正全力以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向致富奔小康的“二次创业”目标迈进。
  
  1现状分析
  
  在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行耕地经营大调整,山地资源大发展,庭园经济大改造的基本思路。目前,以烟草、畜牧、辣椒、蔬菜、林果、天麻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农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1.1抓好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初,大方县粮食作物种植单一,复种面积小,未能充分利用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粮食总体产量低。基本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2种粮食作物面积约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80%左右。大季作物收后,耕地基本是冬闲。1993年人均粮食236kg,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县委、县政府解决温饱问题的有关精神,农业部门下大力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制定了运用农业适用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方案,大幅度增加了全县粮食产量,加快了全县脱贫、解决温饱问题。具体措施是:一是扩大小麦、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把冬闲的耕地面积种上,小麦面积由原来的1.2万公顷,扩种到2006年的1.64万公顷,增36.7%,马铃薯面积由0.6万多公顷增至1.093万公顷,增82.2%;二是采用玉豆宽窄行分带种植,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黄豆种植面积,由2.867万公顷扩到2006年的3.867万公顷,增34.9%。同时,又扩大了胡豆、红苕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2006年全县人均粮食达385kg,超脱贫线35kg。
  
  1.2抓好经济作物内部结构调整
  各乡镇以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特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出效益高、适宜地方种植的烟叶、辣椒、蔬菜、天麻等高效经济作物。2006年全县种植烟叶约1.067万公顷,占全县耕地18.8%;种植辣椒0.313万公顷,占全县耕地5.5%;蔬菜0.16万公顷,占全县耕地2.8%;天麻76.67hm2,占全县耕地0.12%。大方县是英美公司的制种和烟叶种植基地,是全国主产烟叶县之一。大方辣椒品质独特,辣香适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出口新加坡等国,近几年面积逐年扩大,价格不断上涨。大方天麻的品质更是独特,同品种在其他地方种植,其品质远不及大方种植的天麻,故大方天麻有名。同时,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世行项目等工程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林果、药茶。
  
  1.3突破性发展畜牧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方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重点和突破口抓紧抓好。2006年出栏生猪同比增长8%;出栏山羊同比增长5%;肉牛、家禽、禽蛋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同时,各乡镇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畜产品的价格基本稳定,农民增收有保证。2006年全县畜产品收入达2.3亿元,同比增长0.3%。目前,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
  
  1.4全面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大力抓好种子工程的实施,突出优质新良种的推广。2006年全县推广优质稻面积0.286万公顷,占全县水稻面积的90.3%;推广杂交玉米种1.2万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推广优良无性繁殖天麻种0.6hm2。烟叶95%以上都是特优种,蔬菜90%以上是优良杂交种,生猪、家禽等优质品种改良有突破性进展。
  
  1.5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县委、县政府围绕六大支柱产业,狠抓农业“龙型”经济,并把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重点。全县建有豆腐皮厂、豆棒厂、酱油厂、辣椒调味加工厂、牛羊肉加工冷冻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发展养殖大户1 200户,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民的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新格局。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年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60%以上,农户出售农副产品现金收入在1993年229元基础上,增加3倍,达到900多元。
  
  2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2.1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
  一是立体气候明显,扩种作物受限。境内部分山脉属南北走向,切割深,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不宜种植小麦、胡豆、油菜等作物。二是灾害性天气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境内3~4月常有倒春寒出现,造成水稻烂秧、包谷烂种;9~11月常有秋绵雨,影响秋季作物的成熟和收获,甚至引起已收作物霉烂,还影响夏收作物小麦、油菜播种;5~8月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玉米、水稻大幅减产。再就是干旱、冰雹、暴雨等有的年份出现,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三是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有30%的耕地受冷、酸、砂、锈、坡等因素的影响,土壤肥力较低,对扩种和提高作物产量影响很大。四是农民中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还没彻底消除,很难形成互相帮助、共谋发展的整体合力。五是基础建设滞后。部分乡村的公路、水电、通讯等还不够完善,有的甚至缺项。六是信息落后,使缓慢动作的山区经济难与外面快节奏不断变化的大市场相适应。
  
  2.2持续过低的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持续过低,农业生产资料持续上升,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农民增收渠道过于狭窄,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及农副产品转化率还很低,多数为自给性生产,而为社会提供商品换回现金收入的比重不大,这种收入结构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很差。
  
  2.3市场发育不健全
  近几年全县农业商品率为45%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地批发市场很少,农村中介组织的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市场的制约,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不知所措,靠直观感受,看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一哄而起,造成滞销;靠政府号召什么就种什么,一种就多,农民遭受损失。事实证明,市场流通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
  
  2.4农技推广队伍不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的载体。多年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全县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保障措施不力,人员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3.1拓宽思路抓调整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把结构调整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同时,坚持“种养有基础、发展有潜力、产业有特色、市场有前景”的原则,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要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小而全”“大而全”自求平衡的结构,跨出小农业圈子,着眼大市场、大流通。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对已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要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要广开思路,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要依靠自身力量,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广辟投资渠道,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国家要加大对大方这类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在西部大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种子工程、产业化项目的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突出特色搞调整
  分析大方县的优势在山、在水,特色在绿色,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在巩固提高烟草业、辣椒业和畜牧业的同时,全面发展包括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等在内的绿色产业,尤其要突出抓好目前有广阔市场的高山反季节蔬菜、优质特色水果、优质药材(天麻)、猪栏带沼气以及牧草业的开发和发展。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走“特色+品牌+规模创收益”的路子,使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地推进。
  
  3.3产业经营带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加工型、流通型等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延长产业链,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这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方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居多,加工规模小、工艺落后、品牌不强、效益低下,这些已成为制约大方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遵循市场引导、加工牵动、基地支撑、利益衔接的思路,强力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流通企业群体的建设。在新的形式下,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要进一步抓好如下环节: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选准农业开发项目,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素质、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三是要加强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四是要以利益为纽带,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处理好农民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实践证明,企业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推进产业化经营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扶持和推广,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良性发展。
  
  3.4依靠科技促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期内由提高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希望不大,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困难很多。在资源相对丰富的贫困山区,实现农民增收,只有依靠科技,深度开发山水资源,全面提高农村的综合效益,使农村的资源优势在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增加收入。要加快实现科技兴县战略,对“优质良种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温饱工程”和“四优工程”(优质杂交猪、优质杂交玉米种和杂交水稻种、优质辣椒种、优质天麻种)切实抓出成效来,使科技进步粮食增产的效率有新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特殊作用,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尽快做好定性、定编、定员工作,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技推广单位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改进推广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壮大自身实力。
  
  3.5开拓市场保调整
  市场是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媒介,也是实现产品增值的载体。一方面,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地调整,否则造成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农产品的保证作用。针对大方县的实际,在坚持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加工产业的同时,要狠抓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构筑完善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这是农民销售农产品并接受市场的快捷渠道。二是积极培育和支持多样化市场主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农产品营销,鼓励发展辣椒、天麻、蔬菜、畜产品等专营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大户、专业协会、联合体、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大力开辟外地市场,开展农产品直销业务。三是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优质优价。四是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库存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等业务,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建议国家对贫困山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标准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以保证贫困山区结构调整高效、健康运行,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尽快跟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