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巧用教材之“点睛”术] 课堂点睛九上英语答案
 

[巧用教材之“点睛”术] 课堂点睛九上英语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0:24 影响了:

  摘要巧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用活教材的三个方面:扣住课文个性化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实际、自主调整授课篇目。并用形象的“点睛”一说以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材 点睛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它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因此,如何驾驭好它、使之成为手中的“法宝”,一直是教师们不懈探索的高境界之一。人们常用“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之生动有力。笔者以为,教学中也处处存在着“点睛”之术。就拿初中教材来说,文体多样、主题纷呈、写作特色各领风骚,倘若教师每篇课文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费时费力,工程浩大;反之,如能细致分析教材体系,入微调整课文重点,真切了解学生状况,那么,挥毫之间必定不乏“点睛”之笔,笔者称之为“识‘龙’点‘睛’”(“龙”,即指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巧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以下几个方面是最值得关注的。
  
  1扣住课文个性化特征
  
  每篇课文的个性化特征,成为教师决定课堂教学重点的抓手。所谓个性化特征,首先是指文本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初中教材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文学体裁划分则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每种文体(或体裁)的特点是最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应是重点关注的教学任务。就拿记叙文来说,它涵盖了记叙六要素、记叙顺序、描写特色、语言风格等;而说明文则涵盖了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有时同主题类的课文表达方式可以完全不同。以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为例: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但五篇课文中,一篇小说,两篇诗歌,两篇散文。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知晓、理解这三种文体的特点。笔者发现,对初中生来说,建立稳定而清晰的文体意识较为困难。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文体概念对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培养良好的鉴赏能力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刻的“点睛”非常重要。
  其次,个性化特征也指文本中语文知识技能的独特使用。例如:字、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的独特魅力;标点的不凡作用等等。再则,每篇课文都有突出的写作手法,它们也是必须“点睛”的个性化特征。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是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自然界的奥秘。每篇课文也都呈现了自身的写作“奥秘”。《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有一个副标题:“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扣住这个副标题,可解析文章的选材特点;《旅鼠之迷》分列要点说明的方法和人物对话的方式是文章的两大亮点,教师可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而《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一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必点之“睛”。在语文教学领域,现今最常听说的一个词就是“语文味儿”。这指的就是语文学科特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个性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扣住课文个性化特征,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2遵循学生身心实际
  
  课堂上,教师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主体”这根轴。当学生拿起课文阅读,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对不同的学生(指知识基础、个性情感、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来说,体验是不一样的。学生初始体验的不同,决定了教师“点睛”之笔的差异。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设计两个甚至三个教学切入口,以适应不同程度、背景的学生。以鲁迅名篇《孔乙己》教学为例:第一种是从孔乙己出场几次这一小说情节入手,导入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这种较适合学习能力中等或偏弱的学生对象;第二种是从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导入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这种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象。此外,课堂上相机设置“点睛”处也尤为重要,这是更人性化的手段。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倾听;二是细看。
  当学生初读文章后,会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段落和语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最喜欢”,也就是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于是抓住某些他们共同最喜欢的句、段,让他们读读、议议,营造出乐学的课堂气氛。然后,将他们“最喜欢”的句、段作为突破口(“点睛”处),引导他们进入更深、更广的分析。除了倾听“最喜欢”,还倾听他们的置疑。有些文章涉及较专业的知识,有些则有较深远的创作背景等等,而课前预设往往不一定命中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只有倾听之后,才有了共同集中有效的话题。此时再结合课前预设教学方案,找到最佳“点睛”位置。所谓“细看”,是细看学生的圈划批注。学生的圈划批注能客观反映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例如:学习八年级课文《外婆的手纹》,学生的圈划主要集中在直接概括外婆品质的语句上,一些不直露但蕴涵深意的句子均没有圈划。由此了解到学生对外婆的形象没有完整把握,更不要提有深度的理解了。于是及时调整方案,先引导他们朗读一些忽略了的重要语句,像第17至20段,其中的“泉、鱼、水仙、云朵和月光”均是在前文中出现过的,引导学生思考反复出现在有什么作用呢?再联系“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和“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两句语句,体会作者用形象的物像细腻地传达出缅怀外婆的心境和让外婆的美德永不失传的深意。然后深入分析。可见,光有教师的识“龙”和预设的“点睛”笔显然不能顺应学生的需求。机智应对课堂动态生成,也成为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 自主调整授课篇目
  
  有了以上两方面的“点睛”思想,教师使用教材的灵活性大大增加。用教材教和用课文学,已经成为师生的共识。大家都知道,上海二期课改后新版的语文教材篇目数量惊人,虽试点后几度删改,仍让教师“赶”得匆忙。其间每个单元虽有二至三篇自读课文,但自读课也是需要教师花时点拨的,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将一些课文中的精髓讲透,不能举一反三。因此,教师本着实现文本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自主调整授课篇目尤为重要。以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为例: “爱在人间”主题有五篇课文,可根据作者背景、课文写作特色、文章感染力等等方面,确定精讲篇与自读篇、分析理解为主或读写结合训练为主等。《笑》是著名作家冰心的名作,且寓意深刻,学生理解有障碍,理应作为精讲篇;《小巷深处》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冲击力的佳作,其平易的思想教育意义渗透感强,且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概括内容、梳理事件能力的绝好机会,所以也列为精讲篇;而《与爱相约》在叙事方法上很独特,就列为自读课文,且以记叙顺序的改写为主要教学手段;《哦!冬夜的灯光》列为自读课,且以自主圈划批注为主要方法;《为我唱首歌吧》一文,通过布置两个思考题作为学习内容,不在课堂用时。这样,第一单元用五至六课时可完成。可见,教师在细致了解分析每篇课文之后,可大胆制定个性化教学进度计划,以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状,这已在上文第二“点睛”术中详细提到,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是相当必要的,如何准确、灵活地把握教学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当然,“点睛”的前提是识“龙”。教师对文本应潜心钻研,达到如“庖丁解牛”之境界,唯有如此,授课过程才能左右逢源、驾驭自如,鲜活的课堂也就应运而生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