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道德调适]调适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的方法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道德调适]调适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1:40 影响了:

  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发展的一种极端心理,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困境已是迫在眉睫。本文试图从教师的工具性与人性、人性与神性两个角度来分析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从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具性 人性 神性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职业倦怠一词,用以描述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非正常状态。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首次将它运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于特指那些助人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从而产生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①很显然,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付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疲惫感和消极失败感,是教师伴随着长期的高度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不负责任,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时常伴有身心疲惫感、以及个人的低成就感等等,并且易激怒、焦虑。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也使一些心理脆弱的青年教师付出生命的代价。到底是什么诱因造成如此的不幸的结果呢?笔者试图做以下分析。
  
  1我们是机器还是人
  
  1.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促使教师工作量的加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大,幅度不断扩展,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全社会都把教师看成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等角色。这一切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教师深感自身素质低下,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且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及知识方面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由此产生的精神负担和紧张焦虑也是在所难免的。
  1.2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教师成为追求分数的机器
  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未能全面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地区,所以注重升学率以提高自身声誉的学校依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学生的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分数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缺失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乏味。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厌学情趣的产生。久而久之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无所适从。
  
  2我们是人还是神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教师形象尤其是道德形象集中在师表形象上。“为人师表”被作为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被提升到极点,成为传统教师形象中最耀眼的一道光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和浸润,古代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践仁之性、安贫乐道,力求达到圣贤境界成为人皆仰止的道德主体――仁人君子。这种将教书与育人、正人与正己并重,以自身道德主体完善与挺立来垂,赢得了崇高的职业尊严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示范作用。然而,这种过于伦理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也有自身缺陷,它彰显了“师”的一面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一面,弱化了教师作为“道德人”以外的其他角色。一般社会成员扮演着“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而教师往往只是作为一个“道德人”的角色浮现在社会生活中。教师既然也是人,也有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也需要衣食住行来满足其肉体需要。人如果不能作为自然生命的载体而生存,何谈意义?所以说,活着也是一种意义。但是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的现象在大部分地区还长期存在,随意拖欠教师工资、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某些职业的高薪水更显得教师的那点“救命稻草”是微不足道了。这无疑加剧了他们心理的严重失衡。打开我们老师的心扉,人们就会感觉到他的悲哀、忧伤、恍惚和痛苦,为了被社会所接纳,为了完成社会的重托,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甚至牺牲自我。不管社会为了充分利用、实现教师的工具价值而赋予教师多么动听、辉煌的称号,大多数教师仍旧不过是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已。在其实现生命的延续之际,顺便为人类和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而已。②这种见解是多数迷茫不堪的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在教师身上的投影。处在此中困境的人们不禁对此呐喊:“我们到底是谁?”
  
  3 我们到底是谁
  
  “我们是谁”也许成为当前教师面临职业困倦最有力的呼喊,为解决这个呐喊,笔者试图提出两种途径来给处在此困境中的人们打开迷津。
  3.1给教师减压,实现由“师”向“人”的回归
  认可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首先,教师是人而非圣贤。教师总是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生活在普通人当中,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师是人但不是“完人”,他虽然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楷模,但他同样也会犯错误,也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确立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并不是对教师职能的淡化和对教师要求的放松,而是要求教师以平常人、平常心,深入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成为一名模范公民。
  其次,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一个职业就不可避免的带有谋生职能,教师作为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他的脑力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应当支付给教师同等资格的比其他职业更有利的工资,应保证教师本人及其家庭的合理的生活水平,并且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方便条件。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使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经济关系,教师以教育教学这样一种特殊劳动来获得等量的经济报酬,所以教师有权获得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实现由人向师的提升
  教师因经济回报太低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专心于教学及由此产生的职业困倦都是有悖于教师职业规范的。然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却具有基本的人性基础,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只有最基本的生理安全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精神的追求,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界定,他把人的境界界定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使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面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他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自然境界是非道德境界,功利境界是不道德境界。觉解意味着教化,道德品质不能仅停留在功利境界,而要超越功利境界进入道德的境界。我想这与加强教师的德行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教师的德行培养可以使教师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目的的品质,使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潜能的品质。教师德性将不仅维持教育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教师克服其所遭遇的伤害、诱惑和涣散,在对教师善的追求中形成他们的精神支柱。加强教师的德行培养将磨练教师在履行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志,同时化为行动的体验和态度。当教师人性中的德性充分挖掘出来以后,德性中的道德光辉充分展现以后,就可能散发出一定的神性光彩。
  望的最高境界是望眼欲穿,听的最高境界是听到无音之音,那就是心声;看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心;说的最高境界是说无言之语,那就是天籁之音;教师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需要“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从有始来,到无始去;从看教育是教育,到看教育不是教育,再到教育是教育,这就是我们教师对教育的最大贡献。③
  
  注释
  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02.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