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探讨与思考|高中历史新教材
 

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探讨与思考|高中历史新教材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6:28 影响了:

  摘要: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以“新文化运动”为例,从教材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对史学研究成果的汲取两方面就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教材;探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30-02
  一、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使用效果的总体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编写体例来看,新教材以文明史为主线构建学科体系,在突出政治史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内容;从实践效果来看,该体例虽然超越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有水平,具有成人化、专业化倾向,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有一定前瞻性的,反映和跟踪了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方向。新教材更侧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历程,更注重民主意识、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类文明的薪火传承,在学生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内化伦理上,比旧教材更具优势,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健全人格。但新教材也有不足,如几个版本(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的教材难度深浅不一;教师较难驾驭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对教材资料也很难取舍。此外,岳麓版内容偏深,出现了“因行称义”、“因信称义”等理论性很强的概念。
  二、对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深入探讨的着眼点
  笔者认为,在深入探讨新教材时,应牢牢把握历史教学的功能,即让人反思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从中获得做人的历史智慧。历史教材要实现其教学功能,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教材要真实、客观、详细地描述历史。历史教材的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是学生正确认识过去,获得真知的前提,只有做到这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强调的功能、规定的性质才能实现。因为只有详细、真实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学生才能明白其源头所在,才能在“神入”历史的同时,真实地感受历史,客观地反思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结论。所以,客观真实,多细节、少结论的历史叙述,更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要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历史科学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有新的史学理论与观点提出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因此,教材要及时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新内容和新成果,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两点,下面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就高中历史新教材作一探讨与思考。
  三、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探讨
  1.关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笔者仔细阅读了四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发现编者就“新文化运动”的叙事差别不大,教材内容绝大部分是对支持派人物的描写和分析,几乎没有反对派的言论与观点。因此,教材的“一边倒”态势本身就违背了历史叙事的客观真实性。
  所有版本教材的叙事模式都相同:从背景分析到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接着是运动的兴起,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言行、著作和活动交代得非常详细。鲁迅的“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的激进观点得到编者的一致肯定,而那些批评鲁迅过于否定历史、被编者冠为“顽固派”的观点却毫无提及。显然,这种缺乏辩证思维的叙事方式与老教材相比没有多大改变,新教材并没有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事实上是有关研究显示,“顽固派”在思想上并非顽固。
  新教材的这种叙事方式其实与长期墨守的编写理念有关,即对历史“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描述,过于强调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的一面。如在双方争论中,陈独秀就采取了一些不民主的论辩方式。而所谓的顽固派,黄侃、严复、林纾、吴宓、章士钊等人的思想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保守——黄侃曾留学日本,严复曾留学英国,吴宓留学美国,章士钊留学日本和英国。这些“顽固派”对西学的了解丝毫不亚于陈独秀等人,他们中的有些人还翻译了大量外国原始文献,如严复的《天演论》、《法意》和《原富》。他们被指责为“尊孔复古”,其实这仅是一些知识分子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而已。就因为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而被冠以“顽固派”的帽子,这就有点失之偏颇了。不少知识分子反对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反对向西方学习,而是在怎样学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2.关于对史学研究成果的汲取。教材编者理应时刻留意编写内容的研究动态,而从新教材的某些内容来看,似乎仍很欠缺,个别观点还略显保守与滞后。如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从史料来看,胡适与李大钊不仅有着较好的私人关系,而且有着共同的群体认同,他们都认为自己属于与旧势力相对立的“新舆论界”,他们都提倡“社会主义”,而当时代表北洋政府的“安福系”也大谈“社会主义”,而且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胡适为将自己与“安福系”相区别,于是作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而李大钊则认为不应放弃宣传“主义”的阵地,这便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由来。可见,这一争论的实质并非不同意识形态间的论战,而是新文化阵线内部的分歧。然而在新教材中,胡适与李大钊纯粹成了“敌我”关系。又如,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而岳麓版教材只谈其正面影响,而对其在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上所存在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片面认识则并未提及,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新文化运动已全面否定了孔子,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重新提倡儒学?还要办“国学院”,甚至在国外大办“孔子学院”?到底应怎样评价孔子?产生这些疑问的原因就在于编者没有客观呈现史实,也没有及时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四、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
  每次新教材的使用都会引起一番争鸣,这是自由学术氛围下的必然现象。对新课标和新教材不足之处的研讨,其本身就是宽松学术氛围的表现,这不但能促进学术进步,而且能为完善和修订新课标反馈信息。只要我们按照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综合各版本教材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并结合科研成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就一定能用好、用活教材。
  1.对教材进行审视与整合。教师应在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历史问题,详尽构建相关知识,充分认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其是否客观、合理、辩证。教师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与教材观点不一致,要组织学生搜集史实,支持师生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尊重客观史实,去掉琐碎的、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和不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寓教育于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2.教师应确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优化教材。用教材教是教师的职责,完善教材也是教师的任务,这是新课标视角下教师应具备的教材观。
  3.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据统计,四种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例都有较大增加,如资料分析、教材编写、法庭模拟、社会调查、人物采访、航线设计、图片收集、歌曲歌唱等。由于探究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要积极实践探究性学习新模式,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如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还可阅读、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著作、报刊、网页等。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用好新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再创造,例如,分析教材体例是如何组织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叙述的、历史现象是如何分析的,甚至根据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对编者的某些认识来一次“质疑”,这不但为学生树立了不迷信权威、书本,遇事独立思考的榜样,而且构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