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新新精神] 信息技术老师 女生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新新精神] 信息技术老师 女生

发布时间:2019-04-18 04:37:45 影响了:

  摘要: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要求学生能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合理使用教材,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结合生活设计综合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等创造性学习方法,用评价来激励学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创新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却很弱。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是制约学生创新的最大阻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重大主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举措。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更加巨大和不可替代。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刻理解新课程本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创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当今各国关心的重点不仅是科技研究能力,更关心的是技术创新能力。据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上比较扎实,但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上与时代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为在创新能力、创新目标和创新人才的品质上都十分缺乏,因此,我国原创性成果少,模仿性创新成果也不够。
  时代的要求折射到我们教育领域,就更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总共提出了五个要点,其中第四点为: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以掌握知识和操作为重点,而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二、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本成为课堂的根本,教材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学从教材出发,又回归到教材,师生沦为课本和教材的附庸和奴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教材的实质认识出现了新的转向,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材观,才能避免僵化的教条主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很快就会出现不适应时代的地方。这更加要求教师能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对教材正确进行取舍,科学利用。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补充,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改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思想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也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更为重视,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为有利。
  具体到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创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思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要是开放性的,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能够具有不断探索新的结论、新的思路的意识,突破思维的封闭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只有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创新的激情。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创新精神的养成也很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以“听课、阅读、记笔记、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公民,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是创造性学习,其目的在于,在设定的问题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实践等途径,在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探究学习不仅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挫折、失败与成功,而最突出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把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活动设计
  和其他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对实践上的要求更高。因为课堂上的时间限制,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往往只能设计一些比较小的、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任务。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基于对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考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家庭、学校、社区当然也不例外。人为割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信息技术就只能沦为一个简单的工具。如果教师能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设计课外综合活动,开放的环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的热情。
  六、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用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并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信息技术的评价也是这样,目前部分省市实行的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初中毕业考试,虽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是通过网络软件来进行测试,在形式上较传统考试有了很大区别,也便于信息技术教师操作,但可以说,评价的内容还基本上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工具的掌握上,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热情,无法达到激励和促进学生提高的目的。教师必须改变以考试结果定成绩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合理地使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既要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让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创新的催化剂,而不是成为学生的紧箍咒。 信息技术课程从传统的“工具论”的电脑课发展、演变而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更要能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和决策的水平。只有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本质,才能将学生培养为符合未来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