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调研思考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精选多篇)]
 

调研思考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9-06-04 15:03:59 影响了:

第一篇: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xx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

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xx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xx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张纲一号地块、利民北路上市地块、福利院周边,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拆迁无法进行,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无法开发,影响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国务院《条例》、省建设厅多次发文,要求在发放拆迁许可证前必须保证足额资金到位,严禁拖欠拆迁资金。而我市由于资金不及时到位造成拖欠拆迁资金4600多万元。在资金的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关于加强政府投融资执行能力建设的意见》先公示后审核的内容,违背《条例》精神难以操作,与被拆迁人签订的协议是一种民事行为,一但签订就生效,审核根本没有意义;二是每份拆迁协议由融资办先审核实际上根本行不通,这些从制度上又制约了拆迁工作的开展。

五是相关部门对拆迁工作没有真正的理解,增大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做好房屋拆迁工作,核心是妥善处理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始终把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调查、评估、核实,依据相关政策,经市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各区域拆迁的补偿实施意见,最终由市领导批准实施。然而有些人认为,我市的拆迁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标准过高,把拆迁补偿标准比作一张桌子,老百姓的破桌子通过拆迁补偿了红木桌子,还另加贷币,还有人甚至认为目前的城市建设债务是由于拆迁造成的。这些言论都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些言论误导了领导的决策,挫伤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必将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社会的不能和谐稳定。扪心自问,老百姓配合我们拆迁工作,举家搬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它牵动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切身利益,牵动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牵动着他们的思想情绪,他们为**的城市建设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更何况我们对被拆迁人各项补偿是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的,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在货币补偿上只有低于市场价,没有准确反映市场价值。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拆迁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对拆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研究不够,科学创新的方法少;重拆迁轻安置,安置的路子不够宽,没有统筹协调好拆和安置的关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路子不宽、方法不多。

(三)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城镇房屋拆迁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认真总结拆迁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完善拆迁补偿和安置经验办法,使之更加符合市情和民情,更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拆得掉,尽可能减少政府拆迁成本。把安置好被拆迁群众,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作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化解城市建设拆迁中的难题,不引发社会矛盾,努力实现“平安拆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1、科学制定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拆迁政策的完善和到位,对于确保拆迁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信访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关于市场化评估的规定、关于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方式选择的规定、关于被拆迁房屋承租人补偿安置的规定等,是对拆迁群众补偿安置中的重要条款,我们必须尽快出台与省条例、物权法相配套的拆迁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化评估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消除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的市场价差,真正做到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相结合,把补偿安置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给群众。同时拆迁政策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出台保障性政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某些经济收入低、房屋面积小、补偿金额少的被拆迁人,仅按现行的拆迁政策,是很难保证他们起码的生活居住条件,可以提高低限标准人均享受面积或提高低限标准的补偿标准。对确实无力购房、符合条件的应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保证这部分人的栖身之地。

2、提供多渠道的安置途径。针对我市存在的安置房建设滞后引发的尖锐矛盾,当前要求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安置房的问题。省建设厅要求“最大地减少在外过渡户数和过渡时间”,也是**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新**”的迫切需要,为使群众安置得到根本解决,首先要集中资金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政府统一协调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确保向群众承诺的安置区能及早交付安置。其次对一时无法开工建设的安置房,采用招标购买普通商品房的方式落实安置房源。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各房地产均有一定的现房存量,通过招标购买的方式,既安置了群众,又节省了资金,同时又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见下表)。

安置房及商品房综合单价测算对照表(元/㎡)

工程造价土地、拆迁及相关前期费用腾仓、维修基金及契税等后期费用不可预见费综合单价(元/㎡)

一、现阶段需实施安置项目测算

恒泰贵筑133015101201463256

心怡春江花都16908201402632893

华丰安置区13308701201422552

二、开发公司开发的商品房价格

多层住宅(元/㎡)小高层(元/㎡)

金牛湾小区3xx500

建盈国际城35003700

世纪花园3850

三、已建安置区项目结算价格

金桥石油苑2670

丽江花园1960注:xx年早期开发项目,当时材料价格、各项费用较低,故平方单价较低。

再次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鼓励拆迁户自行购房。结合拆迁当时的补偿价格,参照每个区域的普通商品房的市场价格,确定补贴的数额。由于拆迁时以安置为主,在货币补偿没有准确反映市场价值的情况下,现在发放补贴也是合情合理的。

3、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拆迁行为。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关键是拆迁行为要规范。而规范的前提是坚持依法行政,对《条例》规定的拆迁条件,尤其对拆迁计划、拆迁安置方案、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拆迁安置用房和周转房等落实情况,必须进行严格审查, 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纠正补偿问题出现的“前紧后松、先勒后放”的不正常现象,促进拆迁工作顺畅进行。同时, 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逐步建立评估机构进入拆迁市场的“准入”制度,建立拆迁评估机构信用档案制度,对拆迁评估机构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评估结果的公示制度,使拆迁评估结果体现市场价值,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护广大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对因历史原因无批件、无产权证的房屋拆迁安置问题、住改非补偿问题、装修补偿问题,要根据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各地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完善政策,依法拆迁”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补偿政策,使拆迁做到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拆迁矛盾。

第二篇: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

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

,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2014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

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2014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2014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

第三篇:做好职工住房拆迁安置工作的调研思考

做好职工住房拆迁安置工作的调研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市企业改制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市委市政府已初步形成了以改制企业土地“打捆融资”进行职工身份置换的总体思路,这一举措的实施,将不仅有效解决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资金“瓶颈”,而且可以避免因单个企业改制在土地出让时容易出现的城市规划刚性约束力受到侵

害(把规划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或公益事业的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出让)、城市建设品质降低(片面追求土地增值而提高规划条件)、城市土地整合效益下降(在某区块土地同时盘整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单独出让其中的改制企业土地时产生的)、城市国有资产流失(在土地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因急于筹措改制资金而不得不“贱卖”土地)等不利结果。然而,“打捆融资”只是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搭桥”问题,融资后的还本付息以及解决改制企业的其它困难最终还是有待于打捆的土地进入土地供应市场,通过市场变现来实现其价值。要进入土地供应市场,就必须使改制企业的土地形成“净地”。那么,妥善处理好改制企业土地上现有的职工宿舍拆迁安置问题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打捆融资”难以顺利进行(金融机构会因为考虑用于抵押的改制企业土地市场变现的程度和时间的风险而对抵押土地的预估值降低),而且也可能形成即使融得了资金而无法分配下去(改制企业职工因对职工宿舍拆迁安置政策的担心而在职代会表决改制方案时不“举手”,使得改制方案不能顺利通过,置换身份也就不能实现),还可能因改制企业职工在不明晰其职工宿舍拆迁安置政策时阻挠企业土地打捆,致使“打捆融资”一开始操作就搁浅。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我带着这个问题,与有关同志一道,深入到市属国有企业一建公司进行调研,希望与同志们一道能共同破解这道难题。

二、市一建公司基本情况

市一建公司成立于1952年,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多种工程施工资质,是一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职工总数2909人,其中,在职职工1698人,离退休职工1211人,拥有土地197亩,职工宿舍面积79000m2,住户1600户,其中房改宿舍30000m2,448户,未房改宿舍49000m2,1150户。建造年代分别为60年代以前建的约46000m2,占58.2%;70年代建的约3000m2,占3.8%;80年代以后建的约30000m2,占38%。户型面积分别为:30~40m2,占25%;41~50m2,占31%;51~60m2,占22%,61m2以上的占22%。这其中,在前进东路有2万m2,属典型的棚户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职工盼求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前几年多次要求集资建房,但未获市政府批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政策出台后,一部分人符合廉租房条件的职工因受到中签比例的限制,难以及时享受到廉租房的实物配租,还有一部分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因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又无力申购经济适用房。因此,解决好这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是争取他们支持企业改制的前提条件,必须切实解决好。

三、改制企业职工住房拆迁安置方案

根据市委书记关于把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城建项目拆迁以及改制企业职工宿舍拆迁安置统盘考虑的指示精神,要解决好改制企业职工宿舍拆迁安置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争取纳入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范畴,其次是要充分注意到已享有公房租赁权的职工的既得利益,还要努力降低安置成本,保障改制企业土地的净收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置换身份的资金需求。为此,提出如下方案:

1、对于拥有100%产权的房改房职工,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进行安置,按市场比较法对房屋进行评估,采取产权调换(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任选其一的办法,这与现行的拆迁安置政策一致。

2、对于租赁未房改的企业公房职工,如房屋拆除后,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直接在廉租房中安置。

3、对于租赁未房改的企业公房职工,如房屋拆除后其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允许其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考虑其原来租赁公房这一既得利益,向其一次性支付解除公房租赁权补偿金。

4、对于租赁未房改的企业公房职工,如房屋拆除后,既不符合廉租房条件的,又不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只一次性支付解除公房租赁权补偿金。

四、提出解除公房租赁权补偿金的背景

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未出台前,对城市公房拆迁主要是三种方式,一种是先房改,再还房或货币补偿,另一种方式是先还房、再房改,还有一种方式是按被拆迁公房的评估价的90%补偿给租赁直管公房的住户,如继续采取这种方式,一是不能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接轨(按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规定,享受过房改政策的不能再享受保障性住房),大量的实物安置房建设会冲击房地产

第四篇:项目办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拆迁工作调研思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我区积极策应市里加快城市建设以及吉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大道建设、赣江河堤改造加固等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将**四期改造工程提到了议事日程。2014年2月,**区政府委托市土地储备中心公开挂牌交易,土地挂牌底价为47万元/亩。2014年

3月,浙江六合盛公司以55.1万元/亩的价格揭牌,依法取得**四期改造工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于2014年5月在我区注册了吉安市六合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5月,该项目拆迁人**区项目办委托吉安市拆迁代办处开始对沿江路30米道路红线范围实施拆迁。截止03年10月底,共完成拆迁面积3.013万余平方米,发放拆迁补偿款2477.56万元。2014年7月23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张贴拆迁公告,对整个甲地块需拆迁的住户开展动迁工作。2014年10月1日,省政府122号令《江西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公布施行,此前由于全国综治工作会议在井冈山召开,此后又由于受拆迁政策调整大环境的影响,甲地块的拆迁工作曾数次中断。五年来,除公房外,私房签订拆迁协议的仅有60多户。2014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后,**四期改造工程甲地块拆迁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一个多月内私房签订拆迁协议的有150余户,下面结合**四期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旧城改造工作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

从现状看,**四期改造工程区(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Www.haOword.Com)域内建筑大部分为低矮简易木结构房屋,建设年代久远,有些房屋摇摇欲坠,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再加上该地段的赣江河堤为土堤,防洪能力薄弱,整个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属市区内涝区,而且该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系统不完善,导致居民居住环境极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四期进行改造是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它将有利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城市规划,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二、如何破解拆迁工程中的难题

1、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是旧城改造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1)上访现象严重。旧城改造势必触动小区居民的直接利益,虽然多数居民能够理解,并表示拥护和支持,但也有个别人想不通,尤其是当时处在政策调整时期及当时物价的不断上涨的客观因素,给有些人造成“先拆迁的吃亏,后拆迁的占便宜”的错觉,给工程进度带来不小困扰。甚至在工程实施前期,部分居民一度出现诸如围攻堵截、到项目现场阻工、集体上访行为等怨言和过激行为。有的曾先后多次进京、赴省上访,更为严重的是,该地块组成了以贺某某等人为首的抵制拆迁的组织,他们打着学法和维护拆迁人利益的幌子,为达到个人的不良目的,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曲解国家、省、市的拆迁政策,策划拆迁户到省、市群体上访,起了非常坏的负面作用,是影响甲地块拆迁工作的最大阻力。面对这种局面,我们领导班子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多次主动上门与上访居民沟通思想,耐心解释,化解他们内心的顾虑,讲解旧城改造的重要意义,让群众明白一个道理:旧城改造也是一项改革,而改革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会使部分利益受到损害,但损害的是短期的、局部的利益。旧城改造,更主要的是为了营造更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的是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居民有知情权,不让支持工作的人吃亏,从而使他们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对个别不听劝解的居民,我们借助上级领导的帮助支持,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2)、拆迁难度大。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而**四期改造工程项目该地块拆迁户内部十分复杂,有的拆迁对象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对象难找;有的拆迁户是老人,子女多,既要做老人的工作,还要做子女工作;有的一幢房里住几户对象,只要一户不通就不行;再加上该地块下岗、吃低保人家近三分之二,属于社会的底层,拆迁后掏不起钱购房;一些人对评估存在疑虑、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我们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党员、党员责任人的骨干作用,走家串户,昼夜座谈,耐心解释,反复动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根据拆迁区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拆迁方案,使之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支持,做到最大程度的让利于民。

进入评估阶段后,由于个别人到处做反面工作,蛊惑人心,煽动情绪,设置障碍,给评估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干部的人缘、地缘优势带着感情广泛深入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亲情感人。大家在压力面前不气馁,

第五篇:城市拆迁工作总结范文

本篇拆迁工作总结由好范文网为您精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我们站不错的话,请把它加到您的收藏夹里面以便下次访问。

今年以来,我县以全面落实全市城市建设暨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动员大会精神为契机。在过去几年拆除违章建筑3.5万平方米、拆迁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继续把拆迁改造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积极动员,广泛发动,狠抓落实,推进了拆违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到目前已完成拆违拆迁20140平方米,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一、拆迁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将拆违拆迁工作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创建成果,着力打环境优美、品位高雅、适宜人居、充满创新活力的和谐城市,实现了拆违拆迁工作与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拆违工作中,已拆除违章建筑175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省道平青大公路城区段两侧,违章商业门店和修理企业10处;县道滦古路城区段两侧违规民房、养殖场等12处。在拆迁工作中,全县已完成城区规划内国有土地拆迁改造面积1862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目前无暖气、燃气的旧小区改造和城区规划区内企业的"退二进三"。按照城市建设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原则,将建设工程向基础设施延伸,向完善城区功能延伸。重点加强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新城旧小区道路、老城公厕等基础设施拆迁改造,已翻修小区道路6条、改建公厕50个,拆除面积达2879平方米。针对城区供暖锅炉点分散、锅炉吨位小、档次低、污染较大的实际,确定了"统一规划、拆小并大、分步实施"的方针,积极谋划城区供热并网改造工作,对城区内8座锅炉进行撤并改造,拆迁面积2500平方米,新增统一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使全县统一供热面积达到116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85%。(本文章来源于“文秘114”!)城市旧小区改造工程中,完成进校院内24处2014平方米的平房改造,完成县社家属院38户5105平方米的平房改造。按照城市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大胆探索城中村改造新路子,启动实施了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的军营村平改楼工程,该工程共涉及120户171处,目前已拆迁31处3620平方米,改造建成安置楼房66户。镇村拆迁改造中,雷庄镇改造205国道两侧商业门市2500平方米,改善了国道两侧的景观,推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编辑推荐:个人科学发展观心得

二、主要作法

我县始终将拆违拆迁改造工作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坚持将拆迁改造工作与建设品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推进了拆违拆迁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篇: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部机关安排,5月18日至20日,我们一行三人深入*镇和*乡两个乡镇及19个行政村,对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这两个乡镇,首先听取了党委书记关于本乡镇农村两委班子的整体情况汇报,之后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通过与两委班子成员座谈和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过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乡14个行政村中8个村连选连任,“一肩挑”的达到13个村;*镇38个行政村中26个村实现了“一肩挑”,9个村连选连任。通过调研,两个乡镇党委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比较重视,能够及时处理农村班子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可以说,两个乡镇的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了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2、个别村存在干部不作为现象。一是“不想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连续担任村主干长达二十余年,思想疲软,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只停留在上传下达、敷衍应付的基点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经济上没有大的贡献。二是“无能为力”。*村全村800余口人,常住人口仅300余人,61岁老支书*,担任书记27年,一心想搞好村里工作,提高农民收入,却受地理位置限制,只好当老百姓的邮递员、修理员。*村,全村280余口人,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仅有30多位老人常住在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高,连最基本的吃水问题都难以解决。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面对该村的自然条件和现实情况显得“无能为力”。三是“有力难为”。*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是*公司总经理,平时忙于经营企业,没有太多精力考虑村里的事情,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村日常事务也不能及时办理,影响了该村的发展。还有一些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常年在外打工,难以参与该村的事务管理。

3、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重视,有些村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7岁,*村党支部书记*现已64岁,这两个村的两委干部都在 50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年轻党员政治意识淡化。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不清。*村40岁以下的党员大都出门在外,不参与村里事务。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第二篇: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部机关安排,5月18日至20日,我们一行三人深入*镇和*乡两个乡镇及19个行政村,对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这两个乡镇,首先听取了党委书记关于本乡镇农村两委班子的整体情况汇报,之后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通过与两委班子成员座谈和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过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乡14个行政村中8个村连选连任,“一肩挑”的达到13个村;*镇38个行政村中26个村实现了“一肩挑”,9个村连选连任。通过调研,两个乡镇党委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比较重视,能够及时处理农村班子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可以说,两个乡镇的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了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2、个别村存在干部不作为现象。一是“不想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连续担任村主干长达二十余年,思想疲软,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只停留在上传下达、敷衍应付的基点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经济上没有大的贡献。二是“无能为力”。*村全村800余口人,常住人口仅300余人,61岁老支书*,担任书记27年,一心想搞好村里工作,提高农民收入,却受地理位置限制,只好当老百姓的邮递员、修理员。*村,全村280余口人,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仅有30多位老人常住在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高,连最基本的吃水问题都难以解决。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面对该村的自然条件和现实情况显得“无能为力”。三是“有力难为”。*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是*公司总经理,平时忙于经营企业,没有太多精力考虑村里的事情,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村日常事务也不能及时办理,影响了该村的发展。还有一些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常年在外打工,难以参与该村的事务管理。

3、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重视,有些村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7岁,*村党支部书记*现已64岁,这两个村的两委干部都在50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年轻党员政治意识淡化。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不清。*村40岁以下的党员大都出门在外,不参与村里事务。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4、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事情基本不管,支部对村委工作不支持,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

5、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农村党组织普遍反映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课三会”制度难落实,活动难开展。坚持制度最好的*村,在以前坚持每月三次党员例会,后来变成每年召开四次党员大会,现在感觉到组织一次党员大会都非常困难。

6、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运行不规范。个别村会计出纳形同虚设,没有规范的账目,财务收支只是一个笔记本;部分村“两委”主干法律观念淡薄,素质相对较低,认为只要给村里办了事就行,不用向村民公开太多;个别村干部怕麻烦,长时间不向群众公布账目,致使村民对村干部产生猜忌和误解,随即出现上访告状的情况。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使村干部选拔范围变窄,年轻党员培养发展困难;同时受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化。

2、乡镇党委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重视不够。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只注重经济建设,轻视党的组织建设,甚至以经济建设替代组织建设,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更多请关注WWW.HaOWoRD.CoM)设脱节。忽视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教育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取得实效,致使部分干部新当选不久,便问题不断,在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通过对这两个乡镇的调查,只有郭家庄镇的郑家庄村有集体收入,其余村的集体收入几乎是空白。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4、待遇偏低难保障,抑制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薪酬待遇低、难兑现。目前我县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月工资报酬一般在100元左右,村“两委”成员月工资只有几十元。有的村连干部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只好挂在账上。村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不自己垫钱。还有一些老干部,一心扎在农村干了20年、30年以上,如今自身生活难以保障,感觉到心灰意冷,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卸任后生活难保障。卸任村干部生活贫困的现象较为普遍,卸任村干部每年虽然享受一定的补贴,但数额有限,难以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卸任村干部的待遇不如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复员军人和特困企业下岗职工。

5、农村干部开展工作阻力较大。一是卸职老干部“不服气”。个别卸任村干部不是利用威信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而是暗地较劲,寻找麻烦影响新班子工作,致使个别新老班子之间矛盾尖锐。二是离退休老干部“不满意”。个别回村离退休老干部只讲组织原则,不讲村里实际,工作中“指手画脚”,不做实际贡献。三是部分群众“乱告状”。村干部频频接受纪检、审计部门审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完善农村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管理、奖惩激励等机制,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和管理。一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加强培养锻炼。同时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二是进一步落实村级干部的“双定、双述、双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干部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置和限制。深入推进“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

3、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针对农村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所处环境艰苦,工作难做,报酬又低,不少优秀年轻党员不愿担任村干部的实际,要在提高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切实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继续落实县委实行的卸职干部定额补助制度,让村干部“在职有奔头,卸任有想头,工作有劲头”。

4、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帮助搞好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上下结合,分批突破,做到“一村一策”,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5、细化办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承担的党建责任目标。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责任目标好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的,实行末位淘汰、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等制度,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第三篇: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3、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重视,有些村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7岁,*村党支部书记*现已64岁,这两个村的两委干部都在50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年轻党员政治意识淡化。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不清。*村40岁以下的党员大都出门在外,不参与村里事务。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4、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事情基本不管,支部对村委工作不支持,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

5、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农村党组织普遍反映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课三会”制度难落实,活动难开展。坚持制度最好的*村,在以前坚持每月三次党员例会,后来变成每年召开四次党员大会,现在感觉到组织一次党员大会都非常困难。

6、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运行不规范。个别村会计出纳形同虚设,没有规范的账目,财务收支只是一个笔记本;部分村“两委”主干法律观念淡薄,素质相对较低,认为只要给村里办了事就行,不用向村民公开太多;个别村干部怕麻烦,长时间不向群众公布账目,致使村民对村干部产生猜忌和误解,随即出现上访告状的情况。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使村干部选拔范围变窄,年轻党员培养发展困难;同时受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化。

2、乡镇党委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重视不够。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只注重经济建设,轻视党的组织建设,甚至以经济建设替代组织建设,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教育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取得实效,致使部分干部新当选不久,便问题不断,在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通过对这两个乡镇的调查,只有郭家庄镇的郑家庄村有集体收入,其余村的集体收入几乎是空白。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5、农村干部开展工作阻力较大。一是卸职老干部“不服气”。个别卸任村干部不是利用威信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而是暗地较劲,寻找麻烦影响新班子工作,致使个别新老班子之间矛盾尖锐。二是离退休老干部“不满意”。个别回村离退休老干部只讲组织原则,不讲村里实际,工作中“指手画脚”,不做实际贡献。三是部分群众“乱告状”。村干部频频接受纪检、审计部门审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完善农村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管理、奖惩激励等机制,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和管理。一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加强培养锻炼。同时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二是进一步落实村级干部的“双定、双述、双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干部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置和限制。深入推进“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

3、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针对农村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所处环境艰苦,工作难做,报酬又低,不少优秀年轻党员不愿担任村干部的实际,要在提高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切实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继续落实县委实行的卸职干部定额补助制度,让村干部“在职有奔头,卸任有想头,工作有劲头”。

4、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帮助搞好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上下结合,分批突破,做到“一村一策”,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5、细化办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承担的党建责任目标。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责任目标好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的,实行末位淘汰、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等制度,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好范文网范文网【】

第四篇:x街农村两委班子“一肩挑”的调查报告

今年九月份,结合第六次村委会换届工作的契机,我街40个村进行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以下简称“两委换届”),在此次换届选举工作中,街党工委根据区委会议精神,结合各村实际,在30个村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一人兼,即“一肩挑”,其比例达到75%;另外10个村由于以下四种原因仍然实行书记、主任分设;一是有的村是历史上合并的村;二是有的村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三是有的村是国家干部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四是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在60岁以上,而主任的位置空缺的。

一、实行“一肩挑”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协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矛盾,统一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形成共同干事业的合力,现目前,农村两委班子普遍存在互相扯皮,至不买帐的“两张皮”现象,班子不团结,活力不够,工作难以开展。一方面有的村委会主任不能正确处理与村党支部和街党工委的关系,全局观念差,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比党支部更能代表村民,与支部书记是思想不统一、工作上不服从,自己说了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另一方面,有的党支部不能正确对待村委会,有畏难止步,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对村委会不领导,不沟通,对工作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也有的党支部加强党的领导的名义,抓住权力不放,包办村里的一切事务。因而,两委班子难以形成合力,更谈不上抓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这是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实行“一肩挑”,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有利于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实行“一肩挑”的利与弊

根据30个村观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实行“一肩挑”的利是大于弊的,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两委班子的关系协调。实行“一肩挑”后,两委关系进一步理顺,工作更加协调,减少了撞车、扯皮的现象。

2、有利于班子的团结,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实行“一肩挑”后,村级班子更加团结,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干群关系也会更加协调。以往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及两委成员之间经常互相扯皮,至不买帐,形不成统一意见,工作无法开展。实行“一肩挑”后,主要领导对村里的工作能够通盘考虑,全面推进,减少了两委矛盾和相互扯皮现象,班子其他成员也认为工作好做了。

3、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实行“一肩挑”后,村党组织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能够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减少了“两张皮”现象。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情绪高涨、热情高,能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在群众中的威望也明显提高。

实行“一肩挑”后,也有少数同志认为这样会助长了主要领导的个人专断作风,容易形成“一言堂”。如果主要领导的素质不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一旦出现失误,是难以及时制止和纠正的,其后果会不堪设想。还有的同志认为实行“一肩挑”后,领导班子内协调缓冲力量减弱,副职若与主要领导有矛盾不易化解,造成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同时主要领导的压力大,精力有限,如若副职不得力,容易顾此失彼,甚至影响工作全局。

三、提出几点建议

1、实行“一肩挑”的村,主要领导的素质必须全面,上级党组织在考虑人选时重点考虑其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工作经验,在班子内和群众中的威信等等因素。

2、要加强村主要领导的学习教育。

3、要配好得力的副职。

4、要完善监督机制。

第五篇:对农村两委班子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两委"班子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孟村回族自治县下辖4镇2乡126个行政村,其中民族村42个,占三分之一,全县总人口17.2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立足县情,以抓班子、强队伍为切入点,下大力抓好农村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有力促进了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孟村县已被列为全省18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试点县之一"。事实一再证明:只要农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农村工作就会扎实有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目前有些地方农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状况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村支部、村委会及其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档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有的利欲熏心,以权谋私;有的素质低下,无作所为;有的争权压势,相互掣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近几年我县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来看,每年因"两委"班子的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都占到总上访量的50以上,查办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均超过案件总数的70;从各种媒体报道的内容来分析,农村"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基于此,县纪委按照"解剖麻雀"的工作思路,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于2014年11月深入农村最基层开展了为期20天的调研活动,实现了"找出问题,弄清原因"的预期目标,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一、基本情况

为使这次活动开展得的扎实有效,我们在事先了解情况的茂盛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全部6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期间共召开"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会19个,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21个,深入73个农户调查了解情况。在被调查的19个村中,"两委"班子配合默契、村务工作出色的村有7个;"两委"班子配合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属中间状态的有10个;"两委"班子关系紧张、村务工作举步维艰的村有2个。这个事实表明,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纪检监察工作的立足点今后仍须放在对农村"两委"班子的建设、监督和管理上。

二、问题表现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村的"两委"班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两委"班子各立"山头"。在选人用人上,不是出于公心,而是搞亲亲疏疏,以"圈"定人,得不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在财物的管理使用上,不按规矩办事,自收自支,互不监督,互不制约,群众意见大;在具体工作中,不沟通不量,而是"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今村民无所适从。如宋庄子乡某村201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新组建的村委会与村支部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缺乏互信,各行其是,尤其是在确定会计问题上,支书与主任之间分歧严重。乡党委及时出面进行协调,提出合理的人选建议,当时"两委"主要干部表示认同,但一个月后他们发现在各自花钱、使用公章时不那么方便,最后还是各用各的人,各设各的帐,导致村里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第二,村支部越俎代庖。在个别村,党支部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地位受到片面性理解甚至曲解,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村委会组织法》和《村民自治章程》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有的村支部仍习惯于沿用封建"家长制"的工作方法,搞"一言堂",对村委会工作包办代替,使村委会成员只能担当"跑腿"、"听喝"的角色,村委会的作用难以发挥。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不注意抓大问题、方向性政策性问题,却包揽一切,事无巨细,尤其把财务收支由村支部"一支笔"审批发挥的淋漓尽致,别人无权过问,监督的乏力甚至虚无往往给经济违法违纪造成可乘之机。孟村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张某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近几年该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张某不是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而是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竟擅自挪用集体资金11万元用于个人开办经营性歌舞厅,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第三,新老班子矛盾尖锐。矛盾的形成,既有新老班子对本村发展思路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也有村干部存在为政不廉等问题的原因,还有退下来的老班子心里失衡的原因。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互相告对方的状。新县镇王帽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人的回汉杂居大村,情况比较复杂,1997年该村实现了新老班子交替。去年夏天,部分群众反映现任村干部在挥霍浪费和加价收取电费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县纪委立案调查期间,又有部分群众反映前任村干部有经济违纪问题,县纪委一并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但双方似乎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仍然频繁上访,造成了事实上的新老班子之间矛盾的公开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

定,村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村干部言行不一、有负众望。有的村干部上任前靠乱许诺吹大话骗取群众信任。上任后由于既无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又缺乏无私奉献、扎实苦干的精神,因而治村有心无力,工作毫无起色,群众大失所望。宋庄子乡大高河村许某,去年竞选村主任时说要为村里修公路,打机井,建新校舍,兴办集体企业。一时赢得了群众

的拥护,顺利当选。许某上任后不久就飘飘然起来,在群众面前常常挺胸腆肚,颐指气指,但并未踏踏实实为村里办事。任职一年多,许下的诺言没有一项践诺,村里的面貌仍是"涛声仍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第五,"两委"职责不清、工作无序。在与"两委"班子成员座谈期间,发现有些村干部对党支部、村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说不出来,只知道年年都要做"征收"三提五统",一思想上报统计数字,搞计划生育"三件事;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地点四壁空空如野,见不到有关"两委"职责、成员分工、及规章制度等张贴物。职责不清势必造成工作无序,结果"两委"班子对村里的易事、落"好人"的事抢着干,而对难事、得罪人的事都甩手,造成整体工作被动、落后。

三、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主观的、政治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

其一,思想认识有误区。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习惯于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由党支部乃至书记个人说了算,不如此就感到不舒服。有的说:"党是领导一切的,我是党支部书记,村里的事不听我的听谁的";有些村的村委会主任对自身的职责范围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说:"党支部是党员选举的,而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举的,只有村委会才真正代表群众,我村委会主任说了不算谁说了算"。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两委"干部工作中争权压势、争名夺利现象的发生。

其二,选举环节存在问题。一是有贿选现象。有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运用非正当手段谋取村官,贿选就是其中手段之一,这种情况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体业主和私营企业老板中比较突出。二是宗派势力、家庭势力和农村恶势力幕后操纵选举。这种现象在一些大村和民族村较为明显,三是候选人误导群众。有的人在竞选演说时,耍起了说大话、空许愿的把戏,以此换取群众支持。如宋庄乡某村村民白某为当上村主任,竟喊出了"我若当选保证不收"三提五统,不搞计划生育"等明显背离国家政策法规的错误言论。四是选举的组织工作有漏洞。满足于履行法定程序,追求大民主,但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村内不同民族间、不同类型的群众间、上下届村干部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了解不够,不注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积极正确的引导,致使那些不适合当村干部的人走上村干部岗位,有的甚至是多年的村霸。

其三,教育培训不够。一方面,上级机关组织的培训还未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在内容确定和时机选择上其针对性和时效性把握的还不够好,重视任后培训忽视任前培训,重视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忽视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有的村干部缺乏自我加压、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涉及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如何开展工作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知之不多,造成工作中揽权、越权和蛮干、盲干现象的发生。

其四,上级监管不力。上级有关部门未能很好地帮助农村"两委"班子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完善相关制度;未能及时有效地反先进村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对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反应迟缓,措施不到位,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未形成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未能反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落到实处。

四、几点对策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最终实现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目标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中央、中纪委一贯倡导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战略方针,从抓制度、抓规范、抓教育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农村"两委"班子中的突出问题。

一要进一步规范有关程序和规则。建议上级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着手研究制定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工作运行的条规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班子的职责权限,使党内和村务议事规则、办事制度等更加实化、细化,确保"两委"班子各司其职、各谋其政,找准位置,演好角色,实际工作中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克服混乱现象,实现统一意志,使村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努力从要命上解决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二要提高选举质量。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党员和村民中间讲清意义、晓以利害,使之提高觉悟、坚持原则,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其次要坚持民主公开原则。要做到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选举结果公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尊重选民意愿,不得指定选举某人或不选举某人。再次要坚持党对选举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通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拉选票及贿选行为的发生,坚决排除宗派、家庭和农村恶势力对选举工作的干扰,真正把政治思想好、办事公道正派、改革意识强、群众威信高、民主作风好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最后要探索多种方式。在目前实行的联名提名和海选两种方式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多种选举方式,只要是民主的方式、体现民意的方式、群众能接受的方式都可采用。

三要加强教育培训。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运用上党课、当地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适时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既要发挥县级党校的优势,又要重视乡镇级党校的作用;既要搞好任中培训,又要做好任前培养;既要抓好"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注意两个"一把手"的培训。培训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法纪教育为主,同时要搞好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的教育,当前则要把有关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村民自治方面的内容予以突出,下大力提高"两委"班子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方针政策水平,强化其宗旨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

四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村"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县、乡党组织要把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尤其"一把手"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对有问题的典型村,"一把手"要亲自上阵,"解剖麻雀",一抓到底;县级特别是乡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经常下村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遏制解决,争取工作主动权;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配合不力的农村"两委"班子,以及群众意见较大的村支书或村主任,要严格按照法守程度予以调整。

五要注重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握本职工作与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充分正确地履行好"教育、监督、惩处"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党员、村民代表对"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作用,加强以村务权开为核心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在内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力,支持并执行"两委"班子围绕本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监督"两委"班子行使权力情况和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农村工作各项部署的情况。

六要积极推行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工作。2014年,县委已选派20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下村任职、挂职,既推动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又减轻了农民过重的负担,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今后,要把这项工作与县乡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超前谋划,落实有力,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实现"点上深化,面上推开"的既定目标,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篇: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一、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发展变迁和优势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 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一。优势二:区内茶叶内在品质独特。根据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我区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丰富的内含物质使我区茶叶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优势三: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我区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10月初。较长的采摘期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势四: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平均15-20元/天,茶产业中劳动力工资占茶叶生产成本的40%-50%。优势五:铜仁地区是全省煤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国家级三大发电资源:思林电站、沙砣电站、枸皮滩电站,煤炭价格300-400元/吨,用电价格0.5元/度;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电耗0.3元/斤、煤耗0.5-0.6元/斤。

二、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现状

2.1 茶园基地规模

2.1.1 绿茶全区共有绿茶面积8.88万亩,xx年生产干茶2153吨。其中,石阡县3.93万亩,印江县1.35万亩,松桃县1.32万亩,沿河县0.80万亩,德江县0.56万亩,思南县0.41万亩,江口县0.25万亩,铜仁市0.18万亩,玉屏县0.08万亩。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县成为我区茶叶生产重点县,总面积达7.4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83.3%。全区茶园80年代以前种植2.34万亩,xx年以前种植2.77万亩,xx年以后种植3.77万亩。全区投产茶园5.15万亩,其中低产茶园2.96万亩,占投产茶园57.6%。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全区茶园权属为公有制企业的2.01万亩,占22%;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1万亩,占13%;为农户种植的5.76万亩,占65%。

2.1.2 苦丁茶全区苦丁茶园1.34万亩,xx生产苦丁茶330吨。苦丁茶主要分布在五个县,印江县0.59万亩、石阡县0.54万亩、沿河县0.11万亩、思南0.08万亩、德江0.02万亩。除1200亩为xx年以前种植,其余的均为xx年以后种植。权属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50亩,其余的为农户所有。区内苦丁茶品种为木樨科女贞属、常绿叶型灌木、蜡子树种和小蜡子树种。

2.1.3 茶叶加工

全区目前有茶叶加工企业49 家,从事茶叶加工人数2275 人,拥有加工设备4574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867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和苦丁茶。其中绿茶加工企业45 家,加工人数2190人,拥有加工设备4516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546 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个茶叶重点县的绿茶加工厂39家,占全区茶叶加工厂的87 %。外商经营管理的绿茶加工厂有20家,占全区的44%。招商引进的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在铜仁生产加工珠茶,填补我区珠茶加工的空白,对全区的茶叶生产有着较大促进作用。珠茶生产与全区名优茶生产有较强的互补性,珠茶加工在4月底开始,名优茶生产已基本结束,通过机采茶青,有利于提高茶青下树率,降低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园产出水平。如松桃县大同茶场,通过用日本进口的采茶机采茶,茶青下树率达90%,同时加强茶园肥水管理,高产丘块达到亩产400多斤珠茶的高产水平。铜仁和泰茶业公司以生产珠茶为主,产品单价在10元/公斤以上,产品批量大,市场广阔,效益好。

2.1.4 茶叶销售市场

铜仁地区每年可产绿茶25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国际市场主要有非洲、中东等地,主要是珠茶出口。由于品质好,深受外地老板青睐,用作加工名茶的原料。每到春茶生产季节,经常出现外地老板守着加工厂要茶的现象。外商经营的绿茶茶园占全区的70%,外商的销售网络健全,大宗绿茶的销售渠道畅通。高档名优茶多作当地政府部门用作礼品茶,加上江浙茶商的收购,名优茶也供不应求,价格看涨。如印江县高档名茶去年斤价220元,今年达250-260元,上涨10%以上。今年春茶预计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绝大多数茶叶价格高于上年,由于茶农增收,极大调动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

2.1.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从事茶叶生产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局的经作站或茶叶站,以及政府内设的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全区茶叶生产管理队伍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管理干部24人。印江县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23个会员单位。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石阡县还出台了鼓励在职干部、创办茶叶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优惠政策措施,涌现了30多名乡镇干部、农技干部,兴办茶园和发展茶叶加工,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1.6 茶叶品牌建设

经中国茶科所对铜仁茶叶样品检测,铜仁地区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在3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名优茶品牌创建成效显著。1994年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场,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定为茶叶检测定点企业,印江县梵净山茶场的“梵净翠峰”, 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区的“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黔东毛峰”、“武陵春富硒茶”等一大批高档名优茶产品,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中捧走若干奖项,泉都碧龙茶还荣获“98世界茶叶博览会”银奖。到目前止,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我区共有13家企业获奖,17个产品品牌共获43项(个)奖:有石阡县的“泉都碧龙茶”、“泉都云雾茶”、“幸惠”牌苦丁茶,铜仁地区武陵山植物保健茶厂的“泉都百茶”牌苦丁茶;松桃县茶叶公司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武陵山茶场的“武陵剑兰”(松桃);沿河县乌江茶场的“坤龙牌”绿茶;思南县茶场的“东坡毛尖”等品牌。2.1.7 茶园产地认定和茶树良种推广

全区共有19000亩茶园通过认证,其中:石阡县统一组织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695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分布在龙塘、聚凤、五德等15个乡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聚凤2800亩、五德1800亩、龙塘1500亩、花桥1500亩、本庄1450亩、龙井1400亩、白沙1350亩、国荣1000亩;贵州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5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7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85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良种茶园面积8.11万亩,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70万亩,占总面积的41.7%,占良种茶园面积的46.1%。

2.1.8 引进外商承包租赁茶园

全区共引进外商茶叶加工企业21家,约占农业招商引资总数的50%;引进外商资金5100万元,占农业招商引资总额的24%,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区招商的重要领域。对促进我区茶叶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外商共租赁茶园面积3.17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21家客商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其中来自于浙江省的有14家,占外商总数的67%;浙江省客商承包经营的茶园2.67万亩,占外商租赁承包经营茶园面积的84%。

三、 铜仁地区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茶叶产业化水平低。全区茶叶加工有49家,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茶园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茶园管理极为粗放,租赁前期和后期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茶叶质量提升难度大,产品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形不成拳头产品,形不成名品,影响了茶叶快速步入国际市场步伐。从而造成了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3. 2 资金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地县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除草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全区目前有2.34万亩老茶园(30—50年)种植分散,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户不够重视,已经到了必改的年限,大部分茶园虽属良种,但基本上都是群体品种混杂较为严重,面积多在300亩以上,根本没有水利设施,规模稍大点的茶园,缺乏采茶劳动力,茶青下树率低,机械化作业也根本谈不上,影响了新叶的萌发,从而影响到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3.3 铜仁地区茶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全区现有45家企业,各有各的品牌,在全国和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活动中,共有13家企业17产品品牌获奖43项,还有32家企业的产品各有各的名目,品牌之多、乱、杂,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不凸现。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能牵头整合全区的品牌资源;生产企业归口不同的部门管理,沟通协调难,生产企业间各自为阵。结果是家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哪一个品牌上规模,品牌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价格偏低。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近8.88万亩,投产茶园5万余亩,年产干茶2500多吨,成品茶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这与茶园规模极不相称。我区茶园平均亩产值在500—600元之间,最高亩产值不到xx元,与江浙茶园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高水平茶园达15000元以上的产出水平相比,差距极大。

第二篇: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

2 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凉山、宜宾)结合部,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肩挑“两站’’。辖4镇1乡、3 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国土总面积7 6 1平方公里,总人口1 6万人。耕地1 9万亩,林业用地6 2.9 3万亩,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 有木本植物5 8科11 2属1 7 6种,森林覆盖率5 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1 4 9万立方米。自然及气候条件极适宜竹类生长,有竹类1 0属2 1种。2 0 0 9年,全县生产总值4.3 l亿元,农业总产值1.7 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1 6 4 4万元、1.4 4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7 6 1元。

近年来,绥江县为培植财源支柱,紧紧围绕“兴竹、上茶’’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绥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工程,促进茶产业不断壮大。2 0 0 0年,我县受“两烟双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一支独秀的烟支柱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县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确立了“以林业为依托,以竹产业为龙头,紧紧围绕竹产业和茶产业为建设目标,倾力打造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湖滨生态园林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竹产业和茶业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仅2 0 02年至2 0 0 9年末,新增竹林2 5万亩,竹基地达到3 5万亩;新增茶业基地5万亩。竹产品及茶业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茶业发展初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绥江曾经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在昆交会上销售占了一息之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与台湾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力外流,成片的茶基地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管理甚至任其自然生长自然老化,无人修枝打叉,枝不抽梢、发芽,致使茶的嫩芽、粗叶两制作两销售、价格高变为单纯的粗枝老叶低价销售,降低了茶叶自身的价值和资源的发展利用。制约了绥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能否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绥江县茶叶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5 0 0吨(每亩按2 0斤计)以,

按市场价每斤3 0元年产值近3000万元。当前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在茶业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加工手工作坊型,所以生产链过短,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绥江县打造了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的茶厂,但由于扶持不到位,厂小规模不大,不能全面收购全县的原料加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无组织机构协助外销,整个茶叶的流通和销售区域受滞。据调查,几年前,绥江县茶叶4 0%一5 0%销往邻县屏山和宜宾,剩下的仅只在县内销售。销售价格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是茶叶品质不高。由于一些茶农自产自销,多数凭经验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化操作,没有技术培训,嫩芽采集标准、加工工序、产品色泽、干燥、保鲜、质量等一系列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茶叶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高,今年每斤3 0元,仅是去年价格的一半。

四是管理不到位。由于茶叶价格低,极大地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对茶业的粗放管理,按照规范管理,每年茶农给茶施肥就有5次(早春、春夏之交、夏、秋、冬各一次),喷杀虫、灭菌药5—6次,而今年除了早春催春茶施肥一次以外,至今很少有茶农对茶树施肥、喷杀害虫。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大部分树体营养欠缺,虫害严重,长出的茶叶品质不高。

二、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避免茶产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按照壮大龙头、推进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走cc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今年2月,绥江县原乌蒙苦丁茶厂与绥江县中村茶厂合并成绥江中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政府扶持扩建厂房、增设机械设备,扶持壮大了当地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茶叶协会等,不断开拓流通渠道,辐射带动广大种植户树立经济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要发展茶产业,必

须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茶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班等,深入茶叶主产地,把有关茶业的选苗、种植规格及日常管理、采摘等知识传授给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确保培育出高产、高质、高品味的茶叶。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三是加快无公害生产进程。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生态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一大热点。同时,发展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对茶树进行施肥,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促进茶园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确保生产出无公害优质茶,增强茶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第一,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茶农和客商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相互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培训和研究的投入,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放弃不管,任其自然都会影响茶产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因此要加大培育力度,做好茶产业基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精心打造品牌,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茶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名牌的优势,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争取多方投资,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六是拉长产业链。目前,绥江县茶叶加工相对滞后,多数是采用原始的人工制茶方式,企业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茶叶深加工一片空白,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少。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初级原料到高级成品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加强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厂,重点开发高档茶叶、茶保健品(苦丁茶降脂胶囊)、茶饮料、茶含片、虫茶等,不断拉长

产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七是弘扬茶文化。绥江县茶业历史文化悠久,以茶做文章,弘扬茶文化,必将提高绥江茶业发展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并以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三、效益分析

我县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后,科技含量提高,茶产量、品质、价格提升,每亩可产干茶3 0市斤,年产干茶1 5 0 万斤(7 5 0吨),按市场价格每斤4 5元计算,在现有产值3 0 0 0万元的基础上,能够得到6 7 5 0万元,提升3 7 5 0 万元,同时,解决茶农就业5 0万人,从管护、采茶、制茶、包装一系列工作按亩1 0个工计算,5万亩可用工5 0万个,一个工按5 0元/个/天计,可增加茶农收入250万元。所以,立足这一资源优势,既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又是培植地方财源建设的好项目之一

第三篇: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兴茶富一方 茶香溢万家

----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茶业作为柘荣县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县茶叶产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快茶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交流。

一、基本现状

1、有一定基础,也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39080亩,其中:绿茶面积33000亩,乌龙茶面积6080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426吨,总产值达8812万元,茶叶商品总值达1.2亿元。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856吨,比增2.4%,产值2378.8万元,比增6.2%,平均价1425元/担,比增6.3%,其中:首春茶产量396吨,平均价1900元/担,产值1504.8万元。二春茶产量460吨,平均价950元/担,产值874万元。金观音、黄观音品种青针价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00元/斤。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00亩,有机茶基地300亩。全县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几乎村村皆产茶,县国营茶场茶园面积1077亩,还有4个乡镇茶场,30个村级骨干茶场。近年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县有集中连片茶园6000多亩,茶叶初制厂100多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配套的社会化生产雏形。

2、有一定市场,也产出品牌。目前,柘荣人开办的多种体制和形式的茶庄、茶行、茶叶代销店分布大江南北,为数众多的供销队伍走南闯北经销茶叶。近年来,在省科技厅和省茶科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各种平台和资源,使我县茶叶在加工、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目前我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6家,特别是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 和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双双荣获福建省获“省名牌” 和“省著名商标”称号,凤里牌金观音和彭山翠芽茶分别获得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东方神韵杯乌龙茶类和绿茶类金奖。

3、有一定合力,也形成共识。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把茶叶作为发展农业的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也先后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相应加大了投入,改善发展生产条件,形成了一定合力,有力地促进了茶农增收,促进了我县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引导我县茶业产业从原有的传统精制加工模式走向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广大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茶叶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经济来源多元化后,加之茶园管理水平差异大,产量高低不平衡,加上管理粗放,滥采粗制,导致低水平粗制的茶叶效益不高,许多原有茶农转而从事二、三产业,造成这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有的甚至放弃管理任其荒芜。而以茶叶为的农户却因茶园面积太少太小,形不成相应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缺乏有效市场管理,价格大起大落。

2、茶叶品牌意识不强。我县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个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农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但是我县茶叶生产者、经营户创品牌意识差,造成我县有名茶没名牌的现实,缺乏真正的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品牌效益,经济附加值低。

3、茶叶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不仅规模小,而且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茶园管护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茶叶产品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厂房设备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茶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4、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目前,我县近30多个茶厂中,比较大型的茶厂只有三、四个,85%是简陋茶厂,而比较大型的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和泰茶叶等企业,也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真正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距真正意义的龙头企业距离还很大,其龙头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缺乏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种植在我县刚刚起步,乌龙茶种植、加工的历史短,乌龙茶加工技术人才十分匮乏,而乌龙茶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乌龙茶生产的成败和关键,乌龙茶加工技术缺乏就会大大影响我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6、未真正形成协作效应。乡村两级、企业、茶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未能形成构筑利益共同体的合力。如乡村两级重税收,轻规划和扶持;企业重自身效益,轻带动茶农发展生产;茶农光看当年收入,轻投入与管理,这些短期行为和引导规划的缺乏,导致无法形成相互协作和互利双赢的效应。政府与企业、群众三者之间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协作,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做大,应认真进行整合规划。

三、主要措施

1、抓龙头,大力发展乌龙茶产业。一是依托县乌龙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制订总体规划,提出发展对策,研究配套措施。二是建立专项基金,扶持广大茶农发展茶叶。三是建立典型示范片,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广大茶农进行茶业结构调整,重点突破乌龙茶发展的五大难关即:“面积关”、“制作关”、“苗木关”、“设备关”、“营销关”。我县

重点在黄柏乡、楮坪乡、城郊乡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优先发展,要求茶农户种植5亩以上,全村一个品种面积不少于50亩,同时争取1-2家企业到我县落户。在制作技术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建立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从安溪聘请熟悉乌龙茶种植、管理、加工的原安溪茶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陈信石长期担任我县乌龙茶技术顾问,选送初、高中毕业生到安溪县职业中专学校学习,在苗木培育上,在凤里村建立育苗试验基地,以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在加工设备上,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的办法,对乌龙茶机械补助购机款的15%,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新增乌龙茶加工设备20套。

2、强支撑,加快品牌战略步伐。一是推进茶叶质量认证,认真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二是鼓励茶叶企业争创名牌。在去年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获得“省名牌”称号的基础上,争取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牌”获“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称号。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三是创新农产品宣传与展销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四是抓住目前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和资源的有利契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来加快我县茶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规划,对接融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新契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重后劲,强化科技兴茶能力。一是搞好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抓好张一元茶叶、天禾茶叶公司、三和茶叶公司、北山茶叶示范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二是加强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抓好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种茶技术和加工水平,继续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各村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推广使用各种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优良品种。三是建立茶叶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依托县365农业服务中心,组建“茶叶信息中心”,建立“柘荣茶叶信息网”网站,收集和发布各类茶业信息,推进茶业信息化进程。

4、打基础,发展生态高效茶业。根据生态高效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茶特色产品。要抓住省农林大植保学院、省科技厅、省茶科所和县茶技中心在我县熊透村三和有机乌龙茶基地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在全县茶园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继续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个项目,争取成为省农林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项目研究的实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以实施标准化为途径,全面推广生态茶园生产技术规程,发展生态茶叶,逐步提高我县茶业的水平和层次,为茶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 % ;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 % ;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到2014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 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4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第五篇: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蔬菜——一个亟待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

—对**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

、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14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14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

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14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

,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14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请继续 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14年到2014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14-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14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四,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可继续采取专业大户、外来客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的方式,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二是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建议此项工作在蔬菜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在部分村组试行。三是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中、省、市、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抓落实,切实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

第五,要协调方方面面创造宽松环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一是要协调电力部门纠正把蔬菜抽水用电视为经营用电的做法,按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把对农民“多予”措施真正地落到实处;二是要协调交通、运管部门把对机动三轮车过多的收费项目砍下来,区别经营性与生产性三轮车的用途,把真正用于生产性的三轮车的不合理收费抓紧取消;三是协调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蔬菜种植户在发展大棚蔬菜时应予更大的支持;四是协调交通部门尽快在我区范围内建立起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确保我区蔬菜运销的畅通无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