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语文老师培养幽默感 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自己“三动”
 

语文老师培养幽默感 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自己“三动”

发布时间:2019-06-12 04:09:33 影响了:

  今天的学生,一天要上好几门课,象推土机那样把知识一堆堆的推给学生,这不仅使之成为一堆死知识,而且学生会失去学此课的兴趣,怎么办呢?只有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象蜜蜂那样,自己采花自酿蜜。采花是知识,酿蜜是化为能力。为此,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呢?徐老有条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还告诉学生说:“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可见他是非常重视写读书笔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多指导和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训练学生勤用手中笔,一要用笔勤点圈,加深对生字佳句的印象;二要用笔勤批注,帮助理解新词难懂的意思;三要用笔勤摘录,摘抄词语、谚语、警句、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语段,积累语言资料;四要用笔勤记疑难,以求甚解;五要用笔勤写体会、写心得、写读后感、写观察日记,提高读写能力,我们把这些作法叫做“笔下五勤”。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犹如知识的仓库,善于写读书笔记的人,他的知识经过整理、消化,能有条理的储蓄起来,日积月累,头脑里就有随时可支取知识的财富,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智力也在发展,于是写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
  第二,要训练学生的“口而诵之,默而识之”的能力。
  古人读书大约为两种:一是首摇身随,放声吟唱,叫“诵读”;二是踱步庭堂,默看无声,叫“默读”。“诵读”而振神,“默读”而揣意。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勤读书,才能有收获。当今读书方法甚多,根据教学中的实践,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一是读名家名篇,学名家名著必精心,也就是反复推敲,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以吸收其营养;二是朗读警句、佳作必动情,对警句、佳作不能平淡一念而过,必须有表情地朗读,并动之以情感,这样才能入神的理解和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三是默读典范作品必熟记,读到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一定要求学生“默而识之”,并反复多次,直到背诵熟记为止;四是粗读一般性文章,要求做到:弄清全文大意,学到某一方面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维的本领。这不仅是指导学生自学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把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化为能力的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就告诉我们,学而不思的人,是不会获得真知识的,只有深思熟虑、专心致志,他才会被书中的知识和问题所迷。学生读书若入了迷,才是真正的有了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教起来,才能真正的得心应手,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又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师讲课的艺术魅力外,平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广泛阅读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学能力;经常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提高鉴赏能力;组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朗读会、讲演会,提高表达能力;并结合课堂教学,做到三要,要训练以姿势助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背诵一些优秀的抒情散文及诗歌;要不懂就问,从懂里求通,从师中求源。只有这样,学习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又是学习语文的三个重要过程,它们各有各的作用:读书动笔墨,是为攫取知识打好基础;“口而诵之,默而识之”是咀嚼知识,鉴赏提高;动手、动脑,善于思考,是消化知识。这三个过程,简称动手、动口、动脑,学生若能依照这三个过程,勤学好问善思,必然会获得并掌握学好语文知识这把“金钥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