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徕卡【徕卡温柔】
 

徕卡【徕卡温柔】

发布时间:2019-06-13 04:29:30 影响了:

  重回西藏,这次我记得带上了徕卡相机。M6 旁轴胶片机,黑色,挂在胸前一般人不认识,只道是寻常傻瓜。但它以它的极其低调帮助我克服了一个摄影者在被摄者之前的原罪感,没有卡啪快门声,没有刷刷过片声,没有滋滋自动对焦声,更没有大炮一般长镜头咄咄逼人像打猎一样,它只是温柔地张望,轻盈地摄取,没有一个人觉得被侵犯。
  “假如有谁愿去玩味‘滑顺’,即便不搞摄影,我也要向他推荐两种方式:看光滑如缎、柔若轻绸的大海;转动徕卡 M6 过片扳手。由950多个零件组合起来的徕卡精密、流畅,如在油中浸泡的齿轮丝丝入扣。”这是摄影家李江树先生的一句名言,10年前,就是这一句话,诱领我走进徕卡相机的世界,从此不知归路。
  徕卡原型机出产于1914年,经历了多种型号的演进发展到如今胶片机的 M7 和 MP,数码机的 M8 和 M9,外观变化不大,只是反复在细节处打磨,到现在可以说是臻于完美。男人向来对机械有着一种本能的、纯粹审美主义的痴迷―就像喜爱钟表、摩托一样,这是一种略带怀旧和颓废的前工业时代的奢侈享受。比如徕卡,我首先最欣赏的是它人性化、手工的部分:对焦环上恰到好处的阻力、快门恰到好处的轻微响声、过片扳手恰到好处的角度和反弹力,当然还有一片片人手打磨出来的特殊光学镜片(在黄铜镜筒的包围内发着幽蓝的微光,其美如宝石,其价值往往也不亚于宝石)。继而我们欣赏这人性带来的美学和理性技术的极致:它的几个性能转盘沿一条中轴线排开,据说灵感来自水面上一串水漂击打出来的涟漪。这圆的弧度又和机身的弧度构成平行,相机的外观上黑白相间,缀以小小的红色徕卡标志,整个设计有如包豪斯主义的一件艺术品,出自严谨又信奉神秘力量的日耳曼人之手。最终,我欣赏的是这工艺和技术带来的结果:它的黑白照片灰调丰富、过渡自然,像一幅精致的学院派碳笔素描,焦点内锐利明快、焦点外空间悠远如在雾中若即若离;它的彩色照片明净通透、色调统一温淳,即使是在宽容度苛刻的反转片上,暗部细节也丝毫不失。再加上徕卡本身的小巧、快门声和过片声的宁静,使它成为摄影家的暗器,对被摄对象几乎毫无惊扰。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可见徕卡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一架工具。
  我先后拥有过两台徕卡相机,第一个组合是徕卡 M6 TTL 加 M50/1.4 镜头,徕卡的性能基本是全手动,这带来两个好处:1. 快门极其静谧;2. 因为非自动需要预估光圈及景深,拍摄时反而就不用怎么对焦了。这两点都为偷拍带来方便,2004年我为一家 NGO 团体去暗访山西的小煤矿产业,就是用它拍摄许多矿工的恶劣工作和生活环境。后来我把它暂时卖掉,直到去年才买回另一套徕卡 M6 加 M35/3.5 老镜头,只拍黑白,1950年代的单层镀膜镜头处理黑白拥有非常宽的灰阶,典雅细腻。徕卡还有一个神秘的特点,就是它宽大明亮的取景窗令你对世界有一种崭新的敏感,吸引你随时按下快门,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负所望—因为它的快门反应也是最灵敏的,你看到的瞬间就是你得到的瞬间。
  对于男人,好相机更像知己而不像情人,可以互相理解甚至并肩作战,而且出自传统工艺和美学理念的它,绝不会在关键时刻背叛你。这次在西藏,我用的是一个 M35/2 的 ASPH 非球面镜镜头,非常锐利和充满立体感。我用它拍摄八廓街的顽童们,在阴暗的巷子深处也能保持高速快门和饱和的反差。关键是他们都不知道我的拍摄,只道我是在和他们一起舞蹈—或者一起进入静默的神秘境地,就像那个端正宝剑的男孩,我们一起演出一幕格萨尔王的史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