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愿作春泥更护花】 愿作春泥更护花文章
 

【愿作春泥更护花】 愿作春泥更护花文章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6:04 影响了:

  以《俞振飞书信选》和《俞粟庐书信集》的出版,来纪念俞振飞大师诞辰110周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为全面研究俞振飞先生的思想、艺术、生活和家学等,提供了一批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昆剧史研究的重大贡献。这两套书出得精致考究,都有手稿原件影印,注释也准确,更显珍贵。俞振飞先生的一百多封书信,大多是在“**”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写给亲友、学生、同事、朋友的,有谈艺术、谈人生的,也有谈历史和谈家常的。《俞振飞书信选》的原稿,我是最早的读者之一。当唐葆祥先生送我看后,我觉得很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立即给上海古籍出版社写了推荐信。
  《俞振飞书信选》生动地展示了俞振飞先生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这些信件对于京、昆艺术,尤其对昆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闪烁着先知的光芒,至今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致友人书信中透露出的喜怒哀乐,他给夫人李蔷华的两封充满情谊的书信,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热烈的艺术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中写给友人的信,汇集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遭受的非人遭遇,但他以淡然沉稳的心态对待,终于熬过了一场劫难,是非常值得庆幸的。这也是俞振飞先生的过人之处。
  今天,研究俞振飞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俞振飞先生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的典范。他“尊古而不泥古”,非常全面、系统地继承前辈艺术创造的成果,又有新的创造,从而把京、昆小生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昆剧这样一门古老的有着丰富传统的艺术,首先是继承,不继承无以谈发展,但不发展,又不能有效地继承。时代在前进,观众在变化,演员也生活在今日的现实生活之中,因此,今天演唱昆剧的时候,要做到所谓“原封不动”、“原汁原汤”,不管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对此,俞振飞的态度是:既不搞文化虚无主义,抛弃传统;也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确定了一切从塑造人物的原则出发,这是他在处理继承与革新、发展的关系上,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
  读《俞振飞书信选》,还有一点收获,即做人,要把“大雅大俗”结合起来。读这一百多封信,不难发现,他的确是做到了集“大雅大俗”于一身。有人说,苏州人创造了昆曲,昆曲艺术给予苏州人以涌泉相报。“苏州人以为雅者,则四方必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俞振飞也是一位大雅大俗的艺术大师。他的文学修养很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熟悉和热爱诗词,融京昆于一体,又热爱和兼通其他传统艺术。人们称赞他的舞台形象有“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常人模仿不来的,是要以“内功”为前提的。俞老常常对他的学生说,演员一定要学习各种艺术,如画画、写字、作诗等,因为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但是,俞振飞先生又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在书信中,不回避一个“俗”字,他爱吃炒米粉,爱各种小吃,托人代买麦乳精,对小饭店里红烧划水和鱼头线粉情有独钟,愿意再去“光顾一回”。他对各种补品也很有研究。由于“大俗大雅”,热爱生活,关注百姓的疾苦,终于造就了一位大艺术家。
  1982年,俞振飞曾题《减字木兰花》一首赠上海昆剧团。词云:“行云回雪,几度沧桑歌未歇。大好河山,碧管红牙海宇宽。 盛时新响,应喜后来居我上。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当年俞振飞校长努力培育了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等十多位一级演员。俞老爱写信,有人说他一生写过一两千封信,可惜大多失散。有大量的信是谈艺术的,未能收入本书。岳美缇曾回忆,在18岁那年,朱传茗老师建议她改行唱小生,岳美缇不愿意,给俞校长写了一封信,申述自己不愿改行的理由。俞校长立即写给岳美缇回了一信,用毛笔密密匝匝地写了三张纸。他先表扬说:“这次你反串《惊梦》我很满意,你的抬手投足都好,唱念也好,你有唱小生的条件,要你改唱小生,是我的意思,我一定会对你负责到底!”后面几个字,还在下面画了圈圈。他又举例说:“孟小冬是京剧女老生,现在她在香港,如果她要回国来,你看会如何轰动。”信的最后写了“祝你勇往直前”几个大字。这封信使岳美缇终身受益。要是没有俞老的这封信,也就没有今日昆剧女小生岳美缇的杰出成就。像这样精彩、珍贵的信函,应当载入戏剧艺术教育史册,不知还保存于世吗?如还能征集到俞老的其他书信,希望再出续集。
  如今,俞门弟子又遵从师训,培养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昆剧接班人。俞老的徒孙、徒重孙已经风风光光地站上了昆剧舞台,昆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俞老在天有灵,一定会朗声大笑。今天,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追随俞老的艺术足迹,学习他的艺术经验和品格,把民族戏曲推进到新的阶段,才是对俞先生最好的纪念。
  戴 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霍明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