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因缘和合下的道德起源|佛教说世界起源因缘玛
 

因缘和合下的道德起源|佛教说世界起源因缘玛

发布时间:2019-06-19 04:14:19 影响了:

  摘 要:从古至今,道德起源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文章列举了宗教说、习俗说、生理学说、内在心理学说、社会学说、唯物史观、儒家学说等关于道德从何而来的论述,对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道德是多种因素影响下自律与他律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对于道德的维护与作用的实现也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道德;起源;自律;他律
  一、引言
  食品药品安全频频告危,我们说中国的食品药品业道德干涸;小悦悦在十八个陌路人的袖手旁观下渐渐远离这个世界,我们说社会人道德冷漠;范跑跑为自己的性命安全临危弃学生于身后,人们指责这个老师丢失了职业道德。那么,在世事无常、幻相方生的因缘和合之下,我们口中得到的道德有着怎样的起源,我们日日用以规范自我和他人的道德来自何方,道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二、前人论道德起源
  关于道德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从未得到一个确切界定,百家争鸣,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人们都持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意见在不同的视角和领域给与我们以启示,来探究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一)宗教观下道德的起源
  宗教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因此,人们提出了道德产生于宗教的观点,并在当时得到了高呼和赞同。例如,普菲尔德里尔说:“在宗教中,可找到所有道德的历史起点。”冯特的观点是:“所有的道德戒律最初都有宗教戒律的特征[1]。”罗伯特森.史密斯说:“所有道德,即当时人们所理解的道德,都被宗教的动机和约束所认准和加强[2]。”耶文斯在 《宗教史导论》 中也提到:“ 氏族神是部落道德的守护者[3]。”宗教起源说中,上帝被视为权威的制定者,而早期宗教教条里的一些内容也就在无意识中成为了道德准则。
  (二)道德来源于习俗
  “伦理”相当于希腊文的ethos,道德相当于拉丁文的mores,指聚集在一个地方的群体的习俗,中国的“德”的原初意义也是氏族的品质[4]。人们早期习俗下的部落制度是对人们最初的约束,同时,这种约束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这就是习俗影响下形成的道德,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三)道德源于自然生理因素
  关于自然生理因素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达尔文,他的进化观把人类道德说成是动物本能的继续,为了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合群性成为了其适者生存的一种本能。而这种生理上的合群性本能,成为了是道德产生的生理性因素,也为社会和道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人类智能的进步与心理能力的提高,人们可以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反省,同时作出判断并进行选择[5]。这种对本能冲突的判断、解决与选择,实际上是人类道德意识形成的在生理方面的关键点。
  (四)道德源于个人心理动因
  有关道德产生的心理因素常常会涉及敬畏感和归属感两个等方面的探讨。敬畏感是个体知觉意识到外在诫律对种族以及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后引发的一种道德情感。个体作为联合起来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归属感中势必包含着一种敬畏感[6]。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群体的认同意识形成了归属感——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归属感在本质上是个体对某一团体的价值认同,法国人类学家凯姆称其为“集体精神”[5]。正是由于个体有了对生活群体的归属感与恐惧感,使人类个体将自己与群体联系紧密,并逐渐形成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
  关于道德的心理动因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学说认为道德产生于人深层次的“超我”,容格认为将个人的无意识拓展到集体无意识,认为道德既产生于个人的无意识,更产生于集体的“原始意象”,从本质上都是产生于一种内在的本能[6]。还有亚当斯认为人具有天然的同情本性。他们的观点无非都是强调了内心动因的心理因素对道德形成的影响。
  (五)道德来源于社会
  道德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东西,终归要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因此,道德起源的社会学说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与其说道德来源于社会,不如更确切地说道德源自于劳动。因此,道德的社会学说主要是说道德源自社会中的劳动,并提出生产劳动是道德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方面,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道德产生的主体,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使得人渐渐有了思考的意识,开始反思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劳动下的产品分配和剩余价值的出现,使得原始氏族的那种直接同一受到打击,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凸显出来,需要道德来调和矛盾,来维持社会的和谐运行,因此,道德作为调和社会矛盾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必要性。
  (六)唯物史观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揭示道德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以往的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根植于人们进行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的客观需要[7]。这种唯物史观强调了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物质利益关系冲突与矛盾出现,为了维持这种矛盾后集体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产生了道德。其实,这种唯物史观与道德产生于社会劳动的社会观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七)东方先秦儒家的道德起源说
  儒家对于道德如何产生的解说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天命说、四端说和制礼说[8]。
  孔子有云:“天生德于予。”这是孔子关于道德起源“天命”说一个典型的代表,认为道德是上天赋予人的。另一部由此观点的儒家经典是《周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外,朱熹在《周易义传》里进一步阐释了 《易传》 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指出了人性乃是本于天命的。
  另一种与此不同的观点是儒家孟子的“四端说”。孟子有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向善的本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良知良能,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主要能发动“善的原质”就能做到修养道德,这是一种内省不需要外在的力量,至于“善的原质”就是“仁义礼智”四端,也就是人类具有分辨是非的仁心或道德心[9]。当然也有世人对孟子的观点是一种理想层面的直觉观,而且现实中很难做到自省,即使有了法律等约束都无法完全禁止一些丑恶的行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